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紅
到達貴州鎮(zhèn)遠,已是夕陽西下,古城籠罩在桔色的陽光里。一塊塊寬闊的青石板因為年代久遠,被磨得溜光水滑,落日余暉使光潔的街道變得異常明亮。
當我們在河邊的一座吊腳樓用餐的時候,從門窗里望向純澈的舞陽河面,看到一群光屁股的小男孩在水邊快樂地嬉戲,遠遠傳來的笑語聲與河水一樣清亮——我一下子便喜歡上了這座擁有2000年歷史、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的苗鄉(xiāng)古城。
喜歡一個地方,就像喜歡一個人一樣,兩者之間總是有著氣息相通的地方。我本是在江南水鄉(xiāng)長大,碧清的小河是所有江南人無法釋懷的家鄉(xiāng)情結(jié)。眼前的一切,使我恍然又回到了童年。或者說,我找到了夢的依托。
然而,真正讓我迷醉的,并不僅僅是表面的這些。
第二天,當我在這座古城的建筑中慢慢穿行時,我真的是迷醉了,是的,就像是酒到酣處的醉意迷離。
青龍洞
剛看到“青龍洞”三個字時,以為只是普通的一個山中溶洞而已。然而,以“洞”命名的青龍洞竟是一個有著36座單體建筑、共分為六組的古建筑群,而且,這建筑群就位于中河山陡峭的山崖之上!它們貼壁臨水,高低錯落,氣勢宏大。
那洞口的藤蔓粗壯翠綠,長長的,就如同一道洞簾。洞并不大,里面安放著金色的佛像。因為洞是不規(guī)則的,佛像便巧妙地利用了洞壁的凹處,“嵌”進了洞壁。在這里,洞與寺合而為一,洞便是寺,寺便是洞。
從真正的青龍洞出來,經(jīng)過氣勢不凡的藏經(jīng)樓,導游帶著隊伍不知去向。導游顧及時間,這青龍洞太浩大,他只能點到為止,可我卻需要細細地品味。雖然,江南古鎮(zhèn)不乏明清建筑,但眼前的建筑既有江南園林的精致,又有少數(shù)民族寨樓的粗獷,并因背山臨江,依崖傍洞而擁有了一種江南的小橋流水所無法企及的奪人氣勢。
連接樓與樓、殿與殿之間的石徑,也是借著山勢的蜿蜒轉(zhuǎn)折,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前后承接的。那小小的石橋,就筑在兩塊山石之上。一切看似自由靈活,隨心而設,卻分明匠心獨運,巧奪天工。兜兜轉(zhuǎn)轉(zhuǎn)間,我來到了圣人殿。這圣人殿與舞陽河邊的一排排吊腳樓一樣,屬干欄式建筑。圣人殿上下三層,下層的木柱竟架空在山石之上,遠遠看去,像是“吊”在空中一樣。重檐歇山頂屋面附靠著崖壁,便因山就勢,進行了局部截除。山與樓,石與柱,就這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成為了樓的柱,山成為了樓的檐。圣人殿三層供有理學大師朱熹牌位,二層供著孔子牌位,而四周回廊隔扇窗的格心和絳環(huán)板上都雕刻著精美的圖案,這些圖案中有花草,有動物,有戲文,讓人嘆為觀止。一根古藤從山崖上“蕩”進了木窗,新冒出的嫩尖恰好與穿窗而過的一縷陽光邂逅,那向上而翹的姿勢仿佛就在快樂地舞蹈一般。這一抹嫩綠給暗紅的回廊帶來了活潑的生氣。
在這有著600年歷史的古建筑群中,我迷路了。青龍洞、紫禪書院、中禪院、萬壽宮、祝圣橋、香爐巖,我在心里默念著這六組建筑的名字,卻根本找不到下一個要去的地方。我只能順勢而為,走到哪里看到哪里。有時,從一個殿到另一個殿,中間只隔著一道石門,而那道石門只是在突出的山石上挖了一個圓洞而已。若遇到巨大的石臺,那上面定會出現(xiàn)一座小巧的以石為座的“閣”,而走到閣上,也定能意外地穿行到隔壁的大殿。當我站在雷祖殿的上層遠眺古城時,鎮(zhèn)遠盡收眼底。一抹青山守護在古城四周,舞陽河以“S”形貫通著全城,讓鎮(zhèn)遠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的太極圖古城風貌。臨河的高層木樓倒映在河中,河水的清澈讓人分不清誰是倒影,誰是主體。祝圣橋以它古樸的姿態(tài)靜臥在舞陽河上,將古城的一城繁華與青龍洞幽靜的建筑群緊密相聯(lián)。
雷祖殿上供奉的是道教三清。在青龍洞,儒、道、佛三種文化并存融合,這也是青龍洞的與眾不同之處。
穿行過幾重樓閣殿宇,在一個四合院內(nèi),我與導游帶領的大部隊重逢了。同行的團友說,里面有古戲臺,戲臺邊還有精美的圍欄板雕。正欲前去欣賞一番,導游卻催著我們走出了宮門?;厥组g,正是萬壽宮飛檐層疊,氣宇軒昂的宮門,宮門上“水德靈長”四個金字奪人眼目。
夏日的陽光照在祝圣橋的魁星閣上,亮光閃閃的重檐尖頂渲染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我落在隊伍最后緩緩地走過橋去,心中卻意猶未盡。
四方井巷
四方井巷不在我們的行程中。但是,這天下午,我們聽同行的團友說,這里的小街小巷值得一看,習慣早起的她在散步的時候,已在離賓館最近的四方井巷里“探密”了一番,她鼓動我們也去領略一下小巷內(nèi)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本是自由活動時間,我們就在這位團友的帶領下,直奔四方井巷。巷口很寬敞,高大的石牌樓上寫著巷名。這牌樓也是氣勢不凡,層層的石雕,精美絕倫。
小巷的地面同古城的街道一樣,青石溜滑,銅錢形的下水道口散落在青石間。兩邊,是一座座原生態(tài)的古民居。這些古民居中的住民依然在這些祖屋中過著平凡的煙火日子。這些叫作“四方緣”、“向氏民宅”“楊氏宅院”、“義門陳宅”等的古民居,都是曾經(jīng)的大戶人家。當年,“水陸要沖”鎮(zhèn)遠作為中國古代南方水上絲路的中心驛站,是連接中原與西南邊陲最重要的軍事重鎮(zhèn),但地處深山,物資匱乏,一些聰敏的江西、安徽商人便前來經(jīng)商、定居、繁衍,鎮(zhèn)遠空前繁榮,成為了“西南第一大都會”。這些民居便是當年經(jīng)商成功的商人建造的宅邸。據(jù)說,這里還居住著明代付姓商人的第九代傳人。
這些宅院一律用青磚壘起高高的封火墻,用白灰粉邊,盡顯大戶人家的高端大氣。連綿在一起的封火墻也讓小巷顯得幽深綿長。因為幽深,便覆滿了歲月的青苔和雜草。
“歪門邪道”,是這些古民居最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鎮(zhèn)遠民居的建筑特色。小巷內(nèi)的古民居,大門的朝向都是歪的,并不與巷子平行或垂直,它們斜斜地對著巷子,與小巷保持著一定的角度。據(jù)說,這是風水上的“財不露白”。而巷道的走向也是七拐八拐,歪歪扭扭,如同東北人跳秧歌。
走出不遠,便看到了這巷子的“靈魂”——四方井。這口四四方方的井,井口、井壁、井底都用青石鑲砌,水源是石屏山上甘冽的泉水,泉水從井上方的一眼石穴不斷流入井中,向下望去,井壁上滿是厚厚的青苔,井臺三面都有青石砌的石墻。冬天,石墻便能擋住巷子的風,居民可以長久地在這里洗洗涮涮。而此時,就有一位老伯在井臺上洗衣服,那井水打到瓷白的臉盆里,在陽光下清得炫人眼目。
小巷順著山勢向上,曲曲彎彎間,便有數(shù)條支巷伸向四面八方。這些支巷有蜿蜒向上的,也有盤旋而下的,這些密密的小巷,就是鎮(zhèn)遠的一條條血脈,讓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充滿了不息的生機。在小巷中緩緩行走,高高的封火墻投下半巷陰影,抬頭,便是讓人爽心悅目的藍天白云。一根古藤從一側(cè)墻內(nèi)竄出,越過小巷,又翻進了另一側(cè)的人家。不時會遇到一扇“歪門”,因為古舊,門上的對聯(lián)顯得特別的鮮紅。青山就在木樓的背后,山上的綠植成為民居天然的裝飾。我跟坐在門口的婦女閑聊,她正飛針走線,納著具有少數(shù)民族風情的鞋底。她說這是她家的祖屋,他們世世代代住在這里。我沒問她是什么民族,也沒問她為何一直堅守著祖屋。因為在鎮(zhèn)遠,聚居著23個少數(shù)民族,對于他們而言,不管是什么民族,在這里都是一家人。他們的民俗、文化已在悠長的歷史中漸漸融合。而這里的青山秀水,寧靜氛圍,又怎么能讓他們舍得離去呢?
我們還深入“探訪”了一個古老的酒坊,木結(jié)構(gòu)的二層小樓,樓下釀酒,樓上住人。院中除了一排排酒壇,還有建得頗為精致的名士亭。我們在名士亭落座,品著剛釀出的米酒,這酒醇香甘甜,或許,只有這里的泉水才能釀出這樣的美酒。
盡管天氣炎熱,我們卻流連忘返。四方井巷驚艷了我們的目光,喜悅了我們的內(nèi)心。
華燈初上的時候,我忍不住又一個人來到了舞陽河邊,在夜幕下,青龍洞這組貼崖建筑群散發(fā)出奪人心魄的迷人風姿。那些錯落有致的飛檐翹角,都鑲上了七彩霓虹,各種顏色不斷變換,如夢如幻?!扒歪轴隙胂U龍踞,一朝破壁橫飛去。龍飛變化誰復知,盤寓尚認云深處?!闭驹诤优希覟楣湃说穆敾蹏@服,也為能有幸目睹這樣的建筑奇跡而欣慰,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