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和物的狀態(tài)、性質(zhì)、效用等,依照作者所目見、耳聞或想象的情形記述的文字,稱為記事文。例如:
案上設(shè)著大鼎。左邊紫檀架上放著一個大觀窯的大盤,盤內(nèi)盛著數(shù)十個嬌黃玲瓏大佛手。右邊洋漆架上懸著一個白玉比目磬,旁邊掛著小錘。(狀態(tài))
——《紅樓夢》
可以敵得過代洛西的人,一個都沒有。他什么都好,無論算術(shù)、作文、圖畫,總是他第一。他一學(xué)即會,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凡事不費什么力氣。學(xué)問在他好像游戲一般。(性質(zhì))
——《愛的教育》
那個軟煙羅只有四樣顏色:一樣雨過天晴,一樣秋香色,一樣松綠的,一樣就是銀紅的,若是做了帳子,糊了窗屜,遠遠的看著,就似煙霧一樣。(效用)
——《紅樓夢》
上面所舉的例,都是記事文。所謂人和物的狀態(tài)、性質(zhì)、效用等都是靜的,空間的這個標(biāo)準(zhǔn)全是就作者的旨趣說,所以有時被記出的雖是動狀,仍是記事文,例如:堤上雖有微風(fēng),河里卻沒有絲毫波紋,水面像鏡子一般,映出澄清的天空的影。
記事文以記述經(jīng)驗為目的,未曾經(jīng)驗的事物當(dāng)然無從記述。就是有時是根據(jù)作者的想象,而所記述的是假設(shè)的情形,但想象也不是憑空妄造,須有相當(dāng)?shù)慕?jīng)驗做根據(jù)。因為這樣,要作記事文先須經(jīng)驗事物,或目見,或耳聞,或參考書籍,從各方面收集材料,更將所得材料按適當(dāng)?shù)拇涡蚺帕衅饋?。在初學(xué)的人,沒有腹案的功夫的,并須將各材料一一地用短文記出。例如要作“西湖”的記事文,先就經(jīng)驗所得。摘出種種的材料。
先查地理書,假定得到下面的材料:
(一)西湖在杭州城西,又名西
子湖。
(二)西湖是東南的名勝。
再把自己在游西湖的時候的經(jīng)驗列舉出來,假定如下:
(三)從上海坐滬杭車到杭州城
站,步行三四里就到。
(四)我到車站的時候,原想坐
人力車,后來聽說到那里很近,就步
行了。
(五)湖直徑十余里,游船往來
如織。
(六)舟人說,原有兩塔,南面的
是雷峰塔,北面的是保傲塔。
(七)水很清,可望見游魚。
(八)湖濱旅館很多,我在某旅館住了幾天。
(九)別莊、祠堂相望,風(fēng)景幽美。
(十)一面濱市,三面皆山。
(十一)山峰連續(xù),最高者是北高峰。
(十二)春夏游人最多,外國人來游的也不少。
(十三)坐小舟行湖中,如入畫圖。
(十四)有蘇白二堤,蜿蜒湖中。
(十五)有林和靖墓、蘇小小墓、岳墳等古跡。
(十六)有名的山是北高峰、葛嶺、孤山、南屏山等。
(十七)寺觀林立,鐘聲時到游人的耳際。
(十八)某別莊正在那里開工建筑。
(十九)四圍多垂柳,遠望如綠煙。
(二十)有人在那里釣魚。
(二十一)山上多樹,水底有草。
這樣一個個地排列起來(愈多愈好),然后對材料進行一種精密的取舍整理。
這種程序,可應(yīng)用于一切文體,不單記事文如此。
從經(jīng)驗事物雖將各項關(guān)于事物(題目)的材料收集起來,但這些材料,對于題目并不全然適切。如果將不適切于題目的材料夾雜進去,文章就有不適切的毛病。選擇材料的標(biāo)準(zhǔn):一是適切題目,二是注重特色。例如以《游西湖記》為題的記事文,前面所列的材料中,如(三)、(四)、(十八)和(八)的后半部,(六)的前半部,都不是《游西湖記》的材料,不適切題目,應(yīng)該舍去。(二十)、(二十一)兩項不是西湖的特色,也應(yīng)舍去。
材料取舍完了,便是整理。凡是同類的材料,務(wù)必集合在一處,將冗繁支離的刪去。例如前面(五)的后半部和(十二)可并,因為都是記述游人的情況的;(十一)和(十六)也可并,因為都是記述山的。
既將材料取舍,整理好了,連綴起來,就成文章。現(xiàn)在將前面所舉的材料,依上面取舍整理的結(jié)果綴成短文如下:
游西湖記
西湖又名西子湖,在杭州城西(一),是東南的名勝(二)。湖徑廣十幾里(五),一面濱市,三面皆山(十);山峰連續(xù),最高的是北高峰(十一),此外有名的有葛嶺、孤山、南屏山等(十六)。原有雷峰和保俶兩塔對峙,現(xiàn)只保傲塔巍然矗于北面(六)。蘇白二堤蜿蜒湖中(十四)。湖畔有林和靖墓、蘇小小墓、岳墳等古跡(十五);別莊、祠堂相望(九)。寺觀林立,鐘聲時到游人耳際(十七),湖水很清,可望見游魚(七)。四圍多垂柳,遠望如綠煙(十九)。坐小船行湖中,好像入畫圖(十三)。春夏間游人最多,游船往來如織,外國人慕名來游的也不少(十二)。
(選自《文章作法》,中華書局2013年3月版,標(biāo)題為編者所加,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