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石中有很多表現(xiàn)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的作品,如迎來送往、車騎出行、迎賓拜謁、庖廚宴飲、樂舞雜技、鐘鳴鼎食、六博對弈、馳逐狩獵、射御比武、飛劍跳丸、馴象弄蛇、魚龍漫衍、吞刀吐火、捕魚田獵、亭臺樓閣、門卒侍衛(wèi)等,廣泛地反映出墓主生前擁有的各種財富資產(chǎn)情況,從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樓,將這些內(nèi)容匯總起來便可構(gòu)成一幅完整的莊園經(jīng)濟圖,也是墓主所想過的前述那種生活方式的物質(zhì)基礎(chǔ)。同樣,作為一種崇尚財富的觀念,這也被移植到人們想象的仙境之中。
百戲樂舞之跳丸
漢代社會崇尚富貴,“崇高莫大乎富貴”,因此墓主在畫像中也大肆渲染他們生前的富貴生活。漢代人桓寬在《鹽鐵論》中曾對當時富貴之家的生活和社會的奢侈頹靡之風有過具體的描述。富貴之家是“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豺鼎力,蹋鞠斗雞,中山素女撫流徵于堂上,鳴鼓巴俞作于堂下。婦女被羅紈,婢妾曳纻。子孫連車列騎,田獵出入,畢弋捷健”。當然,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很多漢畫像石的畫面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理想化的生活場景,并不能完全看作是墓主生前的生活寫真。
樂舞
藝術(shù)大師林風眠贊嘆說:“漢畫像石是中國繪畫之大宗也?!痹谥两袢珖鐾恋纳先f塊漢畫像石中,我們可以看到無數(shù)沒有留下名字的平民藝術(shù)家對漢家樂舞的藝術(shù)寫真。鐘鳴鼎食、輕歌曼舞是社會文明昌盛的象征,也是太平盛世的標志。它充分體現(xiàn)了漢代樂舞精湛絕倫的技藝和豐富多彩的藝術(shù)形式,再現(xiàn)了漢代先民熱情奔放、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風貌。
建鼓、闕樓、迎賓、比武圖
長袖舞
長袖舞最顯著的特點是舞者無所持,用長袖交橫飛舞的千姿百態(tài)來表達各種復(fù)雜的思想感情。長袖樣式主要有上下同寬的狹長袖、寬長袖,以及寬袖齊腕再由腕內(nèi)延伸出一段窄長袖。漢代長袖舞形象很多,舞容有柔婉、健朗、詼諧多種;表演時多表現(xiàn)對稱和變換之美。長袖舞是男女皆宜的舞蹈,在廣場、庭院、殿堂均可表演。既可單人獨舞、雙人對舞,也可多人群舞。雙人對舞在此類舞蹈中十分常見,漢代的對舞包括女子長袖對舞、男女長袖對舞、男子博袖長袍對舞、男子常服小袖對舞,以及男女折袖對舞,形式多樣。
漢家舞者的服飾雖然隨舞蹈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大都是寬袖束腰、長裙曳地,給人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有時舞者還手執(zhí)舞具,最常見的是巾,隨風飄拂,卷揚天際?!绑w態(tài)似無骨,觀者皆聳神”,“腰肢一把玉,只恐風吹折”。裊裊長袖,纖纖細腰,使舞姿飄繞索回,變幻莫測,如浮云,似流波,令人陶醉,使人神移。這一特色的形成,自與楚人崇尚浪漫、多有幻想的審美觀念和社會風尚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俺鹾眉氀保艘矡o不以小腰秀頸、長袖拂面作為判斷美女的標準。漢代畫像石上的長袖舞圖像正顯示了源于楚人的這種審美趣味。
巾舞
巾舞是漢代著名“雜舞”之一,也稱公莫舞,突出特征是舞巾。巾有長短兩種,長的兩丈有余,短的僅二三尺。巾舞的形象在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比較多見,如四川揚子山出土的漢代樂舞百戲畫像磚上,一位少女穿著紋飾鑲邊的寬口袖衣褲,梳著雙髻,雙手各執(zhí)一條長巾,上身向前,像在正快步騰躍,雙臂一高一低,使巾上下飛揚,像波浪一樣。張衡《觀舞賦》曾用“香散飛巾,光流轉(zhuǎn)玉”來描述巾舞者的舞姿。
鼓瑟彈琴歌舞升平圖
建鼓舞
建鼓舞源于商代,“建鼓,商人柱貫之,謂之楹鼓。近代相承,植而貫之,謂之建鼓”(高承《事物紀原》)。漢畫像石上所見建鼓一般鼓形較大,橫置,以一柱貫通鼓腔,豎立在鼓座上。建鼓又稱楹鼓,它的得名與其形制有關(guān),“建”猶樹也,“楹”為柱也,其義為和柱貫通、豎立的鼓。建鼓的鼓座形制很多,有十字交叉形、方形、山字形、虎形等;其中虎形鼓座又分為雙虎相背、尾部相連的伏虎形,單虎和雙身共首立虎形等多種。建鼓立柱上部有的飾羽葆,有的飾流蘇和幢,立柱頂端有的還有傘蓋作飾,有的還在立柱頂、羽葆上飾翔(棲)鷺或其他飛鳥。有的建鼓兩側(cè)還安置一個小鼓,這就是所謂的應(yīng)鼓,以與大鼓的強聲相配合,增加鼓音的變化。建鼓的打擊點和打擊姿勢是多種多樣的。打擊點有鼓心、鼓邊和鼓身。打擊姿勢僅按下肢的動作變換就有跪坐、跪式、半跪、站立、小步、大步、弓步、跨騰、反身跨步、提踢、騎坐、蹋鼓等;上肢當然也有變化,有慢擊、快擊、重擊、反手擊、扭身撾、按擊等。在漢代,建鼓舞是盛行于宮廷和民間的一種雙人舞蹈,最典型的是對稱性構(gòu)圖,建鼓置于畫面的正中心,將畫面一分為二,增強了畫面的穩(wěn)定均衡感,而鼓舞者的大幅度動作使畫面活躍了起來,氣氛熱烈而歡快。
建鼓、飲宴圖
盤鼓舞
盤鼓舞又稱七盤舞,是漢代民間酒會、豪富吏民宴客時經(jīng)常表演的助興樂舞。張衡《七盤舞賦》曰:“歷七盤而屣躡?!庇滞豸印镀哚尅罚骸捌弑P陳于廣庭,疇人儼其齊俟?!逼弑P舞就是將盤、鼓置于地上,作為舞具,舞者在7個盤子和兩只鼓之間,按照鼓節(jié),在盤、鼓之上,或環(huán)繞盤、鼓之側(cè)進行表演,穿梭起舞,舞姿流暢,放置場地中的盤子卻完好無損。
漢代盤鼓舞畫像資料中除七盤外,還有四盤、六盤和十盤,其中以七盤最為常見。另外還有三種情況:一是盤鼓并用,二是有鼓無盤,三是有盤無鼓。表演盤鼓舞的舞伎在盤鼓之上縱躍騰跳,蹈擊出有節(jié)奏的鼓聲,還要完成各種復(fù)雜的動作,“似飛鳥之迅速,若翔龍之游天”,“縱輕軀以迅赴,若孤鵠之失群”。盤鼓舞很注意手袖和腰肢的動作。舞者身穿長袖羅衣,腰部或衣裾系有飄帶,只有少數(shù)持巾、拂,但巾、拂仍屬袖的延長,猶如長袖。盤鼓舞是漢代深受人們喜愛的舞蹈,它以優(yōu)美的舞姿風靡一時。遺憾的是,大約在魏晉之后,此舞就衰亡了。
鞞舞
此舞因舞者持鞞鼓而舞得名。所謂鞞鼓,其大者實與鼗鼓(類似貨郎鼓)為一類,其小者則形如團扇,安柄可握。鞞舞源于民間,比較早進入宮廷宴饗樂舞中,漢章帝還親自創(chuàng)作《鞞舞曲》5篇。鞞舞舞姿豪邁奔放,只以建鼓伴奏。安徽宿縣褚蘭1號畫像石墓前室西門楣上,就有女舞者手持小鞞鼓而舞,無伴奏。
夯杵舞
在漢畫像石上,我們見到的木制樂器只有夯杵,這是由夯筑城墻發(fā)展而來的樂器,用夯杵演奏的樂曲叫《睢陽曲》?!额£柷鷪D》上,3位樂人立于場中,左手持杵置于肩上,右手前伸,小跨步,動作協(xié)調(diào)一致。足前各置一小鼓,圖左一人張口高歌。沛縣棲山出土的漢畫像石里就有一幅《教舞圖》,表現(xiàn)的是一位舞蹈老師和他的助手在教4個學生夯杵舞。
拜謁、百戲
武舞
手持兵器的舞蹈為武舞。使用的武器多種多樣,有棍、刀、鉤鑲、戟、劍、盾等,并有單人舞和雙人對舞之別。這類持兵器而舞的舞蹈,既有樂曲的節(jié)奏和舞蹈的神韻,還有武術(shù)動作的優(yōu)美矯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為劍舞?!傍欓T宴”的故事家喻戶曉:劉邦和項羽在鴻門會面,酒宴上,范增想除掉劉邦,讓項莊舞劍,以便乘機殺掉劉邦,于是留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漢代劍舞的形式多樣,有獨舞、雙劍對舞、一人舞雙劍等。馬上皇帝劉邦,當年駐軍關(guān)中,曾命樂工將富有戰(zhàn)斗性的賨人舞蹈改編成武舞,開漢唐以來武舞之先河,這就是流傳了數(shù)百年的巴渝舞。漢樂府專門設(shè)置巴渝鼓員36人。
漢代樂舞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綜合性。中國自古就有詩樂舞一體之說?!渡袝虻湎隆吩唬骸霸娧灾?,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薄抖Y記·樂記》也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在漢代,音樂往往與舞蹈、雜技等融為一體,音樂多作為伴奏存在。漢代樂舞的綜合演出形式在漢畫像石中到處可見。
出行、闕樓、建鼓圖
出行
車騎出行是漢畫像石中常見的題材。漢代以前,一車馭四馬被稱為“一乘”,軍力強國被稱為“千乘之國”、“萬乘之國”。車馬成為軍事實力強弱的象征。漢人愛車馬。車馬在漢代由漢初顯示國力、軍力為目的,到漢中期則成了財富、地位的象征。貴族官吏出行時,寶馬雕車,簇擁滿道,備具威儀。那時衡量人的身份、地位不是有車無車和有馬無馬,而是坐什么樣的車、騎什么樣的馬。東漢明帝時,百官上朝,“車如流水,馬若飛龍”。漢武帝時為炫耀帝國的顯赫,不僅革新改造了各種兵車,而且大量制造宮廷和官府用車,嚴格規(guī)定了車輿的使用權(quán)限和管理細則,在用途和尺寸等方面均有詳細、明確的分類?!逗鬂h書·輿服志》中于此有詳細記載。但在那“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有些官吏、富豪大商、大莊園主,為了顯示自己的權(quán)勢、財富,在墓里僭越建造刻畫的大有人在。也就是說,在漢畫像石上出現(xiàn)的車輛,并不能非常準確地證實墓主人的身份。
考究漢畫像石中的車馬,其種類頗多。
輜車:有蓬,蓬呈圓拱形,只掩頂和兩邊,前后不蔽,多為官家婦女乘坐。
軒車:軺車施帷,四周有屏蔽,并自車蓋而下連接兩側(cè)座廂。古代貴族和官吏家的婦女外出,怕被人家看見,故加蓬遮掩。公主、皇妃亦多乘此車。
斧車:古為戰(zhàn)車,也作為出行時前導(dǎo)之車,是一種輿上無蓋的“輕車”,車上可放置斧、矛、戟等武器以及幡游旗幟等裝飾物。斧車也是公卿之下、縣令之上官吏出行時的前導(dǎo)車。
軺車:車廂四周敞露,有華蓋,無武器,人坐車上可以四顧瞭望,車廂小,車速快,屬輕便常用之車。
加幡軺車:即軺車加一對車耳,車廂兩邊可加翻折的擋板,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俸祿二千石的官吏,一對車耳均為紅色,而俸祿六百石至千石的官吏,則只在左車耳上涂有紅色。
施轓車:比軺車只多一對車耳。
安車:《禮記·曲禮》鄭注:“安車,坐乘,若今小車也?!币簿褪钦f,安車特指坐乘之車。安車常駕四匹馬,為諸侯王所乘。此車有“羽蓋華蚤”,而且在車衡上立一鳥,與《后漢書·輿服志》種所說“鸞雀立衡”之制正相符合。這是漢畫像石中見到的最豪華的車子。
鼓吹車:鼓吹車為一種儀仗用車。河南唐河針織廠漢畫像石石墓的出行圖中有鼓車,車輿中豎一建鼓,羽葆飄揚,一鼓吏持槌擊鼓,開道前行。漢代還有合鼓和吹奏樂器于一車者,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的《大王車出行圖》中的鼓吹車就把車輿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二鼓吏持槌擊建鼓,下層四樂手兩兩對坐吹奏樂器。此車駕雙馬,車蓋飾龍首飄帶,甚是豪華。
大車:漢畫像石中的大車一般直轅,無蓋,車廂較大,駕牛。
車:這是一種喪車,用于載運棺柩?!墩f文解字》中解釋:“,喪車也?!苯K沛縣龍固漢畫像石《出喪圖》里就有一輛車。此車四輪,蓋作鱉甲狀,由牛牽引。
最常見的駕車動物是馬。漢畫像石中的駕車之馬以一匹為最常見,少有兩匹、三匹、四匹者。其他動物也比較少見,其中,牛一般駕大車,羊和鹿一般駕小車。還有,二龍駕一車;河南南陽漢畫像石上的雷公車則由虎駕;海靈和河伯出行時,一般由三條魚駕一車;山東嘉祥縣嘉祥村出土的一塊祠堂漢畫像石上有三鳥拉一車的圖像,車輪為云狀,車上坐二仙人,前為馭手,后為主仙。另外,駕車的動物還有不常見的鯨、獅等。
《車騎出行圖》中,一側(cè)刻有一人,雙手捧盾,躬身做迎賓狀,即亭長。秦漢之制,鄉(xiāng)間十里一亭,設(shè)亭長和亭卒。亭長除“禁盜賊”之外,亦擔負送往迎來、掌開閉掃除之職。還有持板躬迎的、執(zhí)戟門衛(wèi)的、擁彗相迎的。擁彗是迎賓的禮節(jié)之一,迎接尊貴的人,先用掃帚清道,以示敬意。
以漢畫像石中的車騎場面為例,即有包括了仙、人、鬼三界在內(nèi)的四種解釋:一、墓主升仙通往仙界的行伍;二、墓主生前的威儀;三、墓主對冥界豪華生活的渴求;四、墓主前往地上祠堂享受祭品的行列。
六博
博戲亦稱六博或陸博,是中國古代歷史悠久的棋類游戲。一種傳說是春秋時代老子發(fā)明的;另一種傳說則是由仙界傳到人間。六博游戲在漢代十分流行,是漢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漢代不少皇帝,如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是六博愛好者。長安六博高手許博昌編寫的《六博棋術(shù)口訣》,成為當時六博棋術(shù)的通俗教本,“三輔兒童皆誦之”。
在喜好博弈的社會風氣浸潤下,女性也對六博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西漢末年的女子遲昭平是六博棋的理論家,以“能說博經(jīng)”聞名于世。武帝年間細君出嫁烏孫昆莫,宣帝時朝廷送去博具,供其解悶。
漢畫像石仙人六博畫面耐人尋味:飄動的羽翼、生角的腦袋以及拍手稱快的表情,傳神生動,堪稱漢畫像石中的珍品。
六博棋主要由局、棋子、箸或煢組成。局即六博棋盤,常見的局系方形或長方形木板制成,上有12曲道,中央有一方框,四角有圓圈或飛鳥圖案。
六博棋子有兩種類型,一種是12粒棋子,分為6白6黑兩組。也有六博棋子用形狀加以區(qū)別,方形棋子和長方形棋子各6個,也分為2組。另一種是12粒棋子分為兩組,每組包括1大5小6粒棋子,大棋子稱作“梟棋”,小棋子稱作“散棋”。博箸長約32.5厘米,下博棋一般要用六根箸,六博由此而得名。六博是靠擲采行棋的,擲采是勝負的關(guān)鍵?!安伞笔橇娴模浴拔濉薄ⅰ鞍住眱刹蔀橘F,擲采瞬間,往往伴有吆喝之聲,即所謂的喝采。六博往往伴隨飲酒,時稱“飲博”,一般是輸棋一方計籌罰酒。所以在漢畫像石六博圖里,棋盤旁邊往往都有酒尊和耳杯。
六博術(shù)在魏晉之后逐漸失傳,現(xiàn)存的有關(guān)史料零云散星,語焉不詳,如何投擲箸、煢,如何行棋,已不能詳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六博屬于競爭性極強的棋種,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迷上博戲者,往往“廢事棄業(yè),忘寢與食,窮日盡明,繼以脂燭”。待后來發(fā)展到“意錢之戲”時,就產(chǎn)生了“賭博”的詞義。
漢文帝朝,皇太子劉啟由于和吳王劉濞太子下博棋時“爭道”,用棋盤打死吳王太子。這樁因下棋發(fā)生的人命案,是導(dǎo)致吳王劉濞叛亂的直接原因之一。
建筑
漢代石祠堂集中分布在魯西和蘇北、皖北地區(qū),北到長清、東阿,南抵宿縣、徐州,西至嘉祥、金鄉(xiāng),東達滕州、曲阜,沿微山湖作南北狹長的分布之勢。
闕是漢代較獨特的建筑樣式,多成對建立在建筑群的入口兩側(cè),是入口處的標志性建筑物。它源于新石器時代單純用來瞭望、守衛(wèi)的木樓,到奴隸社會國家建立后,已演變?yōu)橥耆饬x上的闕,這就是城闕和宮闕。西漢初期,貴族府第開始使用第宅闕,建在府第入口的兩側(cè),以顯示其地位和身份,并作為大門的標志。后來,也為了祭祀的需要,仿造宮闕的形式將其縮小,建于祠廟入口兩側(cè)成為祠廟闕,同時在厚葬風氣的影響下,為了表示死者的身份和地位,在墓前的神道兩側(cè)建闕,便出現(xiàn)了墓闕。也有一些墓葬,雖未建闕,卻將闕的形象制成明器,或刻在畫像磚、畫像石和石棺的圖案中。
闕的屋頂形式也用于區(qū)分尊卑,順序是重檐廡殿為貴,次重檐歇山,次重檐攢尖,次單檐廡殿,次單檐歇山,次單檐攢尖,而懸山、硬山為低級。
狩獵、馴獸、斗獸
在漢代,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取得長足發(fā)展的同時,傳統(tǒng)的漁獵經(jīng)濟已退居次要地位,但作為農(nóng)牧經(jīng)濟的必要補充,狩獵仍然是下層百姓謀生的手段,同時還是帝王將相、達官貴族非常熱衷的娛樂活動之一。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游閑公子,飾冠劍,連車騎,亦為富貴容也。弋射漁獵,犯晨夜,冒霜雪,馳阮谷,不避猛獸之害,為得味也。”漢武帝曾侵奪民田開辟了上林苑獵場。枚乘在《七發(fā)》中說:“馴騏驥之馬,駕飛輪之輿,蕩春心,逐狡獸,集輕禽。于是極馬之才,困野獸之足,窮相御之智?!边@段描寫生動地反映了漢代的狩獵情景。鷹與犬既是他們的寵物,也是他們捕獵時的助手。
在狩獵活動中,伴隨而生就有了比武。比武是漢代盛行一時的娛樂項目,包括以劍、戟、刀等為武器的格斗,以及比試箭法和徒手奪刀械等。獵獲物有活的就養(yǎng)起來,于是又派生出馴獸和斗獸。
我國自遠古即開始馴養(yǎng)猛獸?!妒酚洝の宓郾炯o》載,軒轅黃帝馴教熊羆、貔貅、猛虎,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秦本紀》載,秦人的祖先大費專替虞舜馴化鳥獸,因功被賜予封地和姓氏。
商、周以來,帝王苑囿已大量飼養(yǎng)鳥獸。商紂王在沙丘設(shè)苑,“多取野獸飛鳥置其中”。周文王的靈囿里則養(yǎng)鹿養(yǎng)魚,而且“與民共之”。
《三輔黃圖》卷六載,西漢時皇家有“獸圈九,彘圈一,在未央宮中”,并在獸圈上修建供人觀賞的樓觀。畜養(yǎng)野獸不僅是為了一般性觀賞,而且也用于人獸之間的搏斗。公元前2世紀中葉,西漢王朝在關(guān)中建立了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上林苑,苑中除天然獵場外,還設(shè)有專門的斗獸場,當時的漢家天子與遠隔重洋的羅馬帝王不謀而合,把斗獸當作一種娛樂。不同的只有一點,古羅馬的斗獸士是由奴隸充任,而漢家君民,朝野上下,無不以漢高祖一介布衣提三尺劍斬蛇起義,削平天下而自豪、自傲、自雄,承平天下,他們只好把毒蟲野獸作為假想敵,以血肉之軀操持尺刃寸兵與鋸齒鉤爪的猛獸相斗。貴族階級更把斗獸作為炫耀勇武的一種方式。這無疑是危險而殘忍的。但在那個尚武的時代,每年秋冬之際,西漢皇帝令武士在長揚榭“搏射禽獸,天子登此以觀焉”。史載,漢武帝能手格熊羆和猛虎。
武帝時,名將李廣的孫子李禹得罪了權(quán)臣,武帝罰他下圈斗虎。當李禹被繩索吊到半空時,動了惻隱之心的武帝赦免了他。李禹負氣恃勇,用劍砍斷繩索一躍而下,挺劍與猛虎相斗。武帝被這個將門少年的威武之氣所懾服,忙派勇士們將他救出。
從出土的漢畫像石以及雕塑上圖像資料看,漢代的斗獸大都為一人與獸搏斗。他們有的手持兵刃,有的赤手空拳,有的頭戴面具。人搏殺制服的獸類主要有虎、犀牛、野豬、牛、熊等。
長樂宮中的斗雞臺和走狗臺,是皇帝觀賞斗雞和走狗的場所。一時,斗雞成為許多文人創(chuàng)作的主題。劉楨稱贊斗雞的雄健和斗雞游戲給人們帶來的快感:“丹雞被華采,雙距如鋒芒。愿一揚炎威,會戰(zhàn)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長翹驚風起,勁翮正敷張。輕舉奮勾喙,電擊復(fù)還翔?!?/p>
公元前87年,武帝病逝,陵墓里竟生殉虎、豹190只,表現(xiàn)了他對狩獵和斗獸生死不移的癖好。
漢成帝時,漢朝邀請匈奴和西域的君主們到長安觀光,征發(fā)獵戶到秦嶺中捕捉熊羆、豪豬、虎、豹、狐、鹿等,送入射熊館,請賓客們徒手捉取,以示雄健。成帝親臨射熊館,觀賞取樂。但這是一次擾民傷農(nóng)之舉,鬧得關(guān)中農(nóng)民無法秋收。為此,文學家揚雄撰寫《長楊賦》予以諷諫。
到了東漢,文獻里已經(jīng)很少有關(guān)貴族參加斗獸的記載,漢畫像石上出現(xiàn)的斗獸者多為下層平民,均不戴冠,短衣,或者赤裸上身,貴族則作為欣賞者出現(xiàn)在堂上。
燒烤
近年來,燒烤已成為男女老少皆愛的一種烹飪方式。其實,燒烤自古有之??咀止糯鷽]有,古稱炙。漢代許慎作《說文解字》,將“炙”字解為“從肉在火上”。段玉裁注:“有串貫之加火上也。”所謂“炙”,就是用釬子一類的東西把肉一塊塊貫串起來,放在火上燒烤。燒烤肉食當是從人類文明初期流傳下來的制作方法,在漢代仍是烹制肉食的主要方法之一。馬王堆漢墓出土有炙燒過的用竹簽串著的狗肋骨和豬肋骨。動物的任何部位都可以燒烤。把腌制好的脯在火上炙烤稱為脯炙;整個放在火上燒烤,然后切塊食用,稱為貊烤,類似現(xiàn)代的烤全羊和烤乳豬。
漢畫像石上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多幅“庖廚圖”,最完整的一幅,要數(shù)山東省諸城縣涼漢墓內(nèi)畫像石上所刻的烤肉串作業(yè)圖了。畫面包括宰牲畜禽魚、制酒蒸饃和烹飪作肴者。圖的右上角,有4人一組、兩兩相對的烤肉串場面,4人分工很細,各有所事:從右下第1人開始,面前置一個大盤,盤內(nèi)堆著切成小塊的生肉,他正將肉用釬子一塊一塊串上;他的左上方坐著第2個人,前面也有一個大盤,盤內(nèi)整齊地碼著肉串,顯然是第1人串好了遞給他的,他再一串串交給坐在右上方的第3人;第3人是烤肉者,前面放著一只長方形的烤肉鐵爐,爐上已烤著一排肉串,他一手執(zhí)扇扇火,一手不斷地翻動在爐火上的肉串;在烤肉者左上方坐著第4個人,此人負責將烤熟的肉串取走,再轉(zhuǎn)送到宴席上。漢畫像石上所畫的烤肉串的圖像,那個盛炭火的烤爐的形狀與今天新疆烤肉串的烤爐、方式一模一樣,可是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了。
在銅山縣漢王鄉(xiāng),也出土了一塊“庖廚圖”,原石高100厘米,寬85厘米,現(xiàn)存徐州市漢畫像石館。圖分為3格,像一組連環(huán)畫:最下格是一輛馬車,上坐2人,前有一人一騎作為前導(dǎo),對面是一人抱盾迎接客人;中格是兩個廚師,一個站在井前汲水,一個坐在灶前燒火,后面好像有餐具、火鍋之類,還有3條魚;最上格一個人在俎上切肉,一個人在爐上烤羊肉串,上面掛了兩條羊腿、兩條魚和雞鴨之類,還有一只活靈活現(xiàn)的看家狗。該圖真實地反映出漢家貴族“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習慣。
寫炙好吃寫得言簡意賅且生動形象的,莫過于西漢戴勝編撰東漢鄭玄加注的《禮記·曲禮上》中“毋嘬炙”這三個字。嘬,原指嬰兒吃奶,這里指一口吞下。好東西不可以用嘬,要細細品味。
枚乘在其《七發(fā)》中把“薄耆之炙”列為“天下至美”之一。薄耆,即薄切獸畜通脊之肉,也就是今天常說的里脊肉加以燒烤。
炙的種類也很多。據(jù)《西京雜記》卷二載,劉邦為泗水亭長時,押送囚徒到驪山,友人為他餞行時,“從卒贈送高祖酒二壺,鹿肚、牛肝各一。高祖與樂從者飲酒食肉而去。后即帝位,朝晡尚食,常具此二炙”。這是以鹿肚、牛肝為炙。
炙是漢宮中的重要食物。據(jù)史書記載,陳正曾任管理宮中膳食的大官令。陳正和侍候皇上的黃門侍郎有些過節(jié),黃門侍郎一直想加害于他。有一天,陳正進呈御食,在御食炙上發(fā)現(xiàn)了一根頭發(fā)。光武帝劉秀見到后,勃然大怒,下令殺死大官陳正。臨刑前,光武帝問陳正還有什么要說的,陳正跪在地上,從容不迫地說,臣該處死,有3條大罪。炭火很旺,焦膚爛肉,而頭發(fā)還在,這是罪一;刀具砥礪鋒利,去肌截骨,卻不能斷發(fā),這是罪二;微臣小時,目閱章表猶讀書經(jīng),如今御食,臣、丞、庖人六目齊視,卻比不上黃門侍郎的兩只眼睛,這是罪三。劉秀聽了這番陳述,恍然大悟,當即笑笑,赦他無罪。
至于由炙而改稱為燒、燒烤,怕是宋時的事。蘇東坡有詩云:“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為誰甜?!?/p>
婚嫁、野合
據(jù)考證,漢代男子結(jié)婚年齡普遍都在14歲到18歲,女子初婚年齡在十三四到十六七歲之間?;橐龅妄g化,是因為當時統(tǒng)治階級鼓勵生育。特別是秦末、西漢末和東漢末,由于人口減少,勞動力缺乏,客觀上需要增加人口。地主、貴族早婚,把家族人員增加作為興旺的標志。
秦漢時,子女的婚姻由家長決定,這是通例,但當事者本人也并非毫無發(fā)言權(quán)。一般平民則更加尊重子女意愿。結(jié)婚必須先由媒人聯(lián)系,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禮,當然聘禮視婚家經(jīng)濟、政治地位情況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不可無聘禮。
漢畫像石中雕刻性崇拜的內(nèi)容,一是祈愿五谷豐登,二是子孫后代繁榮昌盛。
漢代,對人們影響最深的是儒和道,儒重人倫,道法自然。儒家于性,諱言色,諱言快感,而以生殖為冠冕堂皇的首要目標,只要為了傳宗接代,性行為當然就合情、合理、合禮?!对娊?jīng)》中就有“君子之道,五日一御(性交)”的說法。
至于后來北宋程頤、朱熹倡導(dǎo)的理學盛行,宣揚“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宣揚“存天理,滅人欲”,使古代有關(guān)“性”的學術(shù)遭到壓抑和排斥,則是對儒學的曲解。漢儒對性并沒有多大禁忌。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漢畫像石中表現(xiàn)男歡女愛的時候,既有隱諱的替代圖像,更有公開的寫實描寫?!妒酚浿疽伞吩疲骸肮呕槎Y頗重,一禮未備,即謂之奔,謂之野合。”《史記探源》曰:“紇與顏氏女禱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于尼丘掃地為祭天之壇而禱之,遂感而生孔子,故曰野合?!惫艜r認為野合是一種吉祥、美好而神圣的象征。
道家的生命目的,一是長生,二是享受。如此,則不難理解道教與房中術(shù)的關(guān)系。西漢時期性的開放,大大超過現(xiàn)代人所想象的程度。當時的古人已懂得閹割男孩可以使他們喪失性欲和性能力,讓其充任宦官。從中山靖王劉勝墓和西安近郊出土的男性生殖器來看,有骨制的和青銅鑄造的,從尺寸到外形完全仿真,長度平均在18厘米左右。古代房中術(shù)所展示的是男女平等、合理而又健康的性生活。因而在墓室中刻畫春宮圖,從儒家的人性倫理上和道家的養(yǎng)生思想上,都是可以理解的。
漢代獎勵生育,漢朝建立之初,高祖劉邦采取“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獎勵生育就是其中措施之一。
四川漢畫像磚中有兩幅內(nèi)容大致相同的野合畫像。其中一幅的具體畫像為:在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桑樹下,一對男女正裸體交媾,脫下的衣服掛在桑樹上,女子采桑用的小竹筐拋在一旁。桑樹上還有兩只猴在攀緣嬉鬧,有3只鳥在跳躍鳴叫。畫中還有兩男子裸體等待。
徐州漢畫像石中也曾發(fā)現(xiàn)有野合畫像:畫右一株大桑樹,樹上掛著一只采桑葉用的籃子;樹右邊是起伏的山巒,山間共有3人,兩男一女,其中一男子正將一女子按倒在山坡上欲交歡。陜北漢畫像石中有一幅《狩獵·戰(zhàn)爭·放牧》畫像:畫左邊起伏的山丘間刻有桑樹兩株;畫右邊與之相對應(yīng)刻有一對男女裸體相向坐姿交媾。這些“野合”畫像所反映的應(yīng)是我國古代每年在仲春之月舉行的“社祭”活動中出現(xiàn)的一種“野合”風俗。它應(yīng)是我國原始社會的性崇拜觀念在漢代民俗中的孑遺。古人崇拜生殖器官和性交的民俗意義在于祈求子嗣繁昌。“野合”與桑樹的結(jié)合,應(yīng)與古人視桑樹為一種生殖神樹的民俗觀念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古人常以多籽之物借喻人多生子,桑便具有了巫術(shù)意義上的生殖神性。根據(jù)巫術(shù)的想到交感原理,人們在枝葉茂盛、葚果累累的大桑樹下進行野合,也可以獲得像桑樹一樣旺盛的生殖能力,桑下野合之俗也由此而產(chǎn)生。另據(jù)接觸巫術(shù)的原理,人們相信用身體或穿過的衣服接觸桑樹更可以獲得桑的生殖神性,提高受孕概率。因此,四川出土的野合圖中不僅男女的衣服掛在桑樹上,而且還有人用男性生殖器接觸桑樹干。
桑的多籽、猴的性淫與人類男女的交合,三者想到感應(yīng),共同構(gòu)成畫像的主題—生殖崇拜。
桑樹又是古代重要的祭祀場所,而在桑中所進行的各種祭禮又多與生殖崇拜密切相關(guān)。社壇又叫桑臺,社(春社)又稱桑社?!吨芏Y·地官·媒氏》記載:“仲春之月,會合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比祟悆尚栽杏笏门c天地交合是相通的,所以古代允許男女在社祭活動中自由交合,甚至官方還鼓勵人們在春季進行婚配。
圣人孔子就是野合而生。梁玉繩《史記志疑》講:“古婚禮頗重,一禮未備,即謂之奔,謂之野合……顏氏從父命為婚,豈有六禮不備者,羞因紇偕顏禱于尼山而為之說耳?!庇纱丝芍?,孔子是其父叔梁紇和母顏氏野合而生。清人崔適《史記探源》云:“紇于顏氏女禱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于尼丘掃地為祭天之壇而禱之,遂感而生孔子,故曰野合。”
這種風俗,到了漢代仍有一些殘留,如巴蜀漢代畫像磚上表現(xiàn)的野合,亦可能起著一種“圖騰”的作用,是漢代人為乞求吉祥美好的生活、期望子孫昌盛而作,也是自古以來生殖崇拜的具體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