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應軍,李彥良,蔣 向,王 策
(1.洛陽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河南洛陽471000;2.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山西忻州034000;3.河南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河南鄭州450002)
洛陽市旱地小麥播種技術模式試驗示范初報
周應軍1,李彥良2,蔣 向3,王 策3
(1.洛陽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河南洛陽471000;2.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山西忻州034000;3.河南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河南鄭州450002)
為探索機械播種條件下,旱地小麥最佳的播種方式和最適的播種量,2015年秋季采用免耕寬幅勻播、寬幅勻播(非免耕)、免耕溝播和常規(guī)條播(非免耕)4種播種模式和150,187.5,225 kg/hm2等3個播量,在孟津縣白鶴鎮(zhèn)范村旱地進行大區(qū)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常規(guī)條播(非免耕)產量最高,免耕溝播省事省工,出苗齊全;4種播種方式除寬幅勻播外,均以播量225 kg/hm2產量最高;在機械收獲的情況下,調查所得理論產量等同于實際產量,不必再進行85%折損。
免耕寬幅勻播;寬幅勻播;免耕溝播;常規(guī)條播;實產;理論產量
播種是小麥生產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適宜的播種技術對于打好麥播基礎、實現苗齊苗勻、節(jié)本增效都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洛陽市小麥生產已進入中產水平,機械化播種已成常態(tài),但生產中仍存在因播種技術不盡合理、配套技術不夠完善,造成缺苗斷壟和疙瘩苗的現象,影響了小麥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當前小麥生產上應用或推廣的播種方式有:等行距條播(小麥行距20 cm,播幅3~4 cm,要求播前整地、施肥,是洛陽市小麥播種的主要方式);寬幅勻播[1-4](小麥行距22~28 cm,播幅7~8 cm,一般種子和化肥一同播入(俗稱種肥同播),是由山東引進的小麥播種技術);機械溝播[5-8](將麥種播入寬30 cm左右、深12 cm左右的壟溝內,充分利用旱地土壤有限的墑情,利于小麥出苗和生長,是旱地傳統溝播技術的再次開發(fā)和應用);免耕播種[9-11](播前不犁地耙地)。這些播種方式哪種更適合洛陽市小麥生產實際,是本試驗研究的問題。另外,在機械免耕播種的條件下,精量播種[12-14]已不能實現小麥一播全苗,機械播種下的最適播量需進一步研究。
1.1 試驗設計
按照河南省農技總站的方案,結合洛陽實際,播種方式(主處理)設置4種:免耕寬幅勻播、免耕溝播、常規(guī)條播和寬幅勻播。其中,免耕寬幅勻播采用山東慶云小麥免耕施肥播種機,該機220 cm一帶,一帶8行,行距27.5 cm;免耕溝播采用“鑫樂”全還田防纏繞免耕施肥播種機,該機200 cm一帶,一帶6行,行距33 cm;常規(guī)條播采用河北任丘市雙印農業(yè)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亞東”小麥精量播種機,該機200 cm一帶,一帶11行,行距20 cm。寬幅勻播采用駐馬店生產河南“農有王”寬幅精量播種施肥播種機,該機160 cm一帶,一帶6行,行距27 cm。播量(副處理)設置150,187.5,225 kg/hm2共3個處理。播前劃定每個處理組合(小區(qū))75 m長,10 m寬,每個小區(qū)面積750 m2。主處理之間設置1 m走道,副處理之間設置0.5 m走道。
1.2 播前土地整理
本試驗示范安排在孟津縣白鶴鎮(zhèn)范村。試驗地土壤為黃土質褐土,前茬作物為谷子,谷子收獲后,用滅茬機滅茬,實現了谷子秸稈全還田。
常規(guī)條播和寬幅勻播2個主處理因需要播前整地,在2015年10月10日進行了深耕,然后旋耕2遍(共1 500元/hm2)。
在耕地前,常規(guī)條播施入小麥專用復合肥(N 25%,P2O514%,K2O 6%)750 kg/hm2。
1.3 播種及田間管理
從短期形勢來看,在次貸危機過后,美國的經濟出現復蘇乏力的態(tài)勢,存在失業(yè)率較高的問題,同時歐盟、日本以及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也逐漸加大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戰(zhàn)略部署,因此美國政府通過創(chuàng)新戰(zhàn)略進一步強調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開啟全民創(chuàng)新,提供高質量就業(yè)崗位,以創(chuàng)新作為突破口緩解美國當時的內憂和外患[7]。
10月13日播種,品種采用眾麥1號。除等行距條播外,其余各區(qū)都采用種肥同播,施入小麥專用復合肥750 kg/hm2。2016年2月25日,各個小區(qū)施尿素120 kg/hm2。5月5日,噴灑“氧化樂果+戊唑醇+植保素葉面肥”一次,450 kg/hm2。6月7日,機械收獲,分區(qū)計產。
1.4 觀察與記載
于10月12日,對各個小區(qū)進行了墑情測定。10月22日進行了各區(qū)基本苗和缺苗情況調查,12月18日對各試驗小區(qū)進行了冬前苗情調查。4月23日調查公頃穗數;5月11日調查穗粒數;6月20日稱取千粒質量。
1.5 氣象條件
冬前降溫早,日照不足,小麥生長發(fā)育不足。據氣象部門統計,2015年10月1日至12月10日,日照時數253.8 h,比常年368.4 h減少114.6 h。11月15日至11月21日,7 d日照時數為0。寡照影響小麥生長發(fā)育,使小麥冬前達不到壯苗標準,群體不足。
2.1 不同播種方式對播前墑情的影響
由表1可知,免耕區(qū)表層(5 cm)土壤含水量為20.5%,比非免耕區(qū)(寬幅勻播)的土壤含水量(12.2%)高8.3百分點;免耕區(qū)中層(20 cm)土壤含水量為20.3%~21.6%,比非免耕區(qū)的土壤含水量(17.5%~21.5%)略高;免耕區(qū)深層(40 cm)土壤含水量為14.6%~16.6%,比非免耕區(qū)的土壤含水量(16.6%~17.9%)略低。說明播前耕作會造成表墑散失[15]。
表1 不同耕作方式對播前墑情的影響 %
2.2 不同播種方式對播種質量和出苗情況的影響
表2 不同播種方式出苗情況調查
10月13日播種時,試驗進行了播種過程觀察。常規(guī)條播,每小區(qū)平均噎耬2次;寬幅勻播噎耬1.5次;免耕溝播噎耬0次;免耕寬幅勻播噎耬1.5次。從播種過程看,“鑫樂”全還田防纏繞免耕施肥播種機防秸稈纏繞效果明顯,機械在田間通過性良好。
10月22日,本試驗進行了各區(qū)基本苗和缺苗情況調查(表2)。從出苗率上看,免耕溝播出苗率最高,出苗率為79.2%~98.5%,平均91.6%,缺苗為0.1處/m2,斷壟為0.1處/m2,幾乎沒有缺苗斷壟;其次是常規(guī)條播,出苗率為72.0%~92.0%,平均78.7%,缺苗為1.9處/m2,斷壟為1.5處/m2;第三是寬幅勻播,出苗率為76.0%~80.8%,平均79.3%,缺苗為0.7處/m2,斷壟為0.4處/m2;第四是免耕寬幅勻播,出苗率為40.5%~63.7%,平均57.0%,缺苗為1.5處/m2,斷壟為1.7處/m2。
2.3 不同播種方式對冬前苗情的影響
12月18日對各試驗小區(qū)進行了冬前苗情調查,結果列于表3。由于冬前寡照,小麥生長發(fā)育普遍較差。各試驗小區(qū)小麥只能算是二類苗[16]。但常規(guī)條播、免耕溝播相對較好[17]。
表3 不同播種方式冬前苗情調查
2.4 不同播種方式對小麥成產因素和產量的影響
于4月23日、5月11日,試驗調查了各小區(qū)的公頃穗數和穗粒數,6月20日稱千粒質量。試驗各小區(qū)成產因素和理論產量、實產列于表4。
表4 不同播種方式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由表4可知,等行距條播平均實產7 827 kg/hm2,產量最高;機械寬幅勻播平均實產6 379.5 kg/hm2,產量最低;免耕機械溝播平均實產6 489 kg/hm2,產量居第3位;免耕寬幅勻播平均實產6 754.5 kg/hm2,產量居第2位。
2.5 不同播量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將各小區(qū)實產數據按播量進行分類和平均,播量150 kg/hm2的平均產量為6 711 kg/hm2,播量187.5 kg/hm2的平均產量為 6 669 kg/hm2,播量225 kg/hm2的平均產量為7 207.5 kg/hm2(表5)。播量225 kg/hm2產量最高,這可能是由本試驗年度冬前特殊的氣象條件所致。
表5 不同播量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kg/hm2
2.6 理論產量和實產的比較
小麥田間測產(理論產量)與實際產量的折算系數長期以來一直采用0.85,但是在近些年的實踐中,發(fā)現實打驗收和實收產量往往高于這一系數折算后的理論產量,導致在測產系數是否需要調整及調整幅度上頗存爭議[18]。本試驗將各試驗小區(qū)的理論產量和實打產量進行對比發(fā)現(表4),12個小區(qū)中有9個小區(qū)理論產量和實打產量基本一致,實產/理論產量的值為0.93~1.06,有3個小區(qū)實打產量還高于理論產量,實產/理論產量的值為1.22~1.35。全試驗區(qū)平均單產(實產)6 862.5 kg/hm2,調查所得理論平均產量6 388.5 kg/hm2,實產/理論產量的值為1.07。在機械收獲的情況下,科學的理論產量調查即可視為實際產量,不必再進行85%折損。
常規(guī)條播是一項高產的播種方式,由于采用了播前深耕和旋耕,有利于小麥扎根和生長發(fā)育,小麥冬春發(fā)育較好,最終實現了高產。免耕溝播省事省工,不纏繞不噎耬,出苗齊全。但由于免耕,土壤較實,不利于小麥扎根和生長發(fā)育,產量未達到預期。較大播量下產量較高。本試驗年度冬前氣象條件特殊,播量225 kg/hm2還不能確定為機械播種的最佳播量。在機械收獲的情況下,科學的理論產量調查即可視為實際產量,不必再進行85%折損。
[1]王德剛.小麥寬幅勻播技術要點及注意事項[J].現代農業(yè)科學,2015(18):64-65.
[2]石玉章.旱地冬小麥寬幅勻播栽培播量試驗[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6(5):19-21.
[3]宋曉雷.小麥寬幅種植模式及配套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yè)科學,2015(7):43.
[4]趙海波,于凱,曲日濤,等.寬幅精播對冬小麥群體動態(tài)和產量的影響[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2(6):42-45.
[5]李輝.旱地小麥機械溝播技術的特點[J].農學學報,2002(8):19.
[6]王策,蔣向.河南旱地小麥防纏繞機械溝播節(jié)本增效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116,32(11):43-44.
[7]郭茂德,閆世理.旱地機械化溝播小麥的栽培管理要點和增產原因[J].陜西農業(yè)科學,1995(2):41-42.
[8]王浩,張云峰,王思源,等.旱地小麥機械溝播增產原因分析[J].河南農業(yè)科學,1998(9):8.
[9]高健,張現雷,康守瑞,等.淺談實施小麥免耕播種技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09(5):46-47.
[10]朱紅彩,范永勝,付亮,等.小麥免耕播種技術要點[J].種業(yè)導刊,2014(4):7-8.
[11]時彬,游福通,陳希鋒,等.小麥免耕播種技術的優(yōu)缺點及注意事項[J].現代農機,2012(6):30-31.
[12]武厥斌.冬小麥精量播種高產栽培措施 [J].農學學報,2001(8):4-5.
[13]宋玉明,陳金泉.小麥精量播種與管理[J].種業(yè)導刊,2007(7):34.
[14]姚勇.山西冬小麥高產栽培播種技術 [J].種子科技,2013(6):44-45.
[15]岳俊芹,邵運輝,陳遠凱,等.不同播種方式對耕層土壤水分及冬小麥生理特性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06,21(5):17-19.
[16]河南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小麥苗情監(jiān)測規(guī)范 DB 41/T 1159—2015[S].鄭州:河南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2005.
[17]劉慶建,高志強,趙紅梅,等.旱地小麥休閑期深翻覆蓋配套不同播種方式對幼苗抗旱性的影響 [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2,40(9):946-949.
[18]李向東,呂風榮,張德奇,等.小麥田間測產和實際產量轉換系數實證研究[J].麥類作物學報,2016,36(1):69-76.
Preliminary Report on Experimental Model of Dryland Wheat Planting Technology in Luoyang
ZHOUYingjun1,LI Yanliang2,JIANGXiang3,WANGCe3
(1.Agricultural Extension Station ofLouyang City,Louyang 471000,China;2.Institute ofMaize,Shanxi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Xinzhou 034000,China;3.Henan Extension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Techniques,Zhengzhou 450002,China)
To find out a best sowing style and sowing method,as well as suitable seed amou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echanical sowing,an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 on wheat sowing mode was conducted in a dry land in Fancun village,Mengjin county in autumn 2015.Four sowing modes(no-till broad-row drilling,broad-row drilling,no-till furrow sowing and traditional drilling)and three seed rates(150,187.5,225 kg/hm2)were selected to be tes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heat with traditional drilling method and 225 kg/hm2seed rate had gotten the highest yield,while no-till furrowsowing would save time and labour,increase the rate and evenness of emergence as well.The theoretical yield drown from th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before harvest could be regarded as the actual yield under the condition ofmechanical harvesting,without need to times 0.85.
no-till broad-rowdrilling;broad-rowdrilling;no-till furrowsowing;traditional drilling;actual yield;theoretical yield
S512.1
A
1002-2481(2017)03-0405-04
10.3969/j.issn.1002-2481.2017.03.21
2016-12-12
河南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52102110147)
周應軍(1963-),男,河南洛陽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糧食作物高產高效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