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教師;焦點解決;壓力;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志碼】D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80-0030-03
【作者簡介】1.張冬梅,江蘇理工學院(江蘇常州,213001)心理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咨詢;2.張思園,江蘇理工學院(江蘇常州,213001)14級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學生。
小學教師面對各種各樣的工作與生活壓力,在壓力情境下,教師的價值感、安全感、人際關系會受到影響,他們會產(chǎn)生緊張焦慮情緒。他們期盼領導來解決問題,減輕自己的工作壓力與負擔;希望家長合作,管好自己的孩子;希望獲得家人的支持,體諒自己的辛苦。總之,面對壓力,他們希望外部環(huán)境改變,卻忽略了自身改變的力量。焦點解決團體輔導視教師為自身的專家,輔導者協(xié)助教師探討自己的目標、優(yōu)勢與未來愿景,挖掘自己的潛能,擁有改變的正向力量。在積極正向的支持性團體環(huán)境中,促進教師分享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共同處理面對的壓力與挑戰(zhàn)。本文采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理論與技術,對小學教師進行團體輔導實踐研究。
一、輔導目的
通過團體輔導,促使小學教師調整對壓力的認知,對自己面臨的壓力進行正向建構,賦予其意義,建構新的主觀世界,獲得面對壓力的掌控感與成就感。團體輔導的目的,不是解決教師工作與生活中的具體壓力事件,而是引導教師學會焦點解決理論所示范的思維方式與生命哲學。
二、焦點解決的團體動力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理論,重視未來導向、正向導向與行動導向,強調團體成員已有的優(yōu)勢與成功經(jīng)驗,積極開發(fā)成員的例外與資源,使這些例外與資源成為成員有力的支持力量。輔導者與成員一起,構建成員想達到的目標,協(xié)助成員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身處的困境與壓力、自己應對壓力的行為與人際互動模式,充分運用成員的勝任能力,發(fā)展有效的解決之道,減少挫敗感,增加自我效能感。
團體輔導活動設計側重營造輕松有趣、賦能的支持性團體,以問題解決導向的技巧介入,采用重新架構、贊美、應對問句、評量問句、關系問句等焦點解決技術,在相互支持與影響中,激發(fā)教師解決問題的方法,達成團體目標及個人目標。
三、名字重新建構與賦意
團體營造的社會支持氛圍能夠幫助教師面對壓力。人們如何用語言描述他的壓力、困境與情緒,將影響他如何看待與應對壓力,也影響周圍人對他的回應。在團體中應用焦點解決理論的重新建構技術,能很好地幫助成員學習面對壓力的新的思維模式。輔導者引導成員為自己描述的事件重新賦予新的正向意義,特別強調反映其正向價值與個人的期望。
團體輔導開場,團體成員彼此相識與熟悉需要一個過程,團體輔導活動設計“名字賦意”。每位成員介紹自己,用一句話對自己的名字進行積極正向的解讀,如,我叫王國莉,我是傾國傾城的茉莉。這個環(huán)節(jié)既使成員互相熟悉,也促進彼此接納與欣賞,更重要的是讓成員學習焦點的重新建構技術,采用正向語言與觀點重新看待與詮釋自己的名字,從名字中尋找積極的意義。
輔導者要注意提醒成員不要追究出生時的情景、名字的由來等歷史背景,而是此時此地自己對名字的理解與解讀。名字解讀可以諧音,如“我叫汝馨,與汝心心相印”。如果某個成員一時無法解讀,可以讓小組成員幫助解讀。
四、壓力評量與討論
教師常常覺得自己無法應對某一特定程度的壓力,感覺壓力太大。壓力到底有多大,評量問句以1~10作為分量尺,將壓力感受、態(tài)度等抽象模糊的概念用數(shù)字進行具體的量化,以協(xié)助教師進行自我澄清,表達難以言喻的內心狀態(tài)。評量問句也協(xié)助教師評估自己擁有的資源與改變的進展。
小組成員回答以下問題,并與成員討論:你目前的壓力狀態(tài)以1~10分評量,1分是沒有壓力,10分是壓力最大,你在幾分?面對目前的壓力分數(shù),你是如何應對,如何撐過來的?你曾用過什么方法,有效地幫助自己克服壓力?如何再使用這個方法,幫助自己戰(zhàn)勝壓力?你做什么努力可以讓目前的壓力降低1分?如果遇到困難,你可以尋求誰的幫助?如果壓力降低1分,你會有什么改變?你的改變誰會看到?他會怎樣欣賞你做出的努力?你的改變對他有什么幫助?你的改變怎樣影響你和他的互動?經(jīng)過這個過程,你對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目前想到降低壓力,你可能做的一小步是什么?
1.你是如何撐過來的,誰會看到。
“面對目前的壓力分數(shù),你是如何應對的,如何撐過來的?”小組討論教師在面對壓力時做了哪些自發(fā)的應對與處理,那些被忽視的、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行動與動力從何而來。這個設計是采用焦點的應對問句,在同理感受教師感受的同時,激發(fā)教師自我賦能,看到自己已發(fā)揮的能量及已經(jīng)取得的小小成功,尋找自己承受壓力與對抗壓力的有效辦法,從而幫助教師減少挫敗感,提高掌控感。
“如果你的壓力降低1分,你會有什么改變?你的改變誰會看到?他會怎樣欣賞你做出的努力?你的改變對他有什么幫助?你的改變怎樣影響你和他的互動?”這個設計是焦點的關系問句與循環(huán)問句的結合,促進教師思考在人際互動的相互循環(huán)中彼此的影響。我們往往在乎生命中重要他人的評價,重視他們對我們的期待、肯定與鼓勵,因此,采用關系問句,把教師的改變放在一個互動的人際脈絡中,激發(fā)教師的現(xiàn)實感,引導教師發(fā)現(xiàn)自己擁有的外在資源。同時,小組討論促進教師思考,如何在自己想要的目標、愿意做的事情與別人的期待之間取得平衡。
2.接納成員的抱怨。
教師在壓力主題討論中,總是愛抱怨,輔導者應鼓勵與支持教師表達自己,把他們的抱怨看成是一般人正常的抱怨,不要貼標簽,將之定義為心理問題。對教師的抱怨,輔導者做如下處理:一是允許表達。要創(chuàng)造一個不批評、不指責的安全環(huán)境,讓教師自由、放松地表達自己,宣泄情緒。二是正向引導。不要催化教師沉浸在不滿與抱怨的情緒中,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止境的抱怨上,而是要引導他們聚焦于正確的、有用的部分,聚焦于問題的可控性與可改變的部分,聚焦于改變壓力的行動上,哪怕是一小步的改變。由此,團體發(fā)展進程受到控制,停止抱怨與責難也是團體建設的小小進展,團體可以產(chǎn)生正向的動力,更能夠產(chǎn)生改變的能量及解決問題的新思維。
五、團體輔導后分享
1.改變對壓力的認知。
說到壓力,張教授讓我們閉上眼睛感受,無形中我感受到壓力襲來,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種種都有。我給自己打了7分,這么高的壓力讓我感到不安。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壓力源,自己努力應對壓力的方法,當我談到周圍人的壓力問題有的解決不了怎么辦時,張教授一語點醒了我:我們不是要具體解決一個人的壓力問題,而是要改變他對壓力的認知,改變他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團輔活動讓我們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互助的平臺,共同學習,釋放壓力。
2.面對壓力要交流溝通。
每個人都有壓力,而且我發(fā)現(xiàn)我和同事的壓力是相似的,彼此有著共同的體驗與感受,在互動中產(chǎn)生同理心,感受到彼此理解的溫暖。團體輔導讓我認識到:面對壓力困境,選擇人際互動能讓自己充滿信心、更有能力應對壓力。
3.同伴的關注讓我自信。
無論我們有多少朋友,平時都不太可能坐下來聊這樣一個嚴肅的話題,更不會有好幾個人認真地聆聽你的各種想法。我一直不喜歡被人關注,但今天討論時,我忽然覺得有時被人關注著的感覺還是很不錯的,他們的認真傾聽會堅定我戰(zhàn)勝壓力、向前努力的信念。
4.別人看到了我的改變。
參加團輔后,我覺著自己最大的改變是越來越積極了,以前只愿意聽別人怎么說,現(xiàn)在自己也愿意去表達。當小組討論有誰會看到你的變化時,我說沒人看到,張教授告訴我她看到了,讓我頗受感動。是啊,一個人的變化,身邊的人總能或多或少地察覺到,只是我們太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忽略了與自己千絲萬縷聯(lián)系著的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