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林
[摘要] 導學案是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yōu)化發(fā)展的學習方案。它將知識問題化,能力過程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潛移化。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積極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達到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 推行 導學案 教學
【分類號】G633.7
當前,我們正在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課堂教學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徹底剔除傳統教學中的頑疾沉疴,奉行一種新的理念和方法——“導學案教學法”。
“第一天講過的試題,第二天仍不會做”
當前,農村學校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教師講得過多,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課改理念落實不夠平衡,教學方法嚴重滯后,對學生的關注不夠”。最大問題是“學生厭學、不學,年級越高,厭學情緒越嚴重”。
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課堂教學的問題”應該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有一次,聽了小學高年級數學試卷講評課,教師采用“串講法”講評:讀題,分析題意,啟發(fā)學生思考,與學生互動對話,師生共同一步一步把每道題做了一遍。這堂課,一共講評了6道題。
第二天,我們將這6道題中的數據改變了一下,打亂順序,制成一張考卷,在該班進行檢測。再把結果與講評前的考試試卷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原來不會的同學幾乎還是不會,每道題的錯誤率仍在60%——80%之間。
雖然新課改已經實施多年。但是,課堂上“教師講得過多”的現象依然大量存在。通過分析認為:老師們講完就算完成任務了,心安理得;講知識太簡單太容易,不想改變;講透了等于學生學會了,不用改變;講少怕影響學生分數,不敢改變;講慣了一直都這樣講,不易改變;講久了專業(yè)水平下降了,不會改變。
“模仿不好,照抄不行,唯有創(chuàng)新”
怎樣改變這一現狀呢?經過大量的調研與反復的實踐后,我們認為,必須找到一個“平臺”,作為課程改革國家理念的接地點;必須找到一句“口號”,改變教師的課堂習慣。
幾年來,我們先后用了“關注學生”、“有效教學”、“自主、互動”、“先學后教,先會教后會”、“先學后幫”等作為“平臺”和“口號”,但都不滿意,也沒有實效。2010年秋,又先后組織人員到杜郎口中學進行實地考察學習,還專題學習了洋思中學的教改經驗。
怎樣引進、借鑒他們的教改經驗呢?
“模仿不好,照抄不行,唯有創(chuàng)新”?!爱敗詫W、‘互幫、‘導學這些詞語組合在一起后,令人茅塞頓開、眼前一亮、柳暗花明?!?/p>
“導學案教學法”是在新課程背景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自學、互幫為“明線”,以教師巧妙導學為“暗線”的課堂教學改革方法。
面對新法,老師們心中疑惑重重
我們提出“導學案教學法”后,依然有老師以“學生不學,怎么自學”為“怕改革、不改革”找借口。很多老師認為,“講不講,講對沒有”是我的任務和責任;“學不學”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即使是愿意接受新法的老師也心存疑惑:學生不自覺、不自學怎么辦?學生基礎差,學不會怎么辦?
歸根結底,老師們最怕的是成績下降。有不少老師提出:“這樣做要影響考試成績,而考試還要繼續(xù),怎么辦?”
實施“導學案教學法”的關鍵,不在于形式上的改變,如座位的調整、黑板的增加、學生的展示等,而在于把握其理論實質,然后結合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學情靈活運用,創(chuàng)生出自己的、原生態(tài)的、個性化的技術策略和操作框架。
這是什么樣的導學案教學法
我們對“導學案教學法”的界定是:“自學”指學生在明確了學習目的和方法后的獨立學習;“互幫”指在“自學”后,師生間、生生間的合作學習,互幫、互助;“導學”指教師組織、激勵、引導、指導學生學習。
部分教師片面地理解自學,認為“自學就是學生自己看書學習,教師沒有事情做”, “教師說話了,就不是自學了”。
我認為,判斷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發(fā)生的標準不是看教師講沒有,關鍵在于講的是什么。教師只要沒有把知識直接告訴學生,就不影響學生的自學。
“導學案教學法”中的“互幫”的核心要義是“變一個教師為多個教師”,充分利用優(yōu)生資源,實現“生生互幫互助”,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事情可以做,各負其責、各有收獲。這樣,克服班級授課制度下教師一個人講只能照顧部分學生,使優(yōu)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弊端,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在實踐運用中,要靈活,隨機應變?!皩W”基本要求是:教師不能直接向學生轉述知識,而是組織引導學生自主求知。
在“導學案教學法”的課堂上,學生的行為主要是“自主”和“互幫”,教師的行為是“導”;教師的“導”就主要體現在“導自學”和“導互幫”兩個方面。在“導自學”方面,教師的“導”的行為主要體現在:一是“導動機”——激發(fā);二是“導目標”——協商;三是“導學法”——指導。在“導互幫”方面,教師的“導”的行為主要體現在:組織、協商、評價、啟發(fā)、點撥等。
改革對教師的評價標準,分數只占30%
改革能否成功,教師是關鍵。要廣泛開展“導學案教學法”教學改革思想動員和理論宣講活動,竭力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要對校長進行專題培訓。學校要通過課賽、教賽、觀摩交流等方式,靈活培訓方法,推動探索創(chuàng)新。
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要逐步改革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標準,注重德、能、勤、績多元評價,采取教師自評、同行互評、領導點評、學生參評、家長及社區(qū)的開放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力爭達到分數只占30%,主要是進行過程性評價、發(fā)展性評價。
關注教師的工作狀態(tài);學科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關注教師的實際貢獻。
不回避問題,在思考探索中不斷前進
在推進“導學案教學法”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要面臨很多問題。如:學生能自學了,在互幫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先會的總是直接將知識的結果告訴后會的或不會的,久而久之學困生不但不見進步,反而滋生了依賴心理,產生思想上的惰性,這顯然是不符合“導學案教學法”的課改理念。如何讓優(yōu)生也像教師一樣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甚至是“授之以欲”呢?這是擺在教師眼前的又一個難題。
我們必深入研究實施“導學案教學法”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努力探索“導”的策略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