羅夢華(湖南女子學院外語系,湖南長沙410004)
基于模因論的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實證研究
羅夢華
(湖南女子學院外語系,湖南長沙410004)
模因論揭示了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模因的核心是模仿,語言是它的載體之一。模因論為“誦讀”這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應用于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jù).
模因論;模仿;聽說教學;大學英語
隨著全球一體化時代的到來,英語聽說技能在語言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教高廳2007年頒發(fā)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 毋庸置疑,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流,英語與其說是一門語言知識或主修課程,還不如說就是一種交流工具.[1]在聽說讀寫譯五種語言技能中,聽力是五大語言技能之首,聽力是交流的基礎,是語言的輸入,它為學習者的“說”即語言輸出打下基礎.然而我國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造就了學生“重讀寫、輕聽說”的局面,雖然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化,聽說教學得到了加強,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學生經(jīng)過了一至兩年的英語學習,大多數(shù)都不能較流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因此,如何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能力已成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模因論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啟示.
本文以模因論為理論基礎,以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聽力教程》和《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和第二冊為藍本,以本校2015級旅游管理專業(yè)三個班級共135名本科生作為實證研究對象,開展為期兩個學期(28周)的實證研究,旨在驗證通過背誦、模仿的聽、說方法是否對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聽、說的知識和技能具有促進作用.
1976年英國動物學家Dawkins在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了模因論(meme)這一術語.模因論是一種以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為基礎解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新理論.在構詞方式上模因(meme)仿照基因(gene)而得名,與基因發(fā)音相近,也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跟英文的“記憶”(memory)一詞有關.[2]Meme有多個的漢譯名稱,如“謎米”(Blackmore,高申春等譯,2001)、“密母”(王斌,2004),“摹因”(杜世洪,2005),“冪姆”(徐盛恒,2005).由何自然教授(2005)翻譯的“模因”,更能夠體現(xiàn)其概念和特征從而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模因論研究越來越關注,已經(jīng)有很多學者從翻譯、語言、外語教學等方面對模因進行了研究.
文化是語言的土壤,語言是模因的載體,作為文化基因的模因,主要依靠無限的復制、不斷的傳播而得以生存.從模因論的角度看,語言模因反映了語言傳播和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模因,而模因本身也使語言得以復制和傳播.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某種語言現(xiàn)象出現(xiàn)時,如廣告語、網(wǎng)絡流行語,名言警句等,一旦被人接受,往往會被模仿,再通過各種媒介加以廣泛地傳播.網(wǎng)絡的快速發(fā)展仿佛為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插上了翅膀.如在某次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張建國發(fā)言時說,“銀行是弱勢群體”時,引起了包括參加現(xiàn)場討論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內現(xiàn)場哄堂大笑.這之后,很多人都會調侃說“某某是弱勢群體”. 同樣,還有一些網(wǎng)友根據(jù)毛澤東著名詩詞《沁園春·雪》 改編成了各種版本,如《沁園春·紅包》、《沁園春·夏》、《沁園春·回家過年》等,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迅速地傳播開來.還有很多諸如“神馬都是浮云”、“哥只是個傳說”、“很給力”這些都是對模因進行復制、傳播的結果.
語言學習的過程就是模因被模仿、復制、傳播的過程.語言學習的最初過程主要是通過聽、說、背這三種方式進行模仿.如:我們學習漢語母語從呱呱墜地就用耳朵聽家人和周圍群體說話,然后在父母的教導和鼓勵下開始說話,語言表達方式和內容從簡單到復雜.長此以往,這樣就會受到漢語思維方式、傳達模式以及語言規(guī)則的影響,形成有別于其他語言的漢語語言.中國人學習英語必然受到漢語語言規(guī)則的影響,往往會出現(xiàn)漢語式的英語.由于東西方文化不同的思維方式形成了風格形式各異的語言法則,因此,掌握英語交流技能絕非一蹴而就之事,若想能夠流利、準確地使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就需要學習者找到真正的英語語言規(guī)律,找到真正符合中國人掌握英語交流技能的學習方法.
語言作為一種模因能夠流傳至今與語言使用者的不斷模仿、復制與傳播是分不開的.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Heylighen探討了模因復制的四個階段,即同化(assimilation)、記憶( retention) 、表達(expression)和傳輸( transmission) ,正好與語言學習的輸入——誦記——輸出——互動四個階段相吻合.[3]語言模因的傳播規(guī)律為語言的學習過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由于受漢語母語的思維習慣的影響,當學習者在用英語表達時,會自然而然地先有漢語第一反應,在將其句式轉換成英語形式,即所謂的“漢譯英過程”,這無疑就會阻礙學習者流暢、地道地用英語交流.根據(jù)語言模因的傳播規(guī)律來看, 顯然,要想在語言輸入達到一定的量之后產(chǎn)生質的飛躍,或是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只有通過背誦這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名句名言,都說明了背誦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
2.1 吸收——語言模因同化階段
我們針對135名本科新生,絕大部分學生來自職業(yè)高中,英語基礎較差,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第一冊和第二冊為例,開展了從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為期28周的實證研究. 對參加實驗的學習者進行心里詞匯測驗、第一次和第二次英語聽力測試.英語聽力測試的題型包括新聞理解(news report),聽寫(spot dictation)、短對話(short conversation)、長對話(long conversation )、文章理解(passage)等五大項目.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新聞理解部分內容出自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潮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教程》,另外再從《新視野大學英語聽力教程》一至四冊中選取了素材作為聽寫、短對話、長對話和文章理解作為試題.其中,聽寫和文章理解題各20分,短對話20小題,計分20分,新聞理解和長對話各10小題,計分40分.考試時間為60分鐘,按100分計算得分.兩次測試的題目數(shù)量和題型完全一致,雖然內容不同,但是難度相當.
前后兩次的心里詞匯的測試方法一樣,根據(jù)英語語言學家奧格登(C.K.Ogden)于1930年問世的850個詞的《基礎英語》詞表,要求學生找出不認識的單詞,最后要求學生把統(tǒng)計的結果交給老師,我們最后統(tǒng)計出第一次平均每人掌握的心里詞匯大約527個單詞,第二次平均766個.
接著,我們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進行第一次英語聽力測試,測試結果為:最低分是47分,最高分為78分,平均分為54.4分.通過對試卷分析和學生訪談后,發(fā)現(xiàn)聽力理解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抓不住大意;二是對意群和句子的理解不夠全面;三是詞匯拼寫和語法錯誤很多;四是跟不上聽力的速度,常常內容讀完了,大腦還沒回過神來.
基于對語言模因論的認識,英語聽力教學中的任何語言成分,例如語音、語調、詞匯、句子結構以及篇章等都可以通過大量的模仿后被復制和傳播,都有可能成為語言模因.換言之,聽力教學就是復制和傳播模因的過程.[4]因此,從開學的第一周我們就布置了聽力任務,要求學習者兩個學期分別自學聽完《新視野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第一冊和第二冊,共計20個單元,內容包括short conversation, long conversation, passage, movie dialog, tongue twister 和VOA special English.首先要求學生進行盲聽,抓住文章的主旨,盡可能寫下所聽內容,之后再看聽力原文,然后拋開原文反反復復地聽,直到能夠將所聽材料一字不錯的聽寫下來,最終達到能邊聽邊跟著背誦的程度.每一次盲聽聽寫下來內容必須交給老師檢查,以便隨時掌握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導.另外,老師還推薦學生多聽BBC、CNN、VOA、CCTV國際新聞頻道,以及觀看英語電影或系列經(jīng)典連續(xù)劇等英語聽力材料,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理解積極的語言模因,把他們作為概念和經(jīng)驗來學習,從而不斷地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為語言的輸出打下扎實的基礎.
2016年6月,我們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進行了第二次英語聽力測試,最后的測試結果為:最低分是56分,最高分為81分,平均分為61.5分.經(jīng)過一年的強化練習,學生反映耳朵不再遲鈍,完全跟得上聽力的速度了;可以領會文章的大意; 也能理解說話者的語氣或意圖.在模因論的指導下,學生的聽力水平確實有了明顯的進步.
2.2 背誦——語言模因記憶階段
何自然教授認為,“在模因論的指導下,對過去一些丟棄了的、被認為不合理或不可取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教學主張也許要重新做出評價,甚至要恢復和再次提倡”.[5]因此,我們從開學的第一周開始布置背誦任務,每學期根據(jù)課程的授課計劃課(5個單元),每一位學生必須到任課教師處背誦相應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5個單元的preview,以及《新視野大學英語聽說教程》里的Understanding a passage中的passage,并要求學生將自己背誦的內容錄制下來,以便一年后將語音、語調進行比對,看看是否有所提高.除此之外,還要學生對課文中的經(jīng)典段落和句型進行背誦和模仿運用.正如我國林語堂先生在《英文學習法》中說:“背誦法有活法與死法之別,鸚鵡能言的背法是無認識而無用的.正當?shù)谋痴b應與體會同為一事,再閉書再體會、再嘗試,這是正當?shù)谋痴b方法.”也就是說,背誦并不是機械地背誦和簡單地模仿,而是在經(jīng)過了背誦初級階段的機械記憶和模仿之后,隨著不斷積累語言材料,學習者可以根據(jù)所習得的語言材料進行重新組織編碼.
經(jīng)過一年的朗讀和背誦,通過錄音比對,實踐證明了在反復的朗讀和背誦中,語音、語調、詞匯、句型、語篇以及文化背景知識等幫助學生儲備了大量的心理語言材料,同時,也為學生在大腦中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語境,可以加快模因的復制和傳播過程.背誦有著極深厚的模因理據(jù),背誦就是通過模仿和記憶強化語言模因的輸入,當誦讀的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使這些存儲在大腦的信息通過模因不斷進行復制,在交際時可以直接實現(xiàn)語言輸出.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應大力提倡背誦.
2.3 模仿——語言模因復制階段
根據(jù)模因理論,我們的語言學習本質雖然就是進行模因的模仿、復制和傳播的過程,但是并不是簡單機械地重復,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對模因進行自主地重新組合.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內容相同形式有差別”的基因型,另一種則是“形式相同內容有差別”的表現(xiàn)型.像名言、諺語,或者是對所學內容的復述都屬于前者;但如果采用與名言、警句、諺語、俗語,或者復述內容的句型和句子結構相同的表現(xiàn)形式,但是表達的內容不同,這種語言模因就是屬于后者,即模因表現(xiàn)型,類似于“舊瓶裝新酒”,學習者可以“舉一反三”或“觸類旁通”.模因表現(xiàn)型體現(xiàn)了模因的重組.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第四單元的preview里是一些警句,學生們在背誦了Love me , love my dog.之后,在不同的語境中,出現(xiàn)了不同的變體運用:Love me, love my country. Love me, love my parents. Love me, love my friends. 再如:Everyman is a poet when he is in love,變體運用 Every woman is stupid when she is in love.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a person, but to a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變體運用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a person, but to your parents you may be the world. 其中l(wèi)ove my country,love my parents,love my friends.都屬于表現(xiàn)型模因,Love me 則是基因型模因.三種變體運用相對于Love me , love my dog.而言應該屬于表現(xiàn)型模因.
從模因論來看,模因的核心是模仿,曾有人說:“背誦只有死去,才能活來”,這句話充分地詮釋了“溫故而知新”的內涵.因此,既要鼓勵學生不斷的模仿,又要培養(yǎng)學生利用所學語言點來創(chuàng)造出新的語言模因和模因復合體的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使語言進一步內化.
2.4 口語——語言模因傳播階段
語言模因可通過交際而形成.當學習者能夠將儲存在大腦中的模因進行傳播,他也才可以真正地、自如地展開跨文化交際了.學習者在語言輸出時會根據(jù)一定的交際情景,利用腦中已儲存的語言模因,輸出舊的語言模因或者產(chǎn)生新的語言模因.因此,我們在課堂上應采取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地語言輸出機會.如,安排學生預習課文,并制作好課件,由她們自己當老師,上臺對同學進行授課.或是根據(jù)《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和第二冊所教授的課程,老師結合每個單元的內容設計一個相關的主題,要求學生按照分組進行group work,有時是對主題進行討論、有時開展辯論、有時實施角色扮演等.或是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通過兩個學期的實踐教學,學生的語音、語調、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原來不敢開口的同學敢于開口了,也不怕說錯了;有的同學上臺講課,有板有眼,儼然是一位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有的討論,針鋒相對、非常激烈;有的角色扮演,像模像樣.在模因論的啟示下,學生從對語言的簡單模仿到語言模因的重組過程中,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從模因論的角度看,模仿是基礎,創(chuàng)新是提高.在英語聽說教學過程中,應當大力提倡學生模仿所聽的語言材料.正如林語堂先生《英文學習法》所說:“學習英語唯一的正軌,不出仿效與熟誦;熟誦仿效之后必回環(huán)練習,必使能順口而出而后已.凡能依這方法讀英文的,無不成功,而且這極容易,真是學習英語的康莊大道.”通過一年的實踐教學,模因論視角下傳統(tǒng)的聽說教學方法,輸入—誦記—輸出—互動的教學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在英語聽、說中對語言傳遞的準確性、流暢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性運用語言的能力.
[1] 張 翔.征服英語口語[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2.
[2] 王純磊. 國內語言模因論研究述評[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2):108.
[3] 王雪瑜.模因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策略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10(1):111-114.
[4] 張 穎.模因論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啟示[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1):111-113.
[5] 何自然,謝朝群,陳新仁. 語用三論:關聯(lián)論·順應論·模因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8.
[責任編輯 范 藻]
Empirical Study of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Based on Memes Theory
LUO Menghua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Memetics reveals the rule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imitation is the core of meme, of which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Memetics provides sufficient theory basis for “method of recitatio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o be applied to th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
Memetics; imitatio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2016-11-21
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課題“模因論視角下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策略研究與實踐”[湘教通〔2015〕118號]
羅夢華(1966—),女,湖南沅陵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化與翻譯及語用學研究.
H319.3
A
1674-5248(2017)02-01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