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一對母女迎面走來。女孩大概四五歲,自顧自地邊走邊跳,母親也是自顧自地走著,似乎在想心事。這一幕卻讓我聯(lián)想到:這是一個不牽手的時代。
早以前,孩子與父母有更多肢體上的接觸,??吹礁改笐驯е粫呗返暮⒆?,或?qū)⒑⒆颖吃诒成稀8改附?jīng)常叮囑會走路的孩子要和父母牽手,不可亂跑。很多孩子也是上小學之后才慢慢地可以在父母身邊同行,不再牽手。從不會走要抱,到牽著手學走,再到牽著手同走,最后放手自己走,想牽的時候才會牽。這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父母與孩子有足夠的練習,以致掌握得當,使兩相受益,從而成功地繪成了親密關(guān)系心理藍圖。
后來有人發(fā)明了嬰兒座椅,這種比較輕便、可以攜帶的座椅,慢慢代替了父母的懷抱。父母將嬰兒放在其中,有一個把手可以提著,像是挽了一個買菜的籃子。從此親子間肢體的接觸大大減少,孩子在座椅中喝奶,在座椅中玩耍,在座椅中睡著,在座椅中觀察周圍的世界。父母不需要懷抱著孩子,多出兩只手可以做好多事,于是父母就不再與孩子牽手了。
孩子會走路之后,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可以自由地成長,所以讓幼年的孩子自由地在路上、在停車場、在商場任意遨游。也有一些父母覺得到哪里都要牽著孩子,實在麻煩,讓孩子自己走,省得粘在成人身邊,不牽手,正好大家都自由。
于是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到了一個不牽手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成人與成人、成人與孩子之間都已不習慣牽手了。
可是我們忽略了一件事,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我們永遠都有和人牽手的心理需求。沒有人可牽,或者不知道如何牽手、放手、掌握合宜的現(xiàn)代人,就與事業(yè)、電腦、金錢、嗜好、運動等比人類簡單的東西“牽手”,可以暫時滿足牽手的需要,又不需要處理牽不好的痛苦后果。但是如果我們長時間不和別人牽手,就不知道該如何牽手。當我們想要與別人牽手時,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不習慣不自在的感覺。長此以往,維持任何一種人際關(guān)系都會特別困難。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早年依附關(guān)系有缺陷的人,在親密關(guān)系的發(fā)展和維持上,似乎都可以窺見兒時牽手沒被牽好的影子。父母為了圖方便,或在生活中已經(jīng)有太多太大的壓力,有意或無意間該抱不抱,該牽不牽,期望著輕松省事地將孩子養(yǎng)大。但等到孩子稍長,卻埋怨他們和自己不親近,整天迷在電腦前面。
牽手才會牽出感情和安全感。趁孩子小的時候,多抱抱他,多牽牽他的手。等他長大了,有了牽手的基礎(chǔ),放手的時候他才會飛得高,飛得自信。
希望有智慧的父母可以看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