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兆文
《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先生去世了,我只有默念,作為一個俠義而會講故事的老頭兒,他一定會激起文壇的陣陣波瀾。陳忠實先生離世是文壇英雄的退場,注定充滿秦腔般的高亢悲壯。
而后,楊絳先生去世了,終于走過人生之邊,平靜如水滴般消失在湖水中。一位文壇的世紀老人,同一個時代一起落下了帷幕,一個歷史長河中充滿文藝熱度的燦爛霞光,隨之黯落下去。
她在很久的時光中,生活在才華入天的丈夫的光環(huán)下,直到錢鐘書的生命退場,她自身才顯示出應(yīng)有的生命光華,人們才開始重視這位“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事實上,作為庸常青澀的文學(xué)愛好者之一員,我本人先前也是忽略先生的,堂吉訶德大戰(zhàn)風(fēng)車已然是文學(xué)套路話的有趣意象,但經(jīng)典小說的主人公往往比作者本人更易光照千秋,連塞萬提斯都逐漸陌生化,誰還在意那位默默無聲的翻譯者?這正應(yīng)了錢鐘書“吃雞蛋何必要看生蛋母雞”的名言。
大約10年前,張堡兄向我推薦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書的內(nèi)容和文筆都不艱深,但出自一位年近百歲的老太,這本身是一個極具能量的心靈奇跡。受此啟發(fā),我本人寫下了截至目下仍然最長、思慮最沉郁的稿子——近5萬字的《何謂死》,從此也對楊絳先生的文字格外關(guān)注。
在《我們仨》的平實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位溫婉有情的妻子、一位溫婉有情的母親。每一次精細的回憶都是復(fù)原時光的努力,而這一切又都建立在最深的親情散去之后,幸福的記憶是時光中久久彌漫的隱痛,哀婉之后,她決心打掃后場。那連雙眼皮都覺得好看的丈夫和那病房里還惦記著上課的乖乖女,幾乎在同一個時段永散長離,這位帶著神性熱愛他們的妻子兼母親,越是素樸的語言和從容的語調(diào),越是讓人覺得揪心。舍情于世者,必有隱秘的孤寂。大悲之后是寧靜。寧靜要么走向枯萎,要么更加絢爛??菸乔灸艿母惺?,而絢爛則是行走人間苦難中的擔(dān)當(dāng),帶淚的微笑需要深沉強悍的心智。我注意到,楊絳先生的文風(fēng)先絢后素,但生命再次釋放光華,她要為今生的遇合留下風(fēng)景。她的眼神從此充滿大徹大悟般的慈祥。
我常給一群年輕的學(xué)子講另類的近代思想文化史,我把蕭紅、林徽因、張愛玲等近代才女稱為照亮文化天空的奇跡,她們的才情和美麗帶給那個時代持續(xù)的思想靈感,值得后世羨慕幾百年。比起那引發(fā)詩人牽掛、哲學(xué)家堅守、文藝青年們過分想象的民國才女們,瘦弱的江南女子楊絳先生的情感幾乎沒有故事,她在一個深悉人間萬象的杰出丈夫的精神庇佑下,以最素樸的妻子角色存世;他們的女兒降生后,她也是一位最為普通的母親。沒有歷史的民族是幸福的,沒有故事的女人是否幸福,這,是一個問題。
事實上,即使最甘于潛隱蟄居的人生,只要時間的光華曾灑落在他身上,他便帶有時代的影子。作為近代中國文學(xué)運動的參與者、見證者,楊絳先生的一言一行已經(jīng)和民國時期那段充滿理想熱度的歲月天然相關(guān)。那是一個大歷史跨度中難得一見的理想時代,文化人在古今中西的思想激流中,思索中華民族繼而是人類性的問題,宋明以降,國人的思想激情在那一刻得到井噴式釋放,雖然很快被新的民族災(zāi)難湮滅。那一個短暫時代造就的文化高峰,至今令人仰望。而作為精神苦難更加深重的中國女性,在沉睡數(shù)千年后突然醒來,她們給只屬于男人的文化史帶來新的氣息。在這個女性覺醒的激流中,既有全面生長的生命迸發(fā),也有激動和興奮過度的放肆無措,但仍有極少數(shù)的女性,在時代潮流的拍打下,顯示出驚人的心靈靜力。優(yōu)雅、素淡,洞識人生,永遠不失去美麗,據(jù)我看來,楊絳先生就是這樣一位非凡的女性!
年過八旬,楊絳先生在性別的尺度上遭遇了另一個生命的重大轉(zhuǎn)折:失去了愛女,失去了她視若神明的丈夫,她開始從單純的女性身份中解脫出來。在一個筆墨業(yè)已消失的時代,她拿起了筆,把過去的點點滴滴,還有在人性尺度上對生命的思考,匯聚成睿智又不失清麗的文字。人世間除過病痛之外,更深的苦痛是舍情,用情愈深,永訣的苦痛就愈尖銳、漫長。生,在一定時候遠比死艱辛,一定意義上,絢爛之生是為靜穆之死的唯一承諾。這是一位不掩飾對丈夫深情、對女兒嬌愛的女性的復(fù)活,更是一位充滿人生熱度的現(xiàn)代作家的復(fù)活,還是一位寄存于世必將大去追問生命本相智者的復(fù)活。
105歲,期頤之年,楊絳先生承負的時光是普通人的近兩倍。百年漫長,但在萬物流轉(zhuǎn)、心念生滅中仍可能是霎那一瞬。有質(zhì)量的生命歷程本不在據(jù)有時光之長短,然則即使如先生般高壽者,離開人世時仍撥動人的思緒:他人的生死提示我們自身生命的在場與缺位。延續(xù)自我是生命之本能,因此,自古追求長生者眾。同時,古人也有“壽者辱”的告誡,是懵懵懂懂度過一世,還是帶著溫情與慈悲遠赴絢麗后的寧靜?這是生命歷程中不斷隱現(xiàn)的問題。先生的優(yōu)雅、獨立、淡泊與自尊,讓她的生命即使在最后一刻也與榮光為伍,尊貴的涵義如菊花般淡雅。晚霞燦爛,既是平淡云彩的自我拯救,又是走向漫漫黑夜的深沉隱喻。當(dāng)人世間充滿艱澀,榮光的背后隱藏?zé)o法告人的疼痛時,也許楊絳先生告訴我們:言說是為了更大的沉默。
有人說,她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才女,把丈夫的價值看得比自己重,為支持丈夫創(chuàng)作,心甘情愿做“灶下婢”的大家閨秀;她是一個面對人生的困苦總是能以樂觀、豁達心態(tài)面對的女性,始終如一的柔韌、清朗、獨立,充滿力量,她是幸福的。
我對楊絳先生的評價是:她比幸福還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