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腦進行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的基本條件,集中注意力的品質對提高學生學習的效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針對小學生學習中的“分心”現(xiàn)象,學??梢詮挠H子游戲課、團體心理課、個案咨詢三個維度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
【關鍵詞】注意力;親子游戲課;團體心理課;個案咨詢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88-0018-03
【作者簡介】朱慧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平望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221)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主任,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積極心理學與校本課程。
一、現(xiàn)象描述
小A在課堂上總是會東張西望,時而向窗外望望,時而與同桌隨意交談幾句……
小B上課時看似身體坐得很端正,眼睛直視黑板,但腦子里卻在想著其他的事情,對老師講述的內容雖然也能聽到只言片語,但當老師提問的時候,卻回答不上來,或答非所問……
小C的語文作業(yè)本上,錯別字反復訂正,但還是反復錯??记埃m然語文老師對一些重要的字再次進行了強調、示范,但在考試中小C還是錯誤不少。
三個孩子的學習成績都不是很理想,父母著急、老師頭痛。
二、成因分析
學習成績不理想,意味著學習效能低下。究其原因,是三個孩子上課時的注意力(或專注力)不夠集中,出現(xiàn)分心造成的。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平時我們說的“分心”或“沒有注意”,并不是說人的注意真的就不存在,而是說人的注意不能夠指向應該指向的事物。就客觀因素來說,在上課過程中,突然飛進來的一只麻雀、窗外走廊上走過的人、校外冷不丁響起的爆竹聲等外界刺激物很容易引起學生分心,將注意力轉向與教學活動無關的事物上。就主觀因素而言,生理狀態(tài)不佳(患有疾病等)、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完成學習任務缺乏信心等,也容易使學生不能把主要心思放在學習上。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腦進行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的基本條件。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集中注意力的品質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學習中有持久的注意力,學習效果才會提升。
三、教育策略
培育學生的注意力,需要家庭、學校、學生三方共同發(fā)力、共想對策。下文將結合蘇州市吳江區(qū)平望實驗小學的做法,介紹培養(yǎng)學生注意力的教育策略。
(一)親子游戲課——注意力的認識
兒童注意力的培養(yǎng),父母不可置身事外。但父母要做的絕不是一遍又一遍的無效說教,而是必須清醒認識到注意力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中間需要父母關心而不放任、理解而不訓斥。
針對兒童愛玩的天性,我校心理健康教師設計了一次有關專注力訓練的親子游戲團輔課。在游戲開始前,有家長抱怨自己孩子看電視時很專注,上課就不專心。這時,需要向家長介紹這是兩種注意力的方式:學生聽課,需要主動注意,要對老師所講的知識進行整合,有所取舍,然后再進行歸納整理,將知識內化,融進自己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而看電視只是被動注意,看到的、聽到的只需接納即可。在家長分清兩種注意力的區(qū)別后,邀請他們參與游戲。請家長與學生圍成一個圈,左手手心向下,與左邊同伴的右手手心接觸,右手食指向上,與右邊同伴的左手手心接觸。教師朗讀故事,三分鐘的故事中會出現(xiàn)許多含有同音字的詞,如“烏龜”“烏云”“巫婆”“烏賊”,但只有聽到“烏龜”一詞時,要設法左手抓,右手逃。被邀的家長興致勃勃地參與其間,與孩子合作比賽,看誰能集中注意力,在游戲中獲勝。有些急性子的學生和家長,一聽到“WU”聲時,便急不可耐去抓或逃,結果錯誤連連,大呼上當。在游戲過程中,他們真切地體會到聽專注、聽完整的重要性。在游戲的反饋階段,有的家長覺察平時對孩子的要求過高,有的說想象與實際操作是兩回事。
小小的親子游戲,拉近了父母與孩子心靈的距離,讓彼此間多了一分理解與尊重。
(二)團體心理課——注意力的訓練
學校在三年級招募30名學生,成立“陽光兒童成長班”,對學生進行每周一次的團體心理課“專注力的訓練”,希望通過設計有意義的活動,喚醒學生潛意識中的一些心理體驗,增強其心理感受力。
首先,借助畫圓與畫方的游戲,讓學生直觀感知注意力的重要性。游戲第一步:先用右手畫一個圓,再用左手畫一個長方形,時間20秒;游戲第二步:右手畫圓,左手畫方,注意一定要同時畫,時間20秒。在繪畫游戲結束后,學生有的說“感覺力不從心,手不聽大腦的使喚”,有的說“左手畫時,右手會不由自主停下來”,有的說“畫的圓也是歪歪扭扭”。在兩次繪畫的過程中,學生感悟到專注學習比分心學習效果好,體驗到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必須努力改正容易分心的不良習慣。
其次,承接對游戲的深刻體驗,讓學生列舉自己在課堂上會分心的事例,然后集思廣益,想點子克服它。有學生說“上課時,還在想著下課時玩的游戲”,有學生說“老師在上課,我聽了一會兒覺得沒意思,看到書上有許多有趣的圖片,就拿起筆來畫畫”,有學生說“媽媽說下午放學后帶我去吃好吃的,我上課大部分時間在想這件事”,有學生說“我自控力差,課堂上會悄悄地拿出新買的玩具來玩”。在找出課堂分心的原因后,讓學生歸納總結,寫在卡片上,貼在班級的宣傳欄內,作為一張?zhí)嵝芽剀疤嵝炎约海鹤鍪乱忻鞔_的目標,意志堅定,自我提醒,他人堅督,力爭集中注意力做好每一件事。
通過一次次團體心理課的訓練,“注意之花”逐漸盛開于學生的心中,他們努力克服分心的毛病,每天進步一點點,促使自己專心學習,提高學習效能。
(三)個案咨詢——注意力的矯正
軍軍是個三年級的男孩子,活潑好動。老師經常發(fā)現(xiàn)他上課時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課,不是東張西望,就是玩尺子、鉛筆,有時干脆坐在那發(fā)呆。在家做作業(yè),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上廁所,別人5分鐘能完成的內容,他要拖到半小時。期末考試前,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多了些,他經常寫作業(yè)至11點。
為此,軍軍母親向學校心理健康教師求助。老師讓她回去觀察軍軍寫作業(yè)時的狀態(tài),并用筆記錄下來,把做作業(yè)慢的原因找出來。母親發(fā)現(xiàn),軍軍寫字桌抽屜里有漫畫口袋書、點讀機、餅干,桌子上還有水,所以他每次寫作業(yè)遇到難題時,就會忍不住看一會兒漫畫,或動一下點讀機,或喝口水,如此,怎么能專注完成功課呢?
針對軍軍的不專心學習,為軍軍家長開出了3條小貼士——
1.制定量表,鼓勵挑戰(zhàn)自我。
與孩子進行有效協(xié)商后,制定“好孩子行為量表”,對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事進行細化,特別關注“作業(yè)速度”“閱讀”“整理文具”,每周一張量表貼在墻上。具體做法:每次作業(yè)前,先讓軍軍估算完成作業(yè)的時間,填進表格。如果時間到作業(yè)沒有完成,可以抽掉他坐的凳子,讓他站著寫作業(yè),有一種緊迫感;如果提前完成,就把提前完成的時間(哪怕是幾分鐘)寫進表格。一周統(tǒng)計一次,看看“掙了多少時間”,這個時間他可以自主安排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可以要求用時間兌換物質方面的獎勵。當孩子不斷挑戰(zhàn)自我、集中精力時,他就會完全投入,由此產生一種愉悅的成功體驗。而這種情緒體驗又會激活潛能,推動他不斷嘗試下一次的挑戰(zhàn)。這樣,作業(yè)速度會提升,學習的興趣也會變濃厚。
2.清理桌面,避免無關刺激。
做作業(yè)的書桌上盡量不要擺設物品,避免無關刺激的干擾。文具用品,特別是購置的筆、橡皮要避免花哨,少些點綴,筆的數(shù)量不超過三支。用不到的物品上課或作業(yè)時不要隨意拿出來,并請老師多留意,在軍軍走神之前及時加以提醒。
3.協(xié)助安排,學會主動休息。
父母協(xié)助軍軍合理安排學習與休息娛樂的時間。例如,在軍軍放學回家后,允許他先休息15至20分鐘,可以喝水、吃點零食、上個廁所等,等他做好準備后,再輕松上陣做作業(yè)。
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軍軍的注意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做作業(yè)、上課的投入狀態(tài)明顯好轉,學習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結合軍軍這個個案,學校將“好孩子行為量表”運用于整個“陽光兒童成長班”,進行閱讀的訓練:要求學生朗讀,每天只需5分鐘,大聲朗讀一段自己喜歡的文字,讀給老師或父母聽,由他們打分,再反饋給自己。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專注力提高了,課堂發(fā)言響亮積極,學習成績也有了顯著的提高。
(四)效能反思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成長階段,如果不加分析、輕易地給易分心的學生貼上“多動癥”“逃課的學生”“怎么又是你”的標簽,會加重學生的焦慮與不安全感,使他們的成長受阻,使家長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學生的成長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開展親子游戲、團體心理輔導、個案咨詢等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認識自我、表達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