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門市實驗小學 黃 艷
以家長學校為抓手,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文/江門市實驗小學 黃 艷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不可能完成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極其細致艱巨的工程。 《教育部關(guān)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充分發(fā)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為了保證家長學校創(chuàng)建工作的順利開展,我校于2007年成立了家長委員會,也完善了家長學校的組織管理,成立了家長學校三級管理機構(gòu):一是家長學校管理委員會。二是家校講師團。由家教專家、學校優(yōu)秀教師、校外專業(yè)人員、家長骨干、離退休 “五老”同志組成。三是三級家長委員會。三個組織機構(gòu)分工明確,各負其責,為家長學校工作井井有條地開展提供了可靠保證。
根據(jù)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我校的家長學校制定了 《家長學校工作3年規(guī)劃》 《家長學校工作制度》《家長學校領導職責》 《實驗小學家委會章程》等規(guī)章制度,形成《家長學校規(guī)章制度匯編》。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保證了家長學校的工作能按步實施。
1.學習系統(tǒng)化。每學期都制訂科學的授課計劃,克服教學的隨意性、盲目性,增強科學性、計劃性。家長學校確保每學期2次、4學時的授課時間,組織一至兩次理論講座,邀請有專業(yè)知識的行家輔導,指導家長實施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有效地推進家庭教育的開展。在教學上,以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為綱領,以 《父母課堂》為主修教材,以班主任為主導,以家長為主體,以集中授課為形式,根據(jù)不同時期,不同年級,認真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家長學校負責教學的領導對任課教學的教案認真審查后方可以上課。課后,我們還給家長布置課后作業(yè),由班主任批改;同時也請家長對每次活動給予評價、反饋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提出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在每學期結(jié)束時對全體家長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對堅持參加學習、考核成績優(yōu)秀、教子有方的家長授予 “好家長”稱號,并請他們做育兒經(jīng)驗介紹。
2.形式多樣化。家長學校授課形式靈活多樣,既有一人主講全校聽的大課堂,也有班主任面對本班家長主講的小課堂;既有家庭教育專家的現(xiàn)場講座,也有各種專業(yè)人士的專業(yè)指導;既有心理咨詢教師的心理指導,也有科任老師針對自己班學生的具體引導;既有校訊通的家校聯(lián)系,也有班級博客、班級QQ群的網(wǎng)上互動。多樣化的學習模式,滿足不同家長的需求,引導家長重視孩子的成長,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
3.教材專業(yè)化。 《父母課堂》這本雜志,把一個個的育子理念蘊含于一個個實踐小故事中,適合不同知識層面的家長來讀,對于科學育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作為家長學校的教材是非常合適的。自2013年起,我校的學生家長積極訂閱了 《父母課堂》雜志。我們具體的做法是:組織教師學習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和 《父母課堂》的部分優(yōu)秀文章,為每一位老師訂閱一本 《父母課堂》,讓老師們感受到教材的教育成效。在第一次使用 《父母課堂》的家校課上,學校向全體家長印發(fā) 《父母課堂》中的精彩文章,給家長講明使用《父母課堂》這本教材的作用。家長們通過閱讀,都被教材上的內(nèi)容深深吸引了,紛紛積極訂閱。教材的有效使用,大大促進了家長學校的教育水平。
1.親子論壇開設,集思廣益。每學期都召開一次親子論壇。如:組織家長對 《父母課堂》里的熱點問題進行大討論,組織家長對學校開展的 “誰的書包最輕”的減負活動開展建議等,以達到集思廣益,相互促進的效果。
2.親子共讀活動,博學修身。結(jié)合學校的 “書香潤?!弊x書節(jié)活動,為家長推薦 《父母課堂》等家教文章。學校根據(jù)各班活動的開展情況評選出了一批 “書香班級” “讀書積極分子”。家庭讀書活動的有效推動,營造了文明和諧的家庭氛圍。
3.親子義工活動,扶貧濟困。成立親子義工隊,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義工服務、扶困濟困活動,讓孩子從小就埋下善良的種子,讓更多的人存善念、做善事、行善舉。
4.家校親子活動,融洽關(guān)系。學校開門辦學,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如校運會上,家長志愿者們擔任比賽項目的裁判;外出社會實踐活動時,家長志愿者們當上義務安全員;親子實踐活動的策劃者;文藝晚會上的表演嘉賓。在一次次的家校合作中,讓家長體會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
5.創(chuàng)建微信平臺,即時互動。“微信”作為一種新型的 交流工具已經(jīng)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和喜愛。江門市實驗小學微信公眾平臺于2014年12月26日正式上線,家長們可看到最及時的校園動態(tài)、最有效的家校溝通,最炫麗的師生風采,最豐富的學生生活,最科學的育兒方法,讓家校溝通更給力。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