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冬雨
(華東政法大學法學院,上海長寧200042)
生產(chǎn)、銷售偽劣產(chǎn)品罪若干問題研究
——以福喜事件為視角
紀冬雨
(華東政法大學法學院,上海長寧200042)
行政犯的成立要求“二次違法”,即首先違反相關的行政法規(guī)或者經(jīng)濟法規(guī),然后又具備了法益侵害性而納入刑事法的評價范疇。這個過程中,不以行政法規(guī)中出現(xiàn)“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條款為必要條件。如何實現(xiàn)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之間的對接,涉及到刑法理念與刑法解釋方法的問題。特別是在國家刑事政策和行政管理目的容易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的情況下,只有貫徹實質解釋論,才能明確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類案件的法益侵害性與對公眾的威脅性之間的區(qū)別,避免刑事立法的情緒化,為司法提供正確的導向。
福喜;實質解釋;行政犯;行政處罰
2016年2月1日,上海市嘉定區(qū)人民法院依法對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被告人楊立群、賀業(yè)政等犯生產(chǎn)、銷售偽劣產(chǎn)品罪一案進行了一審公開宣判。法院以生產(chǎn)、銷售偽劣產(chǎn)品罪分別判處兩家福喜公司罰金人民幣一百二十萬元;澳籍被告人楊立群等十人均被判有期徒刑。[1]盡管如此,社會群眾對于福喜公司的聲討仍然不絕于耳,食品安全犯罪問題也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本案涉及到的罪名生產(chǎn)、銷售偽劣產(chǎn)品罪屬于行政犯,這一點在學理上不存在任何爭議。但關于行政犯的性質及其違法性依據(jù),還是存在著較大爭議,特別是在行政犯與行政違法的對接問題上,司法實踐中缺乏一套統(tǒng)一的認定標準,以至于影響到福喜等多個相關案件的事實認定,本文選取了與福喜案件有關的幾個爭議點,并結合行政犯在我國的司法現(xiàn)狀,運用法解釋學的觀點,試圖探求對行政犯科學合理的解釋方法。
1.1 刑事違法與行政違法的區(qū)別
行政犯,與法定犯的概念基本等同,是指侵害或者威脅法益但沒有明顯違反倫理道德的現(xiàn)代型犯罪[2]。一直以來,行政犯的學科地位就存在著廣泛爭議,因為同自然犯相比,行政犯本來并不具備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但是出于刑事政策和保護法益的考量,才將這種嚴重違反行政法規(guī)的行為擬制為犯罪。在立法者看來,這種違反行政法規(guī)的行為已經(jīng)同自然犯的犯罪行為具備相當性,因而才做出這樣的法律擬制。擬制相當性原則要求立法者在運用法律擬制技術時,必須考量擬制情形與被擬制情形在社會危害程度上是否具有相當性,兩者的事實是否能夠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定的等值關系。只有當擬制情形與被擬制情形在社會危害程度上相當且能夠建立起等值關系時,才能進行法律擬制。[3]所以,從罪刑法定的視角來看,行政犯與自然犯之間不存在本質區(qū)別。
但是,行政犯畢竟存在其特殊性。行政犯的成立以“二次違法”為條件,即首先違反相關的行政法規(guī)或者經(jīng)濟法規(guī),后因行政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達到了刑事犯罪的程度才轉化為犯罪行為,也有學者稱之為“行政刑法之行政從屬性或行政依賴性”[4]。所以,既然行政犯罪是以行政違法為前提,是由行政違法轉化而來的,那么作為其原初屬性的行政違法性就不可否認。[5]所以,如何界定刑事違法性和行政違法性?兩者是否只是在情節(jié)、數(shù)量上存在程度性區(qū)別?
在福喜案中,法院認為,經(jīng)查,涉案冷凍香煎雞排、燈影牛肉絲,均已在包裝上確定了生產(chǎn)日期、保質期。因此,福喜公司回收食品的行為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關于保質期的規(guī)定,并直接由行政違法性推導出刑事違法性。再如,涉案冰鮮雞皮、雞胸肉,系上海福喜公司因生產(chǎn)計劃發(fā)生變化,自行將原料供應商確定的冰鮮產(chǎn)品轉為凍品并延長保質期。此行為既違反了《食品安全法》關于保質期的相關規(guī)定,又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鮮、凍禽產(chǎn)品》(G B16869-2005)關于“分割禽體時應先預冷后分割;從放血到包裝、入冷庫的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需凍結的產(chǎn)品,其中心溫度應在12小時內(nèi)達到零下18攝氏度,或零下18攝氏度以下”的規(guī)定,屬于改變了原料供應商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并在超過原料保質期的情況下進行生產(chǎn)。[6]法院的這一認定,同樣有將行政違法性與刑事違法性混淆之嫌。由于刑法第一百四十條明確規(guī)定五萬元的銷售金額為起刑點,所以有人把五萬元作為行政處罰和刑事違法的分界線,即行政犯和行政違法之間只存在程度上的差異,并沒有本質區(qū)別。正是受到這種觀念的驅使,法院才會在事實認定時,直接得出行政違法+較大數(shù)額=刑事違法,而忽略了對于社會危害性等方面的綜合考察。
筆者認為,刑事違法和行政違法二者之間存在本質區(qū)別?!懂a(chǎn)品質量法》第38條對生產(chǎn)、銷售偽劣產(chǎn)品的行政違法行為作出明確規(guī)定:“生產(chǎn)者、銷售者在產(chǎn)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chǎn)品冒充合格產(chǎn)品,責令停止生產(chǎn)、銷售,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可以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睂Ρ刃谭ǖ?40條,二者確實存在上下位對接的關系,其差異也僅限于關于銷售金額的表述。但是,對于刑法第140條我們應作實質解釋。在區(qū)分經(jīng)濟不法行為與經(jīng)濟犯罪的界限時,對于那些即使符合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的行為,也必須通過實質的刑法解釋論將那些未達到追究刑事責任程度的經(jīng)濟不法行為排除在犯罪圈之外,這樣才能保證根據(jù)法定構成要件認定的經(jīng)濟犯罪確實具有刑罰當罰性。[7]即使對于已經(jīng)達到5萬元銷售金額的造假行為,也應當考慮其法益侵害程度,對于那些情節(jié)顯著輕微、法益侵害程度較低的行為,理應排除在犯罪圈之外。通過實質的刑法解釋,方能實現(xiàn)只有嚴重侵害法益的行為才會被解釋在刑法犯罪圈,以實現(xiàn)我國刑法第13條但書部分規(guī)定的出罪機制。[8]
1.2 刑事違法的實質違法性
形式的違法性,是從形式上將違法定義為違反實定法[8],即“惡法亦法”。而實質的違法性則是對于法益的侵害或威脅,它既是被法律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的違法行為,又是對社會有害的行為。實質解釋論在我國的興起,要求我們遵循實質的刑法觀。特別是對于犯罪構成的解釋,更不能僅從法條的字面含義去理解。而是立足于刑法的體系,從刑罰法規(guī)適當性的層面進行,從實質上判斷行為是否值得科處刑罰處罰。這樣一種犯罪論體系,也就是實質的犯罪論體系;這樣一種刑法解釋理論,也就是實質的刑法解釋論。[10]這一前提下,就必然會發(fā)生刑法條款與正義理念之間的沖突。盡管立法者會將違背社會倫理道德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使形式違法性和實質違法性在刑法條文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但由于刑法分則條款是將違法的行為類型化,法律規(guī)范難以涵蓋所有社會現(xiàn)象,就必然存在著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的偏差,這就需要實質性解釋的方法,“心中永遠充滿正義,目光不斷往返于規(guī)范與事實之間[11]”。形式解釋論者要求嚴格遵循法條的字面含義,“因為刑法是用文字規(guī)定犯罪構成要件的,但文字的多義性、變化性以及邊緣意義的模糊性等特點,決定了單純根據(jù)文字的字面含義對構成要件做形式解釋時,必然導致將一些不具有實質的刑事違法性的行為認定為犯罪[12]。
如前所述,堅持實質解釋論在行政犯領域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從形式上看,幾乎所有的生產(chǎn)、銷售偽劣商品的行為加上“情節(jié)嚴重”幾個字就可以入罪,但這樣的解釋明顯違背了罪刑法定原則,不利于人權的保障和法益的保護。只有通過實質解釋,將那些形式上是犯罪但不具備法益侵害或危險的行為排除在刑法規(guī)范之外,真正實現(xiàn)刑法的目標和價值。
2.1 相同解釋為常態(tài)
事實上,無論從日常用語還是從法律術語的角度來看,同一術語具有相同的含義,乃是一般的態(tài)度。[13]在大多數(shù)行政犯的案件中也是如此,行政犯的成立以違反相關行政法規(guī)和經(jīng)濟法規(guī)為前提,作為最后一道屏障,刑法在其它部門法規(guī)制的行為出現(xiàn)嚴重的法益侵害性以至于難以被自身評價的時候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像張明楷教授所說的,刑法在法律體系中由于其補充性而處于保障法的地位[14]。因此,立法者對于刑法中法概念的界定必然來自于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以保持整個法律體系的統(tǒng)一性,在福喜案中這一點就得到了印證。法院最終以《刑法》第140條生產(chǎn)、銷售偽劣產(chǎn)品罪定罪處罰,《刑法》第140條中規(guī)定的行為方式共四種,分別是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及以不合格產(chǎn)品冒充合格產(chǎn)品。法院在認定第四種行為方式“以不合格產(chǎn)品冒充合格產(chǎn)品的時候,如何界定不合格產(chǎn)品,應當嚴格按照《產(chǎn)品質量法》的相關法規(guī)進行判斷。對此,2001年兩高《關于辦理生產(chǎn)、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就作出專門規(guī)定:刑法第一百四十條規(guī)定的“不合格產(chǎn)品”,是指不符合《產(chǎn)品質量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質量要求的產(chǎn)品。由此可見,刑法中的“不合格產(chǎn)品”與產(chǎn)品質量法中的“不合格產(chǎn)品”應作相同含義的理解。
2.2 不同解釋也可能存在
首先是法律法規(guī)與日常用語的區(qū)別。法律來源于生活,一國的文化背景決定了法律和日常生活用語之間不存在較大差異。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法治的本土化開展,才能使民眾更好地理解和適用法律。法律不僅是處于人們生活之外的抽象規(guī)則,而且也必須是一個實質性的與日常社會生活相互影響的“文化工具箱”,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法律系統(tǒng)與生活世界之間的溝通。[15]但是,所有的專業(yè)領域都應當有一套獨有的語言體系,法律的專業(yè)性又對法律語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執(zhí)業(yè)者也需要一套這樣的體系來形成這一群體獨有的特征,特別是在法治本土化進行過程中的中國,更需要這樣一套“職業(yè)共同體”的建立。就像羅素說的那樣,“任何追求準確和精確的企圖都需要既在詞匯,也在句法方面對普通話語作出修正[16]。還是以福喜案中出現(xiàn)的“產(chǎn)品”問題為例,日常生活中“產(chǎn)品”一詞使用非常廣泛,它是指能夠提供給市場,被人們使用和消費,并能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任何東西,包括有形的物品、無形的服務、組織、觀念或它們的組合。而在法律意義上,《產(chǎn)品質量法》對產(chǎn)品進行了專門定義?!氨痉ㄋQ產(chǎn)品是指經(jīng)過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產(chǎn)品。”可以明顯看出,《產(chǎn)品質量法》在日常用語的基礎上又加了兩個條件,以限縮產(chǎn)品的成立范圍。首先是應當經(jīng)加工、制作的勞動產(chǎn)品,純天然形成的產(chǎn)品不在人為控制范圍內(nèi),因而也不應當進入法律的規(guī)制范圍。其次是用語銷售的產(chǎn)品。如果是自己制作、自己使用、饋贈他人使用等不用于銷售的產(chǎn)品,則不屬于產(chǎn)品質量法的適用范圍。因為法律沒有必要對非銷售類產(chǎn)品作出如此嚴格的規(guī)定。[17]因此,如何協(xié)調好日常用語的普遍性與法律用語的專業(yè)性,對于行政犯的研究具有特殊意義。
其次是不同法律法規(guī)之間同一用語的區(qū)別。我們知道,立法是國家權力機關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刑法作為所有部門法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一種調整范圍最為廣泛的法律,所有部門法內(nèi)部無法解決的問題都有可能納入刑法的規(guī)制范圍內(nèi)。這就要求《刑法》只能將其中最為嚴重、對部門法破壞程度最高的部分納入自身的調整范圍,因而它只對那些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和應受處罰性的行為進行評價。所以,同樣的行為,構成了一般的違法性,不一定具備刑事違法性。本案中,法院認為上海福喜公司違反《食品安全法》的禁止性規(guī)定,在生產(chǎn)過程中,以不合格產(chǎn)品冒充合格產(chǎn)品并予以銷售,因此構成刑法上的不合格產(chǎn)品。如前訴說,直接將《產(chǎn)品質量法》中的“不合格產(chǎn)品”同《刑法》第140條的“不合格產(chǎn)品”相等同不存在任何問題,但是《食品安全法》中的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是否就能視為《刑法》中的不合格產(chǎn)品呢?筆者認為這是存有疑問的。2015年新出臺的《食品安全法》法條眾多,從生產(chǎn)經(jīng)營到食品安全標準,涵蓋了食品安全的方方面面。應當說,所有違反了《食品安全法》中的禁止性規(guī)定的行為都是行政違法行為,但能否達到刑事犯罪的嚴重程度,還應當考慮是否對法益產(chǎn)生了侵害。比如《食品安全法》第33條(五)餐具、飲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應當洗凈、消毒,炊具、用具用后應當洗凈,保持清潔。對于沒有進行清洗的炊具、用具加以使用的行為,必然是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的規(guī)定,但很難進入刑事領域的評價范圍。因此,《食品安全法》中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與《刑法》中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應當區(qū)別對待。本案中,公訴機關對于不合格產(chǎn)品的界定借用《食品安全法》上的規(guī)定,認為只要違反了《食品安全法》中的禁止性規(guī)定,就應當視為《刑法》第140條的“不合格產(chǎn)品”,是存在爭議的。
行政犯特別是生產(chǎn)、銷售偽劣產(chǎn)品一節(jié)的犯罪在司法認定上存在各種各樣的難題。一方面,由于部分司法工作者誤解了“刑法謙抑性”的內(nèi)涵而濫用這一原則,認為用行政處罰能夠解決的問題就不應再動用刑事處罰,造成了刑法的一般預防作用難以有效實施,給打擊犯罪造成了不利;另一方面,《刑法》第149條的存在,使得《刑法》第140條“生產(chǎn)、銷售偽劣產(chǎn)品罪”具有了“口袋罪”的趨向,任何生產(chǎn)、銷售產(chǎn)品達到5萬元的行為都有可能被劃入刑法規(guī)范評價的機制,擴大了刑罰的適用范圍,對人權保障理念形成了巨大的沖擊。所以,必須站在實質刑法觀的立場上對《刑法》第三章第一節(jié)的犯罪進行實質性解釋,才能實現(xiàn)刑法的正義性、安定性與合目的性。就像有些學者所提到的,“如何使刑法規(guī)范與生活事實相對應?這便需要反復、合理地運用各種解釋方法,準確抽象生活事實,正確理解規(guī)范與事實的本質,直至得出符合正義的結論[18]?!?/p>
[1]新華網(wǎng).上海市嘉定區(qū)人民法院對福喜案作出一審判決[EB/OL]http://www.sh.x inh ua net.com/2016-02/01/c_ 135064371.htm.
[2]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95.
[3]李振林.刑法中法律擬制論[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3:294.
[4]鄭昆山.環(huán)境刑法之基礎理論[M].北京: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178.
[5]劉艷紅,周佑勇.行政刑法的一般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8.
[6]新華網(wǎng).聚焦福喜案四大焦點[EB/OL].ht tp://ne w s.x in h-ua net.com/le ga l/2016-02/01/c_1117960587.htm.
[7]吳允鋒.經(jīng)濟犯罪規(guī)范解釋的基本原理[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08:60.
[8]劉艷紅.實質刑法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48.
[9]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09.
[10]劉艷紅.實質刑法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177.
[11]張明楷.刑法解釋理念[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8, (6)140.
[12]張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場[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2:126.
[13]吳允鋒.經(jīng)濟犯罪規(guī)范解釋的基本原理[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08:106.
[14]張明楷.刑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J].法學研究. 1994,(6).56.
[15]劉思達.當代中國日常法律工作的意涵變遷(1979-2003)[J].中國社會科學,2007,(2).93.
[16]【美】吉本斯.法律語言學導論[M].程朝陽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2.
[17]黃軍輝.產(chǎn)品質量法配套規(guī)定[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5.
[18]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第二版)(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1.
Researchon theCrimeof Producingand Sel l ing Fakeand Inferior Products——f r omthe P e r specti v eo f F u X i E v ent
J ID on gyu
(E a st C hin aU ni v e r sit y o f P olitic a l S cience a n d L aw,C h a n g nin g S h a n g h a i 200042)
T he est ab l ishment o f ad minist ra ti v e c r ime r e qu i r es"t w o v iol a tions o f l aw",th a t is, f i r st o f a l l,it v iol a tes the r ele va nt ad minist ra ti v e r e gu l a tionso r economic l aw s,a n d then it is incl ud e d in thee va l ua tion c a te g o ry o f c r imin a l l aw.I n this p r ocess,it is not necess ary f o r the ar ticle o f ad minist ra ti v e r e gu l a tions to"commit c r imin a l l i ab i l it y a cco rd in g to l aw".H o w to r e a l i z e the connection b et w een ad minist ra ti v e pen a l t y a n d c r imin a l pen a l t y in v ol v es the concept o f c r imin a l l aw a n d the inte r p r et a tionmetho d o f c r imin a l l aw.Especi a l l y in the c a se o f n a tion a l c r imin a l pol ic y a n d ad minist ra ti v e p ur poses e a si l y ch a n g in gw ith the times,onl y the implement a tiono f theessenceo f inte r p r et a tion c a n cle ar the d i f f e r ence b et w een u n d e r minin g theo rd e r o f soci a l istm ark et econom y c a seso f in f r in g ement o f le ga l inte r est a n d the th r e a t to thep ub l ic,to av oi d the c r imin a l le g isl a tiono f emotion a l,a n d p r o v i d e co r r ect gu i da nce f o r the jud ici ary.
F u X i E v ent;S ub st a nti v e I nte r p r et a tion;Ad minist ra ti v e C r imin a l;Ad minist ra ti v e Pu nishment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1672-2094(2017)03-0011-04
責任編輯:鄧榮華
2017-03-13
紀冬雨(1992-),女,江蘇南通人,華東政法大學法學院2015級刑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