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泗建
【摘 要】 讀完《道士塔》,我們胸中涌上的是憤懣、無奈、傷感之情,帶給我們的是深思、反省、憂心,由此教學重心應(yīng)放在鑒賞感悟語言上,沒有對文本語言的深入咂摸與回味,就難以體察作者飽蘸的情感指向與人生感悟,難以體會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愛以及對文化命運的擔憂。如此的課堂恐怕不再是笑聲不絕、熱鬧嘈雜,不再是平面展開、陳陳相因,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宣泄、炫酷,而是嚴肅冷峻的品味、深思和探尋。
【關(guān) 鍵 詞】 語文;教學;貼合實際
文本解讀要合宜貼切,貼近學生的認知實際。學生受認知水平低和閱歷感受少的局限,如果教師有意將對文本的發(fā)現(xiàn)思考和感受領(lǐng)悟逾越學生的認知領(lǐng)域之上,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把文本解讀故意搞得玄妙艱深難測,學生就會感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墮五里霧中,學生的智慧之門將很難開啟,教學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例如,在學習《孔雀東南飛》分析焦母的性格根源時,某位教師采用西方精神分析學說——“集體無意識理論”,由于這是在大學課程中才能夠接觸到的文學理論,課堂上學生聽得暈暈乎乎、不明所以。這與學生之間的認知儲備差距實在太大,最終導(dǎo)致了文本解讀的無效和毫無價值。
語文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要充實豐贍。常見一些老師上課時容易陷入務(wù)虛的境地,不是緊貼地面步行而是在云端跳舞,在講授《我不是個好兒子》時,讀完一遍課文后,教師便迫不及待地帶著學生遠離文本,讓學生談自己與父母的“親情”故事,上成了親情教育課;一篇《陳情表》,去組織學生討論“今天的我們?nèi)绾巫龅街倚扇?;一篇《寶玉挨打》,竟然?lián)系拓展到了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不去思考斟酌語句背后的意蘊,不去體會玩味文字背后潛藏的情感,語文課堂本該具有的充實內(nèi)容逐漸被剝蝕,課堂變得逐漸虛浮化、淺表化、無根化。很難想象,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收獲究竟會有多少,對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技能會有多大的幫助。
一、懇切真實的情感取向
懇切意味著相信學生,對學生坦誠相待。缺失了真誠,使學生成為一個個完整的真正的人的教育真諦便無從談起。真誠是教育生活離不開的空氣、土壤、雨露、陽光,它能滋潤培植學生的心靈,能帶給學生溫暖和馨香,照亮學生的人生前行之路,在真誠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中,學生的身心得以放松,無須提防戒備他人,學生的潛在能力會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修養(yǎng)表現(xiàn)會盡情綻放,學生的心態(tài)會更加陽光向上、向善達觀,學生會變得愈加自信,去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和展示自我。因此,我們語文教師要多一份真誠之心,多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看待問題,進而給學生搭建更多成長的平臺,給學生提供更多發(fā)展自我的機會,讓他們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對天使的翅膀自由翱翔,讓他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體驗成功帶給他們的榮光。
語文課需要的是真實的情感表達,不需要表演做秀,也不需要虛假作偽。讀到過一堂小學語文課《十里長街送總理》實錄,其中有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黑板中上部張貼總理遺像, 佩上黑紗,綴上松枝白花,貼上挽聯(lián)。為了營造一種肅穆的場景,有必要這樣大費周章嗎?
那是不是意味著為講清《陳情表》的孝道,就要像媒體報道的那樣去做:煽情的音樂配上動人的場景,給父母下跪、磕頭、洗腳?一旦如此,教育就異化成了不合人情的儀式和表演。有些課堂,學生類似風箏,教師把攥著風箏線,一切教學內(nèi)容完全由教師掌控,什么時候進入高潮,什么時候該有掌聲,什么時候用“催淚瓦斯”催下學生的眼淚,都在無數(shù)次的彩排歷練中恰到好處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教師把學生當成了表演的道具,把課堂當成了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通過自己淋漓盡致的表演,最終學生成了配合教師演出的木偶,已不再是真實的自我存在。
二、親切樸實的教學風格
親切意味著與學生保持親近關(guān)系,而不是疏遠學生。經(jīng)常聽到有課堂響起這樣的聲音:“老師發(fā)現(xiàn)你們班上的同學善于思考和發(fā)現(xiàn)問題,看哪個愿意來為這位同學釋疑?”
乍一看,學生的質(zhì)疑精神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和表揚,教師即興到位的引導(dǎo)點撥也是亮點。其實認真分析一下,老師的表述存在的瑕疵也暴露無遺:“你們班”無形之中拉大了師生距離,似乎師生間形同陌路,無法拉近與教師情感上的距離。
語文課堂不需要流于形式的花里胡哨,“樸實”才是我們追求的至高境界。語文教師既要“樸實”做人,更要“樸實”教人。曾經(jīng)聽過一堂公開課。在學習《道士塔》時,教師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wù):“假如讓你來擔任本場的主審法官,由你來審判‘敦煌文物流失案,你會如何審判?請你書面擬寫相關(guān)的審判詞,并數(shù)說他們的罪行并公開宣判。”教師安排好分組,然后派各組代表在講臺上模擬審判。一個個“審判者”輪流上臺,有的慷慨陳詞,有的喜感強烈,有的旁若無人,有的造作忸怩,有的動作夸張,說:“本庭宣判——判處王圓箓死刑,立即執(zhí)行!”“中國相關(guān)官員犯瀆職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我認為應(yīng)當讓外國強盜蹲一輩子監(jiān)獄!”臺下的同學則隨聲附和指指畫畫,起哄聲笑聲不絕于耳,拍桌子砸板凳,整整一堂課上熱鬧異常。
其實,讀完《道士塔》,我們胸中涌上的是憤懣、無奈、傷感之情,帶給我們的是深思、反省、憂心,由此教學重心應(yīng)放在鑒賞感悟語言上,沒有對文本語言的深入咂摸與回味,就難以體察作者飽蘸的情感指向與人生感悟,難以體會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愛以及對文化命運的擔憂。如此的課堂恐怕不再是笑聲不絕、熱鬧嘈雜,不再是平面展開、陳陳相因,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宣泄、炫酷,而是嚴肅冷峻的品味、深思和探尋。
【參考文獻】
[1] 張玉蘭. 貼近實際生活的語文,原汁原味[J]. 軟件(教育現(xiàn)代化)(電子版),2015(10).
[2] 劉海斌. 推陳出新,貼近實際[J]. 新課程學習(下),2014(4).
[3] 胡南益. 貼近生活教語文[J].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