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焰, 傅立新
(邵陽學(xué)院, 湖南 邵陽 422000)
魏源和鄧顯鶴之比較研究
○熊 焰, 傅立新
(邵陽學(xué)院, 湖南 邵陽 422000)
文章對魏源和鄧顯鶴進(jìn)行了比較研究,在受梅山文化影響、著作等身、好游覽、科考仕途坎坷等方面對他們進(jìn)行了對比分析,指出他們是興趣愛好相似的同郡師友。
魏源; 鄧顯鶴; 愛好; 師友
魏源(1794—1857),字默深,原名遠(yuǎn)達(dá),號良圖。鄧顯鶴(1778—1851),字子立,號湘皋。魏源與鄧顯鶴交誼深厚,不僅數(shù)次結(jié)伴北上京師,且書札往來,互寄著作,切磋學(xué)術(shù),是興趣愛好相似的同郡師友。
“梅山,在安化縣西南,接新化縣界,宋章惇開梅山道,即此。新化為上梅山,安化為下梅山,山俱相通?!盵1]“章惇開梅山道”,即指宋熙寧五年(1072)章惇以和平方式,將“東起寧鄉(xiāng)司徒嶺,西抵邵陽白沙寨,北界益陽四里河,南到湘鄉(xiāng)佛子嶺”[2]廣大地區(qū)從化外之域建立新化和安化兩縣。由此可見,梅山,其中心是指新化、安化兩縣。梅山文化是梅山地域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源,清湖南邵陽縣隆回金灘人。鄧顯鶴,清湖南新化縣下渡村梓木沖人。清代邵陽縣和新化縣隸屬寶慶府,舊俗府稱郡。魏源居郡西,鄧顯鶴居郡東。所以魏、鄧是同郡人。魏源雖不居梅山,但是居邵陽、新化兩縣邊界之地,魏氏家族和魏源深受梅山人的質(zhì)樸尚義尚武、樂善好施和信教思想影響。
金灘魏氏既信仰佛教,也奉持道教,十九世孫澧蘭《金灘風(fēng)光》詩云:“沖聞道士千聲磬,閣送觀音半夜鐘?!蔽菏献迦僳x躍捐資整修和興建寺觀多座:六都寨十里山南山寺、木魚山雙溪禪院、望云山天門禪寺、白馬山寶蓮仙寺、大東山巔東山禪院等。魏源太高祖振寰公還興建了金灘知止庵,魏氏還創(chuàng)建觀音閣、石龍廟、黃沖庵、車水庵、東龍庵等。魏源在天門禪寺、寶蓮仙寺、知止庵、石龍廟等都留下了足跡并題聯(lián),魏源曾禮拜天臺寺、盤山寺、靈隱寺、理安寺等名山名寺,還向錢林、瑞安等大師問法。魏源晚年譯輯成法門善本《凈土四經(jīng)》,為佛教事業(yè)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xiàn)。林昌彝云:“默深尚友善,重氣節(jié),醰粹淵懿,古道照人,與余為摯友,瀝膽披肝,今之鮑叔也。”[3]36道光二十四年,魏源于京師與何紹基等探視病重的林昌彝,并資助其醫(yī)藥費,魏源又捐資二百金助許瀚刻桂馥著作《說文解字義證》,他還將自己的著作《詩比興箋》贈與故友子陳廷經(jīng)以其父陳沆名刊行。
鄧顯鶴家處梅山腹地,深受梅山文化影響自明,不必贅述。
魏源著作有《詩古微》《書古微》《禹貢說》《老子本義》《蒙雅》《圣武記》《海國圖志》《道光夷艘征撫記》《元史新編》《凈土四經(jīng)》《清夜齋詩稿》《詩比興箋》等42種,逾千萬字。由于魏源著作宏富,被譽之為思想家、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等。
鄧顯鶴著作有《寶慶府志》《武岡州志》《南村草堂詩鈔》《南村草堂文鈔》《資江耆舊集》《沅湘耆舊集》《楚寶增輯考異》《湘皋自訂年譜》《毛詩表》《易述》《船山遺書》《周子全書》等45種,字?jǐn)?shù)逾千萬。鄧顯鶴被譽為文獻(xiàn)學(xué)家、編輯家、湘學(xué)大師和詩人。
魏源、鄧顯鶴傳記均載入《清史稿·文苑傳》,都是世代名家,均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yuǎn)影響。
為緬懷先哲,學(xué)習(xí)先哲,1996年國務(wù)院公布湖南隆回魏源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南京市城西龍蟠里20號魏源故居小卷阿為南京市文物保護(hù)單位。南京市城西烏龍?zhí)豆珗@的詩墻上鐫有魏源詩《烏龍?zhí)缎》骸芬皇?、《烏龍?zhí)兑棺啡?。湖南邵陽市火車站魏源銅像聳立在魏源廣場,市區(qū)資江南路北門口東寶慶府城墻前立有魏源半身像,邵陽市文化中心廣場亦立有魏源全身塑像,邵陽市區(qū)資江北岸還有魏源路,20世紀(jì)八十年代市區(qū)雙清公園詩墻上刻有魏源《歸至資江重游雙清亭》詩二首。隆回縣城有全國政協(xié)原副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zhàn)^名的魏源圖書館,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陳丕顯先生及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分別為魏源圖書館題書“魏源研究資料中心”名,還有縣城魏源公園立有魏源全身巨型塑像。魏源家鄉(xiāng)則有魏源湖、魏源渠、魏源溫泉。改革開放以來,各界對魏源思想越來越重視,在長沙、邵陽、隆回多次召開魏源思想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在邵陽學(xué)院設(shè)立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湖南省魏源及湘西南文史研究基地。
湖南婁底一中城南校區(qū)內(nèi)則建有“顯鶴樓”,校前廣場上立有鄧顯鶴半身像,底座上刻有鄧顯鶴生平簡歷。婁底市區(qū)城南新區(qū)孫水公園的詩墻上刻有鄧顯鶴詩一首:“湘中萬古騷人魄,精氣不消結(jié)為石。晴灘飛雪自何年?落手虹光騰幾席?!边@是鄧顯鶴詩題為《胡竹安明府以湘鄉(xiāng)雪花灘石為硯,佳者過端溪五蓋不足言也。傾以二方見贈,報之以詩》。魏源和鄧顯鶴的著作均納入湖南省大型叢書《湖湘文庫》甲編出版,以便傳承弘揚優(yōu)秀的湖湘文化,砥礪后人,這些舉措將學(xué)習(xí)魏源、鄧顯鶴思想及傳承優(yōu)秀的湖湘文化提高到新階段,推動了湖南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shè)。
魏源和鄧顯鶴都是中國近代旅游家,在中國近代旅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魏耆云,魏源“好游覽,遇勝輒題詠,輪蹄幾遍域中。有小印曰‘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o(jì)實也”[4]859。魏源好游覽并不是為了游山玩水,而是如龔自珍所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綜一代典,成一家言?!蔽涸纯胺Q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xué)者和集裝箱式的文化巨人,“其詩文發(fā)揚縱肆,字句紙上皆軒昂,洵一代之奇才也”[5],與他好游覽不無關(guān)系。特別是道光二十二年魏源作《籌河篇》中的英明論斷“人力縱不改,河亦必自改之”,咸豐五年六月黃河在河南蘭考西北銅瓦廂決口直注大清河入渤海,他的這一英明預(yù)見傳為佳話。魏源提出“以川還川湖還湖”[4]713-714的科學(xué)生態(tài)環(huán)保主張,今在實踐中,收到顯著效果。道光二十七年魏源至澳門、香港親歷西方文明,搜集資料,購得世界地圖等書籍,擴充《海國圖志》。
鄧顯鶴好游覽,遍游湘、鄂、粵、桂、冀、豫、燕、津、魯、浙、贛、蘇、皖等,陶澍《南村草堂詩鈔序》云,鄧顯鶴“足跡半天下”,以書相隨游走四方,搜討楚南文獻(xiàn)、掌故,老而愈勤。搜覓宋明末年先賢史料,爬山涉水,走村學(xué)、訪古寺、串巖洞,凡方志、家乘、碑刻、墓志、古剎粘壁、傳抄,乃至坊市刻本及手抄本,竭力搜尋,其出游必以舌耕所得購置書籍,每每攜數(shù)筐書籍返家。鄧氏所游之處,無時不心系搜討鄉(xiāng)賢文獻(xiàn)之事。鄧顯鶴凡游必詩,抒懷志感。我們讀他的詩文中,如招云山(鄧家鄉(xiāng)一座山)、天心閣、衡山、岳陽樓、黃鶴樓、蓬萊閣、蘇祠、燕子磯、盧溝橋、虎丘、西湖、滕王閣、廬山、泰山、絜園等名勝古跡好似歷歷在目,心曠神怡。嘉慶二十年鄧父長智卒于家,鄧顯鶴因遠(yuǎn)淮揚,無從聞仆,成為終生遺憾,但鶴為詩文好游覽長盛不衰,道光二十七年秋以70高齡重游南岳衡山,咸豐元年四月以75歲高齡應(yīng)姚瑩邀游永州。
魏源學(xué)富五車,曾數(shù)應(yīng)鄉(xiāng)試。嘉慶二十四年中副貢生,道光元年因“尺布之謠”四字嫌系漢事,抑置副榜,翌年29歲的魏源中舉人。道光三年、六年、九年、十二年、十五年,滿腹經(jīng)綸的魏源五應(yīng)會試,均落第,42歲的魏源遂憤然絕意科場。道光十六(恩科)、十八、二十、二十一年棄考。他“以經(jīng)緯之才,著作等身,海內(nèi)傳誦久矣”[6]680,卻不能登進(jìn)士榜,正如李景僑《亂楮間雜憶》所云:“默深先生應(yīng)北闈獲錄,遂常居京師。陶文毅公深器之,為之游揚于朝。又欲令投贄穆彰阿,以所取巍科,先生不之從也。穆相時正宏獎風(fēng)流,欲羅致先生,親訪之于寓次,先生漫不為禮,卒亦弗謁見。穆深銜之,遂坎坷終身?!盵7]
道光二十三年,魏源致信鄧顯鶴云:“自海警以來,江淮大擾,源之生計亦萬分告匱。同人皆勸其出山,夏間當(dāng)入京師,或就彭澤一令,或作柳州司馬矣。中年老女,重作新婦,世事逼人至此,奈何!”[8]923表明自己對考上進(jìn)士及步入仕途都充滿自信。魏源棄考后再應(yīng)會試,獲中式第十九名,不料以試卷模糊,被罰停殿試一年。翌年參加殿試中三甲第九十三名,賜同進(jìn)士出身,以知州發(fā)江蘇用。這一年,魏源已經(jīng)52歲。道光二十五年冬魏源任東臺知縣,道光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九日因母親去世,去官守制。“弟半載東臺,只因漕務(wù)受前任之累,賠墊四千金。”“其尤急者,全家數(shù)十口,指日懸磬,而先櫬至今留滯東臺,未能奉移,其窘為生平所未嘗。”[9]931魏源不得不于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入江蘇巡撫陸建瀛幕。道光二十九年六月知興化縣,道光三十年春任淮北海州分司運判,道光三十年九月應(yīng)陸建瀛等奏請補高郵知州,咸豐元年五月到任,咸豐三年三月因所謂的“貽誤江南文報”被革職,旋即復(fù)官,遭遇坎坷,“無心仕宦”,毅然辭歸,避居興化,潛心著述。魏源任東臺和興化知縣、淮北海州分司運判及高郵知州,總共約四年又三個月,因在興化抗洪護(hù)堤落下膽疾,又遭莫須有的罪名被革職。
嘉慶三年、六年鄧顯鶴至長沙應(yīng)鄉(xiāng)試,均落第。嘉慶九年中舉。參加嘉慶十年、十三年、十四年(恩科)、十六年、十九年的5次會試,均名落孫山,日生厭棄之心,益堅名山之志?!傲鞴馊饺藉崛缭S,世事悠悠可奈何”,又,“歸與尚有千秋業(yè),白首陳編興未闌。”[9]其父母相繼棄養(yǎng),遂無意科舉。嘉慶二十二、二十四(恩科)、二十五、道光二年(恩科)、道光三年棄考,道光六年再應(yīng)會試,仍未中,幸被大挑二等。鄧顯鶴49歲方任寧鄉(xiāng)訓(xùn)導(dǎo),道光二十九年毅然辭歸主講書院,直到逝世。
[1]戴均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2]脫脫.宋史·梅山峒蠻(第40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林昌彝.射鷹樓詩話(第2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6.
[5]張維屏.張南山全集[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4.
[6]羅汝懷.古微堂詩集敘[M]//魏源.魏源全集(第20冊).長沙:岳麓書社,2004.
[7]李景僑.抱一遺著(第6卷)[M].[出版地不詳]:抱一遺集刊行委員會,1937(民國二十六年).
[8]魏源.魏源集[M].2版.北京:中華書局,1983.
[9]鄧顯鶴.南村草堂詩鈔(第4卷)[M].長沙:岳麓書社,2008.
AComparativeStudyofWeiYuanandDengXianhe
XIONG Yan, FU Lixin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The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i Yuan and Deng Xianhe who were both infuluenced by Meishan culture and had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ir writing, love for traveling and a rough experience in imp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and promotion.
Wei Yuan; Deng Xianhe; hobby; teachers and friends
2017-03-26
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2009JD42);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語言視角下的魏源文獻(xiàn)研究”(14JD53);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魏源文獻(xiàn)語言研究”(13A090)
熊 焰(1959—),女,湖南隆回人,邵陽學(xué)院魏源及湘西南文史研究基地研究員。傅立新(1967—),女,湖南邵陽人,邵陽學(xué)院圖書館館員。
B252
A
1672—1012(2017)03—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