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元
摘要:自工業(yè)革命以來,工具理性主義理念盛行。這讓教育在對人的培養(yǎng)也出于工具理性的功利目的,而忽視了對人的道德教育。在我們快速推進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現代化建設的今天,無論從社會層面來看,還是從我們的學校教育來看。道德品質滑坡、素質低下,甚至作為人的基本道德修養(yǎng)都出現了缺陷的問題依舊十分嚴重。
關鍵詞:本質;德育;根基
社會高度發(fā)展變化的如今,物質利益的誘惑從各種層面摧蝕著人的本性和人的道德。社會方方面面急功近利,甚至教育也是如此。工業(yè)革命以來,工具理性主義占據了主導,人成了為了實現社會生產的一個工具,滿足功利性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教育培養(yǎng)的是為了社會某項需求而生產出來了的人才。那么,本應當是傳授人成之為人的東西,教育為人生存和實現人生的意義就在此失去了生存的地位。社會道德滑坡,學校教育出來的學生的道德品質也屢屢出現問題,這使得國家也存在緊迫感,提倡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做到“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教育的本質是為讓人成為人,在教導人生產的技能基礎上,培養(yǎng)人如何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意義而努力。這就需要回歸到德育,在德育里尋求教育的本質意義。
一、教育迷失本身的當前狀況
與傳統(tǒng)的教育注重培養(yǎng)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同,在功利性的教育目的下,我們的教育成了工具。它是讓孩子成“才”的一種手段和方式。為此學校不惜采取各種手段提高學生成績,家長也使盡渾身解數讓自己的孩子成績得到提高。這種以成績和分數來看待教育的想法帶來了極大的問題。此前的云南大學藥家鑫殺害室友案、北京大學投毒案,更有甚者的是有大學生畢業(yè)后除了看書學習,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試問我們的教育培養(yǎng)出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才嗎?
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本身,教育就在于向一個處于成長生活時期的人學會如何生活并傳授如何實現自身價值意義的過程。它教會我們生產,也教會我們如何實現自身的意義,這兩者是教育的一個本質的過程。所謂“人才”。先成為人而后有才。
結合當前我們的教育實際來看,從小學教育開始,就是帶有攀比性和功利心的。有的家長從小學開始就在為孩子以后的高考和大學做打算,這當然是我們當前教育體制帶來的問題。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和成績,分數是決定他們一切的關鍵因素。這就導致了對學生德育教育和生存生活教育的忽視,往往的結果是帶來了綜合素質的不平衡。雖然當前我們也注重并提倡道德和素質教育,但教育體制不改變,功利性的目的沒有改變,單純的灌輸道德價值和道德理念并不能解決問題。
最重要的是我們當前不但教育有問題,連我們提倡的道德教育也有問題,我們提倡的也在一定意義上失去了本質的意義。社會的所有道德標準不一定適合人才的培養(yǎng)的全部,道德教育的根基在于為人服務,而不是全部出于社會的標準,我們要讓德育把人培養(yǎng)成為人。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讓我們的德育回歸到本質意義上來,為實現人和培養(yǎng)人的目的。也是我們教育追求的本質意義。
二、探索德育根基,實現教育本真意義
教育的重點不應當在功利性方面的目的,我們在前面已經具體論述。無論從教育的本質意義上,還是從教育的哲學意義上來講,它的目的就在于教育和培養(yǎng)人。教育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并培養(yǎng)人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意義,是這兩方面意義的結合。我們首先必須明確德育的根基在哪里,這是問題的關鍵。以往我們把教育,包括德育的根基放在功利性的成才上,為了好的前途、為了好的工作等。這就把德育乃至教育帶偏離了它的本質意義,也是德育失去了根基。總的來說,德育的根基在于為人服務,教育和培養(yǎng)的人的生活技能以及如何實現自我的價值意義。
(1)革新教育體制,這是從國家層面上的思考和行動。由于我國以往借鑒前蘇聯(lián)的教育體制模式,形成了極大的問題和癥結。結合我國實現工業(yè)化和現代化的過程問題以及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后對于物質利益的極大追求,使得教育越來越變得功利化。老師注重學生的成績而不是學生的道德教育,學生注重的是升學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家的教育體制不改變,不直接應對當前的問題,即使一兩個學校作出努力也不過是杯水車薪。那么,國家教育體制要革除對功利性的追求,破除對分數的迷信,而要真正推動素質教育,從教育體制到教育內容上要把德育的根基本質引入,改革課程教學方式方法。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推動整個德育根基的植入和教育的返璞歸真。
(2)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內容,將德育的根基植入教育過程中去。德育目的在于為人服務,教育和培養(yǎng)的人的生活技能以及如何實現自我的價值意義。那么我們的德育就要把培養(yǎng)人的生存技能和實現自我價值意義帶人到教育的過程中去。在課程中傳授學生如何生存生活的方式方法,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生活習慣。日常是教育的最好場所,學校的教育再也不能局限課堂的書本內容,也不能僅僅以分數來看待和決定學生。而是要注重學生的生存技能的培養(yǎng),在此基礎上要引導學生養(yǎng)好良好的人生目標和自我價值實現的追求。
(3)學校的德育要注重人的意義的升華,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實現學生自我意義的升華,而不是讓教育者來決定學生的人生價值意義,要引導學生樹立自我評價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自律和對自我提升的不斷追求。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重要的是要形成自我道德意識,這種培養(yǎng)需要日常的潛移默化。
三、小結
德育是教育實現人的一個途徑,承擔著人之為人的重任。面對當前我們教育被功利主義帶的越來越偏離本質的現狀,以及社會、學校道德下滑、人性冷漠等問題,道德教育成為我們教育需要給予極大關注的問題。雖然當前我們也在提倡并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學生的素質教育。而原有的教育體制和課程模式并不能改變問題。對于此,我們重要的是抓住德育的根基所在,而德育的根基在于為人服務,教育和培養(yǎng)的人的生活技能以及如何實現自我的價值意義。在此基礎上實現教育的返璞歸真,實現對人的培養(yǎng),實現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