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回德國后,專門向一些老師請教,他們說,德國憲法里是這樣寫的:6歲以上的孩子“應該”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但不是“必須”做家務。
回想起來,從上幼兒園開始,老師和家長沒有人“逼”我們做家務。但我們常常被引導去做一些生動有趣、寓教于樂的家務。比如,幾乎每個小女孩都擁有一個塑料玩具廚房,里面有看起來很逼真的水龍頭、鍋碗瓢盆,還有組合式廚房用具,我常常用它跟小朋友玩“做飯炒菜”的游戲,而每個男孩小時候則基本都有一個工具箱。
我曾經(jīng)的幼兒園里就有一個專門練習制作餅干的角落,老師經(jīng)常讓我們戴上白色的廚師帽,圍上小圍裙,像模像樣地做糕點。當然了,平常玩的時候用的是橡皮泥做的面團,可以搓揉、壓模、切塊、裝盤,只是不能吃。但到了圣誕節(jié)前,老師會帶我們用真的原料,比如面粉、白糖、奶油、牛奶等來做圣誕餅干。我最喜歡的是“用模型壓出餅干形狀”這道工序,那么一大塊面團,搟好皮后,用塑料或金屬模型一壓,就變成了一棵小圣誕樹,或是一頭小鹿,或是一輪彎彎的月亮,或是一個圓圓的太陽……再用彩色的糖粒或者巧克力進行裝飾,自己參與制作的餅干吃到嘴里感覺特別香甜,所以我回家后很愿意“大顯身手”。過生日時,我會和媽媽一起烤蛋糕,還可以發(fā)揮想象力,自己設計蛋糕,在上面擺放水果切片。等小朋友來為我慶祝生日時,聽著大家對我設計的蛋糕的贊揚,看著她們爭搶我裝飾的蛋糕,那種感覺,比直接從店里買蛋糕招待客人要高興一百倍!
我還喜歡在媽媽做手工餃子和面條時幫忙。因為德國不像國內(nèi),能夠很。方便地買到餃子皮,從剁菜、和面、搟皮到包餡,全部都得自己動手。我外公的老家在山東,當?shù)厝撕芟矚g吃面食。當媽媽思念祖國、想念親人時,就喜歡包餃子來慰藉鄉(xiāng)愁??磱寢屢粋€人那么忙,我就把在幼兒園里學到的搟皮功夫給媽媽露一手,雖然不是一手捏著餃子皮轉(zhuǎn)、一手搟面的正宗方式,但媽媽驚奇地夸我:“莎莎你好厲害,居然可以同時搟三張餃子皮!比我能干!”
其實我沒有什么訣竅,只是把三個劑子一起放在搟面杖下,同時上下左右搟幾下而已。好在媽媽沒有批評這種不正規(guī)的搟皮方式,因為這樣搟出的皮倒也沒有在煮的時候破過。媽媽說:“只要好吃就行啦!”
我們小孩兒在幫大人干家務時,難免有時帶著“玩”興。比如我在搟面時,忍不住會把面粉往臉、鼻子、頭發(fā)上抹,把自己弄成“白發(fā)魔女”,或者揪出一塊面團當橡皮泥,捏出蛇、鳥、老鷹等形狀,媽媽這時忍不住會裝出發(fā)火的樣子,讓我不要玩得太過分,其實她是擔心我把面粉弄到眼睛里甚至吸進鼻子里而不舒服。
除了廚房的工作,我們還可以幫助父母做許多家務,比如整理玩具、書本、文具、衣櫥,擦地板、澆花、看護弟弟妹妹,或者把洗好的衣服掛在晾衣架上。德國的晾衣架多數(shù)是低矮型的,只有飯桌那么高,有的放在地下室的洗衣機旁,有的放在洗手間的浴缸里,所以小孩子幫忙晾衣服沒有任何危險和難度。媽媽不喜歡在室內(nèi)晾衣服,說晾在陽臺上或者院子里不僅可以節(jié)約能源,又能聞到太陽曬過后香噴噴的陽光味道,而且,太陽光的紫外線還有殺菌的作用。媽媽說,我在四五歲時特別喜歡在她晾衣服時,從盆里拿出洗好的衣服遞給她,還常把自己的小襪子、小T恤掛上去,雖然這些我已經(jīng)記不得了。
多數(shù)在郊外住的孩子家都有后院,院子里種著花草或果樹,一些孩子還會幫助爸爸媽媽整理院子、采摘果實。我最喜歡和爸爸一起去撿蘋果,或者采摘草莓、藍莓、黑莓等果實。自家種的果子雖然長得不如超市里賣的漂亮,形狀也不規(guī)則,可全部都是最讓人放心的有機食品。我總是在采摘的時候就忍不住開始吃果子……這樣的勞動好甜蜜??!
每年冬天下雪后,德國的家庭如果有獨棟房子或者幾家合住而沒有管理員的,那家房子的住戶就不能睡懶覺啦,需要早早起來,把家門前人行道上的積雪清掃干凈,否則,萬一路人在你家門口滑倒受傷,房子的住戶要對受傷的人負責。如果正好是周末,不必趕著上學的話,我會幫助爸爸媽媽一起掃雪,因為堆在一邊的雪堆正好可以用來打雪仗,或者堆雪人——滾兩個雪球,塞兩顆黑葡萄或黑豆子做眼睛,插個胡蘿卜做鼻子,切個橘子皮做嘴巴,在大雪堆上一放,一個雪人就站在家門口啦!
爸爸媽媽請我們幫忙做家務時,需要注意時間與地點,假如我正在做作業(yè),媽媽一般不會叫我?guī)兔?。好在德國的小學不會留太多作業(yè),我們一般花10到30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把作業(yè)做完,下午、晚上有很多空閑時間。在玩樂中加一點輕松有趣的小家務,我并沒有覺得累或者無聊,反而覺得很好玩。
有的家長還會配合家務的主題,準備一些相應的“道具”,如廚房用的圍裙、廚師帽、橡膠手套、色彩豐富的抹布等,讓小朋友更快地進入做家務的“角色”中,這樣勞動氣氛也會更好。
雖然幫父母做家務是孩子應該做的,但有些家長也會額外采用“計分獎懲”的方式,用禮物或者現(xiàn)金當獎勵,培養(yǎng)孩子辛苦掙錢、珍惜勞動、節(jié)儉花錢的意識。不過,我媽媽暫時沒有采用這種方法,她說她不習慣父母跟孩子“算”得太清楚,這可能會影響到父母和孩子在家務中互動、互助,以及讓孩子在勞動中快樂學習的興趣。
嘻嘻,我很贊同她這個觀點,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