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興文
(韶關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 韶關 512005)
主體性教學模式在《中國近代史綱要》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
嚴興文
(韶關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 韶關 512005)
主體性教學是在特定的教學環(huán)境下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的雙向?qū)ο蠡顒拥慕虒W模式。高?!毒V要》課教學中運用這種模式進行教學能充分調(diào)動主體的積極性、體現(xiàn)教學民主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但也存在因教學內(nèi)容多、班級大而使主體性教學功能優(yōu)勢難以發(fā)揮等問題,因而可通過組員相互評價、建立教學交流平臺等途徑進行改進。
主體性教學模式;高校;《中國近代史綱要》;實踐;思考
自2006年《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為《綱要》)課程根據(jù)“ 05 ”方案開設以來,我們有個別教師采取教師和學生雙主體教育教學這種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學模式——主體性教學模式,它是“教師和學生通過交往活動而在與課程內(nèi)容之間發(fā)揮和建構雙方主體性的雙重雙向?qū)ο蠡顒印保?]。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我們把這種經(jīng)過實踐檢驗普遍受學生歡迎的、能提高思政課教學水平的新的教學模式上升到整個馬克思主義學院(原稱思政部)進行推廣,并投入經(jīng)費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經(jīng)過多年的實施和改革,取得了較大成效,為思政課教學改革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學院工作部署,自2010年下半年開始,主體性教學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各門課中轟轟烈烈地開展,在全校產(chǎn)生了較大反響。其具體做法如下:
1.共同協(xié)商,確定選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對主體性教學而言就是如何選好選準題目。選好選準題目,決定該課堂主體性教學的價值和效用,規(guī)定該課堂主體性教學的方向,保證該課堂主體性教學的順利實施,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為了確保主體性教學更好地實施,首先,在每年開設《綱要》課的第一周里,我們基本上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來講解主體性教學模式的內(nèi)涵、特點和類型,目的是讓學生對主體性教學改革有一個較為細致的了解。其次,要求每位學生或幾位學生根據(jù)當今熱點或紀念節(jié)點以及任課班級專業(yè)的特點,擬寫與教材內(nèi)容有關的自身感興趣的選題,要求在第二周上交。最后,教師在學生提交的主體性教學選題基礎上進行審閱篩選,并與學生共同協(xié)商,提煉和確定符合或比較符合學生實際的選題,在第三周或第四周公布。
2.認真修改,確保質(zhì)量。根據(jù)擔任課程班級大小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如201-2013學年第二學期《綱要》課程班分成9個組,組員由各班班長和學習委員根據(jù)各班實際情況確定,一般每組6-8人不等,選擇各自喜歡的選題。確定選題后,各小組成員根據(jù)組員能力愛好進行具體分工備課,經(jīng)過一段時間(一般需4-5周)準備后,要求學生把做好的備課內(nèi)容即課件和教案發(fā)給任課教師進行修改,在任課教師提出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再進行修改,直至教師認可為止。未經(jīng)教師審核修改和認可的不得上臺講課。目的有二:一是嚴把質(zhì)量關。學生提交教案和課件因水平問題、努力程度不同而參差不齊,良莠難辨,因而需嚴把質(zhì)量關,防止有的學生馬馬虎虎、隨便應付,同時還要謹防知識性錯誤。二是要嚴把政治方向關。在魚龍混雜、價值取向不同的資料面前,在對待大是大非問題上辨別能力有待提高的學生面前,緊緊把住政治方向的關口,防止方向性顛覆性錯誤,是學生主講型的主體性教學模式成功的關鍵。
3.登臺表演,各呈精彩。學生登臺表演,采用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一是學生主講型教學。讓學生上臺講述那些為民族偉大復興作出卓越貢獻的歷史人物,并通過史實加以展示,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仁人志士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追求的夢想。二是情境模擬型教學。任課老師在教學中重視還原歷史場景,讓學生真正觸摸和感受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復雜歷程。如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歷史情境模擬,扮演光緒皇帝等人。通過情境模擬,讓學生意識到當時的中國不變法不能圖強,不變革就無法探尋復興之路。三是辯論型教學。在任課老師指導下,提出問題采用組組之間、生生之間相互辯論。如2013年本人在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管理班和政治與公共事業(yè)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班的辯論式教學,題目是“從社會改革視角看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設正反雙方,按正規(guī)辨論賽方式進行。在辨論過程中,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爭論激烈,獲得同學陣陣掌聲。隨后臺下同學還與臺上雙方辨手進行互相辯論,前后有二十余人參與其中。通過正反雙方激烈交鋒與碰撞,不僅滿足了學生指點江山、品味歷史的愿望,而且使學生在辨論中明辨是非、升華思想,培養(yǎng)正確的歷史觀和歷史意識,認清自己所承擔的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四是演講型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一般是利用重大紀念活動如“五四”青年節(jié)、建黨節(jié)前夕來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演講活動,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情感,使其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同時還讓學生開展讀書筆記座談會,如當《綱要》課講到第五章時,就給同學們出一個題目:“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反對教條主義的主要歷程”,并開列出一批要求學生閱讀的經(jīng)典原著書目,如《反對本本主義》、《改造我們的學習》等,學生通過閱讀這些書目,然后登臺談體會,這是一種主體性教學方式的拓展和延伸。
4.共同點評,共同評分。在學生授完課后,首先讓學生自己總結(jié),互相評述,互相討論,這樣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每一道題目的教學中,否則,有的學生就會只顧自己小組,不顧其他,同時也可讓主講學生知道其優(yōu)劣所在。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參與其中進行討論并引導。其次是在學生互評基礎上,由教師進行仔細認真的點評。最后由班級原來選出的評分小組當場評分亮分。
5.撰寫體會,總結(jié)升華。每學期開展主體性教學后,都要求同學們寫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一是了解學生參與度,看哪些同學真正參與了主體性教學,哪些同學沒有參與。二是了解同學們對主體性教學建議,學生是組織者、參與者,其中的酸甜苦辣、冷暖心知,他們最有發(fā)言權,他們通過撰寫心得體會,思想得到進一步升華,他們的建議對推進主體性教學改革起到了參考作用。
《綱要》課進行主體性教學模式改革,有利于拓寬知識視野,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和教師雙向主觀能動性,其作用和優(yōu)勢有:
(一)有利于充分調(diào)動主體的積極性
在主體性教學中存在著兩個主體——教師和學生。他們既是教學活動的發(fā)動者,也是教學活動的承擔者,他們只有通過現(xiàn)實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地體現(xiàn)出來,才能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達到二者的統(tǒng)一。
一方面,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主體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在主體性教學活動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組員分工,有的查資料,有的做教案,有的做課件,然后匯聚小組力量進行梳理、整合材料,修改教案和課件,再上臺講演,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辛勤付出的價值,感受到來自同學的掌聲,一種成就感、榮譽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這種感覺使他們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從而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和課堂的主人,同時,也轉(zhuǎn)變了他們對思政課的看法和態(tài)度,正如有同學說:“從學生的角度,思政課的主體性教學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同學們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也轉(zhuǎn)變了一些同學對于思政課的態(tài)度。”
另一方面,也充分調(diào)動了教師的積極性。常言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而且還要隨著時代發(fā)展,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吸取時代給予的“源頭活水”,這樣,才能及時地了解學生在思考什么要什么,才能更好地指導好學生。因此教師要指導好學生,修改好學生講課的教案和課件,就不得不認真學習,認真查閱各種資料,從而也充分調(diào)動了教師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判斷教師用功程度、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對學生主體性教學進行點評,富有哲理、深刻中肯、鞭辟入里的教師點評,對學生成長幫助極大,可使學生終身難忘,這也必須充分調(diào)動教師的積極性。
(二)有利于充分體現(xiàn)教學民主氛圍
教學民主,或民主教學是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平等身份在教學過程中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發(fā)表不同見解的一種教學方式。在《綱要》課主體性教學活動中如何營造教學民主氛圍呢?
一是做到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真正平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并以平等、包容心態(tài)與學生一起參與討論探究問題,以形成良好的師生合作氣氛,促進教學民主。
二是使生生之間做到相互尊重。主體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分工協(xié)作,互幫互助。這就要求在主體性教學中大家要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團結(jié)合作,形成團結(jié)互助、奮發(fā)向上的學習氣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任何教學活動,其核心目的都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綱要》課主體性教學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以探究問題和闡析問題為特征的。問題是推動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原動力。有問題,才會去思考解決方法。那么,問題從何而來呢?一是源于對教學重點內(nèi)容的思考設疑,如2015年修訂版的《綱要》教材第39頁中有“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后,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才普遍覺醒”一句,因而提出疑問:為什么說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后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其初步覺醒和完全覺醒是什么時期?為什么在這些時期會有這樣的覺醒?二是結(jié)合近現(xiàn)代史中的一些問題,聯(lián)系當今社會實際設疑。如中日因釣魚鳥問題造成中日局勢緊張問題,我們設置“從中國近代歷史看,我們應如何抵制日貨”等題目讓學生討論,同時還可聯(lián)系當今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設疑,如聯(lián)系習近平在建黨95周年講話內(nèi)容設疑:為什么中國共產(chǎn)黨的產(chǎn)生“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fā)展的趨勢和格局”[2],等等。這些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的提出,不僅促進了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有關歷史知識的基本內(nèi)容,而且能夠很好地激發(fā)他們的思考興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對相關問題的激烈討論,可不時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這種討論啟發(fā)了學生思維,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性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不斷提高。
《綱要》課主體性教學雖能調(diào)動學生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但也給我們常規(guī)教學安排帶來一些問題,主要有:一是教學內(nèi)容多?!毒V要》課程時間跨度大、內(nèi)容多、課時少,這是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課時最少的一門,進行主體性教學經(jīng)常使我們難以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二是教師工作量驟然增大。因?qū)W生水平參差不齊,使小組合作以及生生、師生之間交流帶來一定困難,更主要的是還要花很多時間與學生溝通協(xié)調(diào),修改學生講稿教案課件,這無疑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三是班級大,使主體性教學功能難以發(fā)揮。許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因各種原因未能按照教育部規(guī)定的每350人的生師比配置思政課教師,造成思政課教師嚴重不足。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許多高校思政課教學班級普遍偏大,少則上百人,多則一百多人,甚至二、三百人不等。班級大造成分組不宜過細,這為有的同學不參與而蒙混過關提供了可能性,從而就某一個體學生而言則未能很好發(fā)揮主體性教學功能。這是我們今后需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是在主體性教學打分時建議組內(nèi)成員之間互相評價。在主體性教學中,因主體性教學小組長要協(xié)調(diào)、布置任務等工作,付出了較多的精力和時間,主講學生不但要參與教案和課件制作全過程,而且要登臺講課,付出的勞動有目共睹,因而教師在同等條件下一般會給他們加分,其他同學一般以同組相同分數(shù)對待。其實,在同一小組中除組長和主講學生外,其他組員的分工不同,其對教案和課件的貢獻率亦不同。在教師很難知道組員貢獻率情況下,應采用組員之間互評,促使小組成員之間互相督促,這樣可以讓幕后英雄得到重視,讓南郭先生式人物占不到便宜。為此,可采取這樣公式進行計算:
某學生主體性教學得分(A)=教師給整個小組打的總分(B)×每個學生在其小組貢獻率(C)(假如該小組有7人,根據(jù)學生在小組中貢獻率確定不同等次級差,級差一般以5%為一個級差。如D生為100分,E生為95分,F(xiàn)生為90分,G生為85分,……)
即 A=B×C(D或E或F或G……)
如E生主體性教學成績=90(教師給小組成績)×95%=85.5分
二是增加主體性教學所占成績和課程比例。自2010年下半年主體性教學模式在馬克思主義學院推廣實施以來,我們對學生成績考核作了相應的調(diào)整,即增加平時考核成績比重,降低期末考核成績比重,具體做法為:從2010年以前的30%提高到2013年的40%,到2014年又提高到50%,一直延用至今。而現(xiàn)行的學生《綱要》課平時總成績一般由下面幾個方面組成:平時上課出勤率占10%,學生主體性教學成績占25%,實踐教學論文占15%。也就是說期末考試成績只占50%。據(jù)調(diào)查,許多同學認為期末考試并不重要,而且考高分也不難。在這種情況下,提高平時成績所占比例,加大主體性教學在平時成績中所占比例實有必要,因為在現(xiàn)行的平時成績所占比例的50%中,除平時作業(yè)、實踐教學論文(課堂作業(yè))等外,實際上主體性教學在整個成績中所在比例只有25%,這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這項改革的重要性,為此個別教師在征得學院及教務處同意后,在他任課班級把平時成績提高到60%甚至70%進行實踐,從而提高主體性教學成績,并取得了一定實效。
三是建立學生主體性教學交流的平臺。在每次主體性教學中,我們可以安排教師或同學將每次主體性教學拍攝或記錄下來,這樣可挑選一些精彩的主體性教學內(nèi)容放到相關網(wǎng)站,供學生參考、交流,以實現(xiàn)資源共享,為主體性教學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1]和學新.主體性教學:內(nèi)涵與特征[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2001(3):44-50,59.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2).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Subjectivity Teaching Mode in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Conspectu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 Xing-wen
(School of Marxism,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Subjectivity teaching mode is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ory based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bidirectional objectification activity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specific teaching environment. It can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reflect the teaching advantages of the democratic atmospher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so on. In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Conspectu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me disadvantages exist because of teaching contents, big classes. Therefore, we propose the mutual evaluation and establishing teaching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so on.
subjectivity teach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Conspectus;practice; thinking
王焰安)
G420
A
1007-5348(2017)11-0060-04
2017-07-10
廣東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以‘中國夢’為主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轉(zhuǎn)化’探索”(編號:546);廣東省思想政治研究會項目“‘四個全面’戰(zhàn)略思想進課堂的路徑研究”(2015SZY007)
嚴興文(1966-),男,廣東翁源人,韶關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地方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