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憤怒的來訪者
小王,高一年級剛入學女生,17歲,身高1米65左右,家族無精神病史。小王是家里的第二個孩子,有一個哥哥已經(jīng)工作,父母長期在外地工作,她和外婆一起生活。由于家離學校較遠,小王周一到周六住校,周日回家。
最近兩周以來,小王感覺同宿舍小芳特別討厭,不經(jīng)同意就拿她的東西,在背后說她的壞話,被發(fā)現(xiàn)了還不承認。有一天,班上一個男生指責小王,說她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在背后說人是非。隨后小王了解到是小芳在背后說她的壞話。小王越想越生氣,覺得小芳實在太過分了,晚自習之前,小王把小芳喊到門口,質(zhì)問小芳為什么要在別人面前說她壞話,小芳予以否認,兩人就在班級門口大吵起來。班主任看見后將兩人叫到辦公室,先單獨與小王談了一下,又和小芳單獨談話。之后班主任把小王喊了過去,將她臭罵一頓。小王覺得肯定是小芳在老師面前裝無辜,老師才會前后態(tài)度變化那么大。小王現(xiàn)在看到小芳就生氣,抑制不住地想要打小芳。
二、憤怒背后
情緒ABC理論的創(chuàng)始者埃利斯認為:通常人們總認為是某個誘發(fā)事件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而忽略了自身對誘發(fā)情境的評價與解釋。人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常常會有絕對化的、過分概括化的或糟糕之極的非理性信念,正是由于這些非理性信念才使得人們產(chǎn)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非理性的信念一直存在,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引發(fā)情緒障礙。
小王擔任班長,幫助老師管理班級,老師吩咐的事情,她總是盡可能做到最好。當老師因為小芳的話而對小王的態(tài)度有變化時,小王就認為老師處理方式不對,對她不公平。這個想法使小王陷入憤怒、傷心的情緒體驗之中,處于爆發(fā)的邊緣。
三、走進憤怒
小王第一次來到咨詢室時,情緒較為激動,對室友小芳有許多的不滿和憤怒,在咨詢的過程當中,她數(shù)次握拳,表現(xiàn)出她已經(jīng)忍無可忍,想要把小芳打一頓的想法。咨詢師察覺到小王這一狀況,通過共情、傾聽等方式讓她的情緒得到釋放。最后,根據(jù)小王當下的情況及意愿,約定第二次咨詢時間。
第二次咨詢,小王準時來到咨詢室。由于第一次咨詢小王情緒比較憤怒,咨詢師并未收集相關信息,在此次咨詢過程中,咨詢師收集了小王的基本信息以及成長史,對小王上次咨詢中主訴的問題進行梳理。咨詢師發(fā)現(xiàn)小王不僅僅對小芳的行為感覺到生氣,同時也對班主任的處理方式感到傷心,當談到對班主任處理方式的感受時,小王的淚水一直在眼眶打轉。咨詢師對小王的這一情緒進行核對,她表示自己確實很傷心,老師前后態(tài)度的變化讓她覺得很委屈。
第三次咨詢,咨詢師進一步與小王澄清憤怒、傷心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想法。咨詢師:“所以你覺得班主任不應該兇你?!毙⊥酰骸笆茄?,本來好好的,要兇的話也不該只兇我一個人?!弊稍儙煟骸奥犉饋砗孟衲銈儼嘀魅螌@件事情處理得不是很公平?!毙⊥酰骸熬褪?,本來就不公平?!?/p>
咨詢師發(fā)現(xiàn)小王談到公平時情緒特別激動,肢體動作也特別豐富,咨詢師進一步與小王探討公平對她的影響。小王談到小時候就未被父母公平對待,父母總是對哥哥好一些,她就會用努力學習來吸引父母的關注,可是父母卻沒有表揚過她,反而認為這是哥哥努力輔導的成果,小王對父母的不公平對待特別生氣。在學校里,小王會主動幫助班主任處理許多事情,為班級付出,幫班主任減輕負擔。咨詢師詢問小王:“此時此刻,你跟我說了那么多你的付出,你發(fā)現(xiàn)在這次事件的處理上老師對你不公平,你有什么感受?”這時,小王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是對室友生氣,而是覺得老師的處理方式不公平,才會那么生氣傷心。咨詢師繼續(xù)詢問:“看到自己生氣的真正原因之后有什么想法?”小王想在咨詢之后與班主任進行溝通,詢問班主任態(tài)度變化的原因,看看自己到底錯在哪了。
第四次咨詢,小王明顯輕松許多,她向咨詢師談到自己與班主任溝通的結果,原來班主任生氣是因為小王是班長,卻在晚自習的時候與小芳爭吵,破壞晚自習紀律,影響班級形象。咨詢師引導小王聚焦當下,詢問其與剛來的時候感覺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感悟。小王發(fā)現(xiàn)自己能夠理智地去面對小芳,同時也會更多地覺察自己的情緒。
四、對憤怒情緒的思考
許多學生從小由于各種原因得不到父母的陪伴與照顧,這一類學生會比其他學生更加敏感,更多地沉浸在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和想法當中,同時,他們也更渴望能夠充分地被理解與尊重。在這個咨詢過程中,咨詢師并沒有聚焦在小王與小芳的關系上,而是更加關注小王內(nèi)心的情緒,通過共情、傾聽、情感反應幫助她覺察自己內(nèi)心的傷心、憤怒、委屈,以及這些情緒背后最真實的渴望。從情緒出發(fā),與小王進行有效的聯(lián)結,找到憤怒的根本原因,從而幫助小王走出憤怒情緒的影響。
咨詢師在咨詢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像探案一樣,將注意力聚焦在事情上,想要了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努力找尋事情的解決方法,卻沒有貼近來訪者的感受與情緒。如果咨詢師與來訪者的情緒待一會,會讓來訪者感覺得到了尊重與關注,有助于咨詢會談的開展,同時也有助于咨詢師更加深入地了解來訪者,與來訪者達到一致性溝通。
(南京市第十四中學 孔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