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栗興維
網絡暴力產生的心理機制
□ 栗興維
人類本就有溝通交流的欲望,當受到內部或外部刺激時,這種欲望表現得尤為強烈。主流渠道表達不暢,會使人們產生渠道缺失的恐懼。網絡平臺的開放性,使網民長期被隱藏或壓制的欲望找到了宣泄的端口。網絡社交是網民現實社交關系的拓展,在陌生的虛擬交往中,網民迫切地尋找群際認同和個人認同。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便遺留有道德審判和人道親親的固有觀念,這使得網絡社會中,網絡暴力現象極易產生。因此,在規(guī)范網絡行為的過程中,也要注重這些因素的把控。應加強對網民的外部約束,提高網民的素養(yǎng),他律和自律結合,共同維護網絡和諧環(huán)境。
網絡暴力;溝通基因;環(huán)境刺激;固有思維;人道親親;網民素養(yǎng)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欲望分為五個層次,語言溝通是貫穿每一個層次的需求,不僅是生理需求,也是自我需求實現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原始社會中,先民們?yōu)榱嘶镜纳嫘枨?,開始了咿咿呀呀的溝通形式,最終形成了豐富的語言形式。語言溝通欲望的最初形式,是人的自然欲之一,如同食欲、生存欲等。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遷,人類的一些基本欲望卻以顯性或隱性的形式,復制到了人們的基因里,人們的某些基本欲求并沒有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消失。先民們?yōu)榱嘶镜纳嫘枨?,嘗試著去交流溝通。交流表達逐漸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即使是聾啞這類失去語音能力的人,也不能讓溝通從生命中消失。交流溝通的需求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基因里。
數字技術時代,在環(huán)境的塑造下,人們的表達需要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形成了空間與時間中的新型溝通欲望展現。因為對自己生存環(huán)境的感知產生了表達的需要,人們表達的需要與具體的社會媒介和個人特性結合便形成了表達欲望。當這種欲望可以通過一定的渠道得到滿足時,便使人們對社會感知的表達成為人們生存過程中的一種表達需求。這種需求隨著人們的生存而產生,并與現在網絡技術結合形成了網絡輿論。以人們表達需求為基礎產生的網絡輿論,不能通過強制的手段進行遏制。以網絡技術來限制相關輿論的存在,只能使網絡失范更加嚴重。
人的社會化,是指由自然人轉向社會人的過程,人們需經過與社會環(huán)境的磨合,逐漸適應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法律、文化準則。當社會環(huán)境與網民利益直接相關或給予網民強烈的情緒沖擊時,網民便會產生情緒表達需求。網民的表達需求,在互聯網技術的作用下,形成了網絡輿論。在社會現實中,部分話題極易成為網絡輿論熱議的話題。比如涉官涉富的話題,涉及公平正義的話題,涉及民族、宗教信仰、國際關系的話題,涉及道德倫理的話題,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話題,涉及人們生存環(huán)境和諧度的話題,涉及較高知名度的人或組織的話題。①
社會生存環(huán)境使公眾產生共鳴,是網絡輿論產生的最本質的心理基礎。網絡輿論議題是網民對生存環(huán)境的感知,與網民的利益直接或間接相關。不管出于何種心理,網絡輿論無一不是網民對客觀環(huán)境的主觀感知。因此,網絡輿論不僅是網民情緒的表達,更反映了網民對現實社會的感知,反映了他們的實際需要與渴望。網絡輿論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社情民意,是政府抓取民間現實信息的重要來源。但對于某些議題,網民卻總是以道德高度來評論相關問題,網絡輿論表現了網民對環(huán)境的感知,但也成為了其主觀宣泄的形式。
美國經濟學家凡勃侖在《有閑階級論》一書中指出,人類的行為是非理性的,主要是遵循習俗與習慣。②人們所處社會的人文環(huán)境和傳統習俗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而且這種影響會代代相傳,形成人們社會行為的內在驅動力。這種傳統習俗多體現為固有觀念,具有極度的穩(wěn)定性,且不易察覺。
(一)道德審判:主觀評價的固有偏見
道德審判的依據是社會中人們長期互動形成的約定俗成,對社會成員有行為約束力的道德標準。道德審判便是從原始部落傳承至今的習俗道德審判,是固有觀念延伸出來的,它針對的是社會熱點話題,尤其是關于負面信息的社會熱點。以道德為標準去評判某些現象和任務,沒有絕對的對錯、善惡之分。這種道德審判甚至超越了法律審判,成為制裁社會中與道德標準相悖的行為的利器。
若能把握好道德審判的度,就可以起到良好的網絡輿論監(jiān)督作用,為社會筑起堅固的堡壘。但這種以道德標準為出發(fā)點的輿論監(jiān)督,會成為高舉道德大旗行其不義之事的道德綁架,產生“網絡輿論暴力”。公眾站在道德的高度,對事件及其當事人進行審判,卻沒有把握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而是以主觀價值為標準。最為典型的案例是“銅須事件”和“后媽事件”③,網民站在道德的高度對當事人進行評判,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做著不道德的事情。在網絡輿論形成過程中,畸形的道德批判將輿論引向了偏激的一端,成為網絡輿論暴力產生的主要推動力。
(二)人道親親:人際交往的人情庇佑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國有其獨特的人文社情。費孝通的《鄉(xiāng)土中國》訴說了人道親親。中國是一個講究人情的社會,人情道義充斥著人們的思維。網絡空間依舊像現實社會一樣存在著人際關系網絡,即便這種關系網絡是弱關系鏈,但并不代表可以忽視它的存在?,F今這種存在于網絡之中的弱聯系更多地陪伴著人們。由于現實社會的生活節(jié)奏和競爭壓力,現實中的人際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疏遠了。加之,現實人際關系網絡維持的成本相對較高,它伴隨著更多的責任和束縛。網絡社會中形成的弱關系網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現實社會人際交往關系的接觸性壓力。在網絡輿論構建的過程中,網民交互性行為,使網民產生一種虛擬環(huán)境下的人際交往關系模式。雖然與社會實際交往模式有所不同,但它是人道親親思維在網絡空間的呈現。人道親親的習俗,不僅影響著網民的認知,還影響著網民的情感,成為網民在網絡輿論形成過程中的各種行為的潛在推手。
在網絡輿論形成的過程中,無論是網民和事件當事人之間,還是網民之間,都在尋求一種類血緣關系的庇護。這種心理是人們本能的情感,極大地調動了網民參與社會熱點討論的積極性。網民參與網絡熱點話題的討論,憑借人際關系中的人情因素,已達到諸多不同的目的。但網民參與網絡輿論的互動行為多是從主觀出發(fā)的,人情社會也多是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衡量標尺。網民在網絡輿論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極易產生過激的情緒化行為。網絡輿論游離于網絡輿論監(jiān)督和網絡輿論暴力、群極化之間,關鍵在于如何把握這個度,稍有不慎網絡輿論便會顯現出其消極效應的一面。
網民強烈的網絡輿論表達欲望,除了網絡技術給予的支撐之外,現實社會中表達渠道的欠缺也是網絡輿論形成的關鍵因素。人們的表達欲望無法通過現實中的各種渠道得到排遣,便會產生對渠道缺失的恐懼感,自然會將表達需求寄托于虛擬社群之中。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了十分便捷的表達渠道。隨之而來,網絡輿論代替?zhèn)鹘y的表達渠道和手段,成為新環(huán)境下公眾意見表達的“公共領域”。
人的欲求可以劃分為需要、欲望和需求。需要是一種感覺到被剝奪的狀態(tài)。欲望是人類的需要經過文化和個體塑造后的呈現。在網絡輿論方面,表達溝通是人們固有的需要,像人類基因一樣被復制。人類的表達需要,隨著歷史的變遷,與人類并存?,F實社會的具體內容和人們的個人生存發(fā)展結合,形成了人們表達溝通的具體欲望。當有現實條件支持的時候,欲望就變成了需求。
社會現實輿論議題出現,公眾就會產生表達和討論的欲望?,F實社會表達渠道不暢會給公眾帶來強烈的心理恐懼,人們對溝通的欲望就更加強烈。當人們的欲望可以通過某種手段支撐其實現的時候,欲望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需求。在網絡技術的支撐下,只要表達欲望及其基礎存在,網絡輿論就會長期存在于人類社會。網絡承載了網民兩種欲望形式,即語言表達和語言暴力。網絡成為網民表達的新渠道,也撕開了欲望的束縛。網絡暴力也極大地影響了網絡空間的構建。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④與管理學家梅奧提出的“社會人”的概念相似。生活在社會文明環(huán)境下的人們,不僅有生存和發(fā)展的理性需求,還有愛與歸屬的社會需求。格蘭諾維特提出了“關系力量”的概念⑤。通過網絡中的交流互動,獲得網絡社會弱關系中的人際交往,其維護不需要太高的成本。網民在網絡中進行交流互動,只要網民在網絡輿論中有足夠的表現力,便可以在網絡人際關系中塑造理想狀態(tài)下的虛擬身份,尋求新的虛擬社會結構的個人定位,以獲得心理寄托和歸屬感。
網絡輿論的形成過程,不全是受理性支配的。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諸多壓力,要到網絡空間中去尋求情緒宣泄。共同的情緒化話題,可以使陌生的網民迅速建立虛擬關系。但網民群體中的焦慮、壓力等心理情緒,必須在一定的范圍內。否則,網民群體內部張力越來越大,就需要將內部的焦躁不安宣泄出來。社會中出現的某些熱點話題,只是給了網民一個可以借以宣泄情緒的契機。
在“黑羊效應”⑥中,黑羊是團體焦慮的犧牲者。備受網絡暴力侵害的當事人,正如這只黑羊一樣,成為網民群體負面情緒的承受者。在網絡暴力形成過程中,整個網民團體產生一種彼此的認同感,也稱之為“共犯結構”。在此時任何網絡暴力行為都會成為一種值得稱許的事情。⑦這往往也是導致網絡暴力不可控的原因之一。
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達7.31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29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3.2%。⑧虛擬空間已逐漸與現實社會融為一體,網絡社會的建設已成為社會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網絡暴力的產生由諸多因素促成,具有不可控性,甚至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從網絡暴力產生的心理機制分析網民行為語言的背后成因,有利于更好地引導網絡輿論。網絡暴力的產生,既有其表層心理因素,也有其微妙的不可知的心理因素。網絡暴力產生時,網民可能并不能意識到自己的不恰當行為,甚至認為這是一種伸張正義、維護社會群體和諧的做法。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此在網絡輿論引導的過程中,分析網民行為背后的心理促成因素,找到問題所在,從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地凈化網絡空間。
注釋:
①胡維娜.關于增強我國網絡輿論引導有效性問題的思考[D].西北大學,2008.
②[美]托斯丹·邦德·凡勃倫.有閑階級論:關于制度的經濟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249.
③萬磊.“網絡輿論暴力”與網絡自律[J].中州大學學報,2008(04):108-109.
④[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28-29.
⑤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of Society,1973,78(6):1360-1380.
⑥陳俊欽.黑羊效應[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6:21-27.
⑦陳俊欽.黑羊效應[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6:91-99.
⑧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 [EB/OL].[2017-01-22].https://sanwen8.cn/p/641YWsz.html
(作者系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