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濤
·中國社會保障史·
“大同理想”中的社會保障思想
王文濤
先秦至漢代,有許多向往和追求“大同理想”社會的議論,其中描述最完整、最詳盡和最典型的是《禮記·禮運》中以孔子之名提出的“大同”社會設(shè)想。大同社會論的核心內(nèi)容蘊含有豐富的社會保障思想,涉及老人救助、幼兒救助、失業(yè)救助、對鰥寡孤獨疾等社會弱勢群體的貧困救助以及國家救助、鄰里互助等內(nèi)容,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人們希望解決這些問題的愿望。關(guān)愛、救助貧困人口和社會弱勢群體,是先秦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普遍主張。大同社會的美妙藍圖并非全是空想,有不少主張已見于先秦時期的社會實踐。社會保障思想不是大同理想所獨有的主張和專利,也不是劃分“大同”和“小康”社會的道德價值尺度和行為評判標準,它屬于普世道德價值和慈善思想,源自人類的初心,存在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各個階段。
大同理想;禮運;社會保障思想
大同理想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xiàn),隨著貧富分化的加劇,剝削階級開始產(chǎn)生,貧窮者日益貧困,淪為他人的奴隸。人們緬懷和留戀以往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自由自在的生活,大同理想應(yīng)運而生。
綜合學術(shù)界已有研究成果的觀點,“大同理想”有下述三種涵義:第一,狹義,指《禮記·禮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其二,指儒家的大同理想,包括《禮運》中“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天下為家”和“小康”理想;第三,廣義,泛指不同學派、不同時期各種形式的社會理想。本文所論以第一種涵義為主,兼及二、三種。
先秦道家最早使用“大同”一詞?!肚f子·外篇·在宥》曰:“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己?!币馑际钦f,容顏、談吐和身形軀體均和眾人一樣,大家都是一樣也就無所謂自身。同書《天下》篇說:“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比f物完全相同,完全相異,這叫做“大同異”?!读凶印S帝》曰:“和者大同于物,物無得傷閡者”。中和之人與萬物完全混同,因而萬物不能傷害與阻礙他。上述幾例中的“大同”,是指與天地萬物融合為一,不是“大同”世界的概念。
本文的主旨是討論大同理想中的社會保障觀念,對先秦時期的大同理想僅做必要的梳理,對有爭議的問題采其一說。大同理想經(jīng)夏、商、西周的演變發(fā)展,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基本定型。從中國古代文獻的記載來看,先秦至漢代對大同理想最完整、最詳盡和最典型的描述是《禮記·禮運》中以孔子之名提出的“大同”社會設(shè)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亦稱《小戴禮記》或《小戴記》,全書保存了大量先秦時代的史料。成書時代約在戰(zhàn)國末或秦漢之際,由西漢宣帝時禮學家戴圣編輯而成。關(guān)于《禮運》篇的作者生年、成篇時代、學派屬性這幾個問題,學界意見不一。本文贊同《禮運》篇屬于儒家思想、主體部分由子游或其門人所記的觀點。
《禮運》所言“天下為公”是“大同社會”的最高理想,社會財富歸全體人民共同享有,人人盡自己的力量勞動,全部社會成員都有生活保障。先秦多種典籍都有對“大同”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詩經(jīng)·魏風·碩鼠》譴責剝削,表達了人們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被剝削者表示要離開統(tǒng)治、剝削他們的人,去尋找沒有“碩鼠”、人人自由幸福的“樂土”、“樂國”、“樂郊”,即沒有剝削壓迫的大同世界。
老子提出“損有余以補不足”的均平主張?!独献印返诎耸戮唧w描繪了一個“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鄰國相望,老死不相往來,人們返回到“結(jié)繩而用”的原始社會狀態(tài),“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過著豐衣足食、風俗美好、沒有戰(zhàn)爭的幸福生活。
莊子在《莊子·馬蹄》中描繪了一個“至德之世”,使“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人類共有的德行和本能。人們沒有絲毫偏私,任其自然,跟各種物類相互聚合并存,“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同書山《木》篇說:遙遠的南方有個“建德”國,那里的人民純厚質(zhì)樸,“少私而寡欲”;給與別人“而不求其報”;隨心所欲任意而為,竟能各自行于大道;“其生可樂,其死可葬”a一般認為,《馬蹄》、《山木》不是莊子所作。。這兩段文字描繪了一種理想的原始社會,在“至德之世”,人們“少私”、“不知藏”,自由自在。這是一種沒有私有制的“共利”、“共給”社會,是戰(zhàn)國時期沒落貴族逃避現(xiàn)實的消極的空想。作者還認識到君子與小人的對立和自耕自織的被剝奪,這是對現(xiàn)實社會不滿的表示。
《孟子·滕文公上》中記載了農(nóng)家許行理想中的社會。人人都要勞動,“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勞動分工后,實行以物易物的等量交換,互通有無。反映了農(nóng)民的階級平等的理想。
《尉繚子·治本》中有對于沒有私欲、同甘共苦理想社會的向往?!胺蛑^治者,使民無私也。民無私,則天下為一家,無私耕私織,共寒其寒,共饑其饑”。
《六韜·文韜·文師第一》a一般認為,《六韜》是戰(zhàn)國末期的人托姜望之名而撰。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煊袝r,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這種“共天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的“仁”、“義”理政思想可溯源到《尚書》,與儒家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下歸仁焉”等思想,大略相同。
《呂氏春秋·貴公》也有天下公平的闡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嘗試觀于上志,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笔ネ踔卫硖煜卤仨毾茸龅健肮?,做到了“公”,天下就平定了。而失掉天下者必定偏私不公。所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表現(xiàn)了當時人們的大公思想,并含有民主思想的因素。同書《開春論·愛類》記載神農(nóng)之教說:“士有當年(壯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因此,神農(nóng)親自耕田,妻子親自績麻,以此表示要為百姓謀利。上古時統(tǒng)一天下的人很多,他們遇到的國情不同,但承擔“當世之急、憂民之利、除民之害”的責任是相同的。描繪出一種男耕女織,人人都從事勞動生產(chǎn)的生活。
上述內(nèi)容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先秦時期大同社會“天下為公”思想的內(nèi)涵。
大同社會論的核心內(nèi)容不僅涉及社會制度,還蘊含有豐富的社會保障思想,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人們希望解決這些問題的愿望?!抖Y記·禮運》的大同理想中包含的社會保障思想有以下幾點。
第一,“天下為公”,這是大同理想的核心。在大同社會里,共同勞動,共同消費,財富共有,“貨”不“藏于己”,即不私人占有,沒有貧富差別,人人都有一定的衣食保障。人人愛惜公共財物,“惡其棄于地”,反對浪費。
第二,大同理想要求對老幼鰥寡孤獨廢疾等社會弱勢群體給予必要的社會救助,“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老人的贍養(yǎng),兒童的教育和培養(yǎng),由全社會共同承擔。鰥、寡、孤、獨、廢疾等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皆有所養(yǎng)”,由社會共同撫養(yǎng),使他們的生活有可靠的保障。大同理想強調(diào)天下為公,重視對老幼鰥寡孤獨殘疾等貧困人口和社會弱勢群體的賑濟救助。
第三,“壯有所用”,“男有分,女有歸”,人人都有自己的職業(yè),各盡其能,努力工作,各得其所,不存在失業(yè)的威脅。
第四,關(guān)愛互助,“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天下一家。人與人乃至國與國都坦誠相待,講信修睦,扶危濟困,崇尚和平,沒有戰(zhàn)爭和爾虞我詐?!爸\閉不興”,“盜竊亂賊不作”,“外戶而不閉”。一切都是那么公正和諧安定,不必擔心有戰(zhàn)亂的發(fā)生。
由此可見,大同理想涵蓋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保障思想的諸多層面,是關(guān)于社會保障思想的一幅完整勾畫,也是比較古老、完備的社會保障思想。
《禮記·禮運》“天下為公”的思想淵源已見前述。天下為公,財富共有,沒有貧富差別,在本質(zhì)上屬于原始共產(chǎn)制傳統(tǒng)。均平思想及相關(guān)制度的長期存在既是原始傳統(tǒng)的遺留,也是周代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更是社會財富相對貧乏的結(jié)果。尋求一定程度上的財富均平,防止貧富劇烈分化,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指導思想。《尚書·康誥》曰:“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務(wù)咎,底至齊信,用昭明于天下。”周文王和周武王為政,均衡民眾的貧富差別,不專意尋找民眾的過錯而責罰他們。因此,他們受到民眾的擁戴,德政顯明于天下。均平思想主張通過社會財富的相對平均分配來調(diào)劑、縮小貧富差別,解決貧困者的生存之憂。先秦儒家重視“調(diào)均”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孔子說:“君子周急不繼富?!盿朱熹:《論語集注·雍也》,齊魯書社,1992年,第50頁。君子周濟窮人而不給予富人。又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眀朱熹:《論語集注·季氏》,齊魯書社,1992年,第166頁??梢暈閷Υ呵锞嚼碚摰母爬ê涂偨Y(jié)??鬃诱J為,無論諸侯還是大夫,都不用憂慮財富不夠和人民不足,而應(yīng)當憂慮財富不均和民心不安。財富平均,就無所謂貧窮;民心和諧,就不會感到人民不足;境內(nèi)安定,就不會傾危了??鬃又鲝垏邑敻灰峙淦骄?,如果分配平均了,就沒有貧富的差別了。《孟子·滕文公上》曰:“仁政必自經(jīng)界始。經(jīng)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強調(diào)土地占有的均平是仁政的基礎(chǔ)。
《老子》針對貧富差距懸殊的社會現(xiàn)實,提出“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這種“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平均主義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壓迫、被剝削的貧苦勞動者的愿望。
降至戰(zhàn)國,國家救濟和宗族家長收養(yǎng)救助族人在一定程度上轉(zhuǎn)化成了里社成員的互助自救,后來發(fā)展成為我國勞動人民的一項優(yōu)良傳統(tǒng)。c趙世超:《周代的均齊思想和救濟制度》,《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2年第1期?!抖Y運》主張由社會共同撫養(yǎng)老幼鰥寡孤獨廢疾等社會弱勢群體,使他們的生活有可靠的保障。雖然這種主張在中國古代只能是一種設(shè)想,但我們不能因此而簡單地只將其視為“烏托邦”的空想,還應(yīng)該看到其中所蘊含的重視對老幼鰥寡孤獨殘疾等貧困人口和社會弱勢群體賑濟救助的觀念。救助這些貧困人口和社會弱勢群體,是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普遍主張?!笆估嫌兴K,……幼有所長”和孔子的“老安少懷”思想,有著一脈相承的聯(lián)系。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由社會承擔老人的贍養(yǎng)、兒童的教育和培養(yǎng),當然是不現(xiàn)實的,孔子將此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目標。他向子路等弟子訴說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d朱熹:《論語集注·公冶長》,齊魯書社,1992年,第47頁。。使老者得到安樂,能得到朋友的信任,使年輕人得到關(guān)懷。孔子主張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a朱熹:《論語集注·學而》,齊魯書社,1992年,第4頁。。他講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仁者應(yīng)當“博施于民而能濟眾”b朱熹:《論語集注·雍也》,齊魯書社,1992年,第59頁。。他把“仁愛”視為做人的責任和義務(wù),倡導將心比心、與人為善的利他風尚,人與人之間應(yīng)當以仁愛為價值原則,對后世慈善思想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非常重視仁愛的社會意義。他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眂楊伯峻:《孟子譯注》卷八《離婁章句下》,中華書局,1960年,第197頁。孟子從人性善d荀子和道家認為,人的本性是自然,是不善。對于人的本性的看法,歷史上一直有爭論。的基本思想出發(fā),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e楊伯峻:《孟子譯注》卷九《告子章句上》,中華書局,1960年,第259頁。。愛心人人皆有,這是人的本性。惻隱之心是行“仁政”之始,也是人的行為準則。對于不幸者和社會弱勢群體,大多數(shù)人會產(chǎn)生憐憫之情,給予援助,此乃人之常情?!叭省钡膬?nèi)涵由惻隱之心的道德情感擴展為實施趨善的道德價值。但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是產(chǎn)生在一定的社會關(guān)系基礎(chǔ)之上的。儒家主張:“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眆戴圣:《禮記》第三十一章《中庸》,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年,第891頁。所謂“親親”,就是愛親近的人;“親親之殺”就是愛隨著親近關(guān)系的疏遠而逐漸減少,也就是愛有親疏之別?!叭省笔瞧毡榈?,但在具體實踐中有重點。越親近的人,越是重點。這并不是自私,是遵循人的自然情理。社會有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有遠近之別。博愛是理想,不是現(xiàn)實?,F(xiàn)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g楊伯峻:《孟子譯注》卷一《梁惠王章句上》,中華書局,1960年,第16頁。。
孔孟的仁政思想號召統(tǒng)治者以保民、養(yǎng)民為己任,保護人民免于自然災(zāi)禍,解決人民的生計問題,善養(yǎng)孤寡。“仁政”的基本精神要求對人民要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這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保障主張的重要思想基礎(chǔ)。
《禮運》認為,要實現(xiàn)“天下為公”,必須要有人才保障,要“選賢與能”?!斑x賢與能”也吸收了墨家的“尚賢”思想。墨子言:“尚賢者,政之本也?!県王煥鑣:《墨子·尚賢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6頁。人與人在精神和人格上完全平等,所以,選拔人才也應(yīng)當不分貧賤親疏,不偏富貴,不黨父兄,不嬖顏色,以德行和才能為標準?!抖Y運》“選賢與能”的用人標準與墨家實無二致。
墨子認為,賢才能士的“為賢之道”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果能如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若饑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i王煥鑣:《墨子·尚賢下》,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0頁。這樣就可以使人們各安其生。
《禮運》“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博愛”學說與墨家的“兼愛”說極其相似。墨家的“兼愛”是指人與人之間不分親疏貴賤、愛人如己的無差別的愛?!耙暼酥畤粢暺鋰?,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之身”a王煥鑣:《墨子校釋·兼愛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9頁。。對待別人的國家,要像對待自己的國家一樣;對待別人的家庭,要像對待自己的家庭一樣;把別人當成自己來愛,人和人之間和諧相處?!袄隙鵁o妻子者,有所侍養(yǎng)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b王煥鑣:《墨子·兼愛下》,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9頁。,有所依靠而長大成人。
《禮運》所言“使老有所終”的贍養(yǎng)老人主張尤其值得一述。尊老、養(yǎng)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它是人類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養(yǎng)老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倫理道德的具體體現(xiàn)。早在夏代以前的傳說時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養(yǎng)老制度,并在延續(xù)中發(fā)展?!抖Y記·王制》記載:
凡養(yǎng)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yǎng)于鄉(xiāng),六十養(yǎng)于國,七十養(yǎng)于學,達于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者使人受。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貳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違寢。膳飲從于游可也。六十歲制,七十時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絞紟衾冒。死而后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雖得人不暖矣。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xiāng),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七十不與賓客之事,八十齊喪之事弗及也。
這些養(yǎng)老思想在夏、商時代的實施情況已難考證,但在西周的養(yǎng)老實踐已為資料所證實,在后文中論述。尊敬老人,在演變發(fā)展中逐步上升為政治制度的內(nèi)容,并日益豐富,《禮記·大學》說:“上老老而民興孝?!痹谙惹刂T子的社會救助思想中有很多體現(xiàn)敬老、養(yǎng)老的主張??鬃哟罅μ岢⒌?,認為孝悌屬于“禮”的范疇,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眂朱熹:《論語集注·學而》,齊魯書社,1992年,第2頁。平時孝敬父母,而喜歡冒犯上級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冒犯上級,而喜歡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提倡孝道的意義不僅是孝敬老人,還可以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起到教化作用。
《管子·大匡》中規(guī)定:“不敬老而營富”、“工賈出入,不應(yīng)父兄,承事不敬,而違老至?!闭?,皆“有罪無赦”,對不孝敬、不贍養(yǎng)父母的人要給予嚴懲。
《呂氏春秋·懷寵》建議在新占領(lǐng)的地區(qū),尋找“孤寡而振恤之,見其長老而敬禮之”。同書《仲春紀》說:“是月也,安萌芽,養(yǎng)幼少,存諸孤?!奔敬?,“賜貧窮,振乏絕”d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季春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3頁。。仲秋,“養(yǎng)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孟冬,“賞死事,恤孤寡”e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孟冬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22頁。?!缎⑿小菲又f,總結(jié)先王之所以能治理好天下的原因有五條,“貴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
上述思想和意識,都包含豐富的社會保障思想的內(nèi)容,共同構(gòu)成先秦社會保障的思想基礎(chǔ)。
大同理想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要求改變現(xiàn)狀,過上美滿幸福生活的良好愿望,成為人民向往的目標。這種理想在先秦時代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這是學界的共識,所以將其視為“烏托邦”空想。但是,把認識停留在這個層面,是不夠的,也不全面。大同社會的美妙藍圖并非全是空想,有些主張已見于先秦時期的社會實際。下面擇要論述“大同理想”中見于實踐的社會保障內(nèi)容。
《管子》一書記載了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言行事跡,書中有豐富的中國早期善政和社會保障的重要思想。管仲任齊國上卿40余年,輔佐齊桓公稱霸。他不僅是思想家,更是掌握齊國大權(quán)的政治家。筆者認為,《管子》中的社會保障主張在齊國得到了相當程度的實施,這是和其他學者社會保障思想的最主要區(qū)別,因此,將《管子》的社會保障思想放在此處論述。《管子》主張為民眾提供生存條件,順應(yīng)民心,從民之欲,提出了愛民、利民、富民、惠民的一整套系統(tǒng)方案,其中最突出的是“興德六策”和“九惠之教”。
《管子·五輔》中提出“興德六策”:即“匡其急”、“振其窮”、“厚其生”、“輸之以財”、“遺之以利”和“寬其政”,多處涉及古代社會保障問題?!翱锲浼薄本褪蔷热宋<?,包括“養(yǎng)長老,慈孤幼,恤鰥寡,問疾病,吊禍喪”等內(nèi)容;“振其窮”包括“衣凍寒,食饑渴,匡貧窶,振罷露(疲敝困乏),資乏絕”等。其余四策也是關(guān)注民生的內(nèi)容,要求國家改善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和生活環(huán)境。“興德六策”是對老人、兒童、窮人、病人、孤寡等弱勢群體給予相應(yīng)救助的思想和措施。
《管子·入國》中提出了“九惠之教”。這九種惠民措施是:“老老、慈幼、恤孤、養(yǎng)疾、合獨、問病、通窮、振困、接絕?!薄熬呕葜獭焙汀芭d德六策”互為補充,涵蓋了對老人、兒童、窮人、病者、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救助。具體而言,就是在國都和城邑設(shè)置“掌老”、“掌幼”、“掌孤”、“掌養(yǎng)疾”、“掌媒”、“掌病”、“掌窮”、“掌困”、“掌絕”等官員,分別負責這九種惠民之教。推行這些政策的目的,是使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愛,孤殘有助,鰥寡有居,貧困得到救濟,烈士有人祭奠。管子認為,推行這些保障措施,重視賑窮濟困,可以避免“強者凌弱,老幼孤獨不得其所”a謝浩范、朱迎平:《管子譯注·君臣下》,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17頁。。齊國稱霸諸侯,與管仲推行的以愛民、惠民為主要內(nèi)容的社會保障措施是分不開的。
先秦時期對老人的救助和照顧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如減免賦役、物質(zhì)賞賜等。周文王采取了一些敬老尊賢的措施,吸引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前來投靠他?!白窈箴ⅰ⒐珓⒅畼I(yè),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yǎng)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b《史記》卷四《周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16頁。西周對于都城和野鄙地區(qū)老人的照顧,規(guī)定不同。都城附近地區(qū)60歲以上、野鄙65歲以上的老人都不再服役。養(yǎng)老事務(wù)由“大司徒”總管,“鄉(xiāng)大夫”具體負責減免老人的服役等事項?!抖Y記·王制》規(guī)定:“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蔽迨畾q不服勞役,六十歲不服兵役?!蹲髠鳌废骞拍旰拖骞拍暧小皻w老幼”的規(guī)定,即讓老年人和少年回家,不再參加打仗?!秶Z·魯語下》說:“任力以夫,而議其老幼?!敝鲝垜?yīng)免除老人和少年的徭役。
物質(zhì)生活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對老年人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物質(zhì)賞賜,讓老人吃飽、穿暖、住好是憐恤老人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蛾套哟呵铩肪硭挠涊d:“命吏記公掌之粟,藉長幼貧氓之數(shù)。吏所委發(fā)廩出粟,以予貧民者三千鐘,公所身見癃老者七十人,振贍之,然后歸也?!饼R景公關(guān)注貧困民眾和衰弱多病老人的生存條件并給予救助。孟子向梁惠王提出的關(guān)愛老年人的意見切合實際,能夠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實現(xiàn)?!睹献印ち夯萃跎稀氛f:“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養(yǎ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蔽迨畾q的老人可以穿絲織衣服,七十歲的老人可以食肉食,頭發(fā)斑白的老人可以不用從事體力勞動。
救助“孤”者,是兒童福利。除上文救助“鰥寡孤獨”所述之外,“慈幼”為“保息六養(yǎng)萬民”之一。《易經(jīng)》中的“蒙以養(yǎng)正”,《禮記·禮運》的“幼有所長”、“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先秦時期的兒童福利思想,體現(xiàn)了基于人道主義的樸素的對兒童的特別體恤和關(guān)愛?!豆茏印と雵吩O(shè)計了“慈幼”的具體措施。在城邑和國都設(shè)立“掌幼”官。士民有幼弱子女,無力供養(yǎng),拖累家庭生活,就減輕他們的負擔。養(yǎng)三個幼兒者可免除“婦征”;養(yǎng)四個全家免除徭役;養(yǎng)五個配備保姆。在城邑和國都設(shè)立“掌孤”官。士民死后,子女孤幼,沒有父母照料,不能自己生活的,由同鄉(xiāng)、熟人或故舊撫養(yǎng)。代養(yǎng)一個孤兒的,一子免除征役;代養(yǎng)兩個,兩子免除征役;代養(yǎng)三個,全家免除征役?!罢乒隆惫僖?jīng)常了解孤兒的飲食、饑寒和身體狀況,進行救助。
對鰥寡孤獨的救助,以國家為主。商朝因暴政而覆亡,引起了西周統(tǒng)治者的警惕,周文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a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周書·康誥》,第356頁。。周公作《無逸》,告誡成王不可貪圖逸樂,要遵循先王遺訓,“懷保小民,惠鮮鰥寡”。即關(guān)懷和保護百姓,施恩惠給窮困無靠的鰥寡老人。人君必須要了解稼穡的艱難和百姓的痛苦,逸樂時不能忘記百姓疾苦。
先秦文獻對鰥、寡、孤、獨的定義略有差異,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是沒有勞動能力、需要獲得幫助和照顧的人。孟子說:“文王發(fā)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彼麄兪切枰疹櫟奶厥馊巳?,國家必須采取救助措施,使“幼有所養(yǎng),老有所終”?!抖Y記·王制》說鰥、寡、孤、獨是“天民之窮而無告者也”,“皆有常餼”。孤、獨、矜、寡都是上天給予生命而生活沒有依靠的人,都應(yīng)當?shù)玫絿业木葷o予定量的口糧供應(yīng)?!梆q”指給予生活必需品,主要指糧食。
孔子主張照顧鰥寡孤獨,在征收賦稅、征發(fā)徭役時應(yīng)酌情減免。他向季康子建議:“有鰥、寡、孤、疾,有軍旅之出則征之,無則已。”a《國語·魯語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18頁。齊國政治家晏子勸齊景公撫恤鰥寡孤獨,“樂賢而哀不肖”,“愛老而恩無所不逮”。齊景公批準了晏子的請求,“于是老弱有養(yǎng),鰥寡有室”b《晏子春秋》卷五《內(nèi)篇雜上·景公憐饑者晏子稱治國之本以長其意第八》(《諸子集成》(第四卷),上海書店影印本,1986年,第130頁。。
管子重視對鰥寡的救助?!豆茏印と雵氛f,國家應(yīng)設(shè)立“掌媒”官,撮合鰥寡,幫他們組建家庭,給予田地和住房,三年不征稅。同書《禁藏》中也有“賜鰥寡,振孤獨”的建議。齊桓公憂慮因社會財富兼并集中導致“貧賤鰥寡獨老”生活無著,與管子商討救助對策。c《管子·輕重甲》記載:齊桓公問管子:“今欲調(diào)高下,分并財,散積聚。不然,則世且并兼而無止,蓄余藏羨而不息,貧賤鰥寡獨老不與得焉。散之有道,分之有數(shù)乎?!惫茏诱J為,鰥、寡、孤這三種人,不管有沒有勞動能力,官府都要救助。救助多的有功,救助少的要懲罰,要讓路上沒有行乞的人。d《管子·輕重乙》說:孤、鰥、寡“此三人者,皆就官而眾,可事者不可事者,食如言而勿遺。多者為功,寡者為罪。是以路無行乞者也。路有行乞者,則相之罪也。天子之春令也”。《輕重乙》還記載,國家要收養(yǎng)鰥、寡、孤這三種人,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并且把收養(yǎng)人數(shù)的多少作為評判官吏是否合格的標準?!豆茏印っ鞣ń狻吩诿枋觥爸螄睍r提到“孤寡老弱不失其所職”,同樣表現(xiàn)了對鰥寡孤獨等人群進行救助的重視。
國家贍養(yǎng)鰥寡孤獨有一種特定的經(jīng)費來源。《周禮·地官·遺人》記載:“門關(guān)之委積以養(yǎng)老孤。”同書《司門》說:“凡財物犯禁者舉之,以其財養(yǎng)死政之老于其孤。”反映了國家收養(yǎng)老孤制度的成熟。
春秋時期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大,國家救濟涉及范圍比較廣泛。例如,晉文公即位后,“棄責薄斂,施舍分寡,救乏振滯,匡困資無,……懋穡勸分”e《國語·晉語四》,第371頁。。意思是說,廢除舊債,減少賦稅,施舍恩惠,分財給困乏的人,救濟窮困,資助一無所有的人。晉悼公“施舍已責,逮寡鰥”,“匡乏困,救災(zāi)患”,“薄賦斂”f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卷十一《成公十八年》,中華書局,2004年,第489頁。。楚令尹子重欲為陽橋之役,先“大戶,已責,逮鰥,救乏”g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卷十一《成公二年》,中華書局,2004年,第445頁。。為伐吳,楚平王“使然丹簡上國之兵于宗丘,且撫其民。分貧,振窮,長孤幼,養(yǎng)老疾,收介特,救災(zāi)患,宥孤寡,赦罪戾”,“使屈罷簡東國之兵于召陵,亦如之”h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卷十七《昭公十四年》,中華書局,2004年,第716-717頁。。凡此種種,都是國家救濟的舉措。這些措施因服務(wù)于一定的政治和軍事目的而帶有臨時性,但所起作用不應(yīng)輕視。齊桓公“不藏賄,不從欲,施舍不倦”i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卷十七《昭公十三年》叔向語,中華書局,2004年,第710頁。,因之成就霸業(yè);秦國的孟明“重施于民”j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卷九《文公二年》,中華書局,2004年,第353頁。,終敗強晉,一雪崤之戰(zhàn)全軍覆沒的恥辱;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也都憑借“能親而務(wù)施”k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卷二十《哀公元年》,中華書局,2004年,第845頁。,分別取得過入郢和滅吳的勝利。該段文中所言“棄責、已責”,意為免除拖欠的債務(wù)。薄斂,減輕賦斂?!熬确?、救災(zāi)患、匡乏困、匡困資無”,都是指救濟生活困難者?!按?、逮鰥寡”和長孤幼、養(yǎng)老疾,則是說施舍恩惠務(wù)必要及于鰥寡孤疾這些特困人群。
《管子》“九惠之教”中的“通窮”主張:“凡國都皆有通窮。若有窮夫婦無居處,窮賓客絕糧食,居其鄉(xiāng)黨,以聞?wù)哂匈p,不以聞?wù)哂辛P?!痹诔鞘泻蛧家O(shè)有“通窮”官。貧窮夫婦沒有住處,貧窮賓客沒有糧食,所在鄉(xiāng)里要及時報告官府,給予賞賜;不報告者,予以懲罰。
《周禮·天官冢宰·醫(yī)師》規(guī)定,疾病救助由醫(yī)師負責?!搬t(yī)師掌醫(yī)之政令”,收集藥物供醫(yī)療使用。王國中有患疾病的,有頭上長瘡或身上有創(chuàng)傷的,都到醫(yī)師官署就診。醫(yī)師“使醫(yī)分而治之”。年終,考核醫(yī)者治療病人的業(yè)績,以此確定給予他們食糧的等級。醫(yī)師的下屬有疾醫(yī)、瘍醫(yī)等?!凹册t(yī)掌養(yǎng)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瘍醫(yī)負責治療癰瘡創(chuàng)傷,“凡有瘍者,受其藥焉”。發(fā)生流行病,司救“以節(jié)巡國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a楊天宇:《周禮譯注·地官司徒·司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03頁。?!豆茏印贰熬呕葜獭钡摹皢柌 币彩羌膊【戎?。“掌病”官巡行國內(nèi),慰問救治病人。
《逸周書·大聚》說:“老弱疾病,孤子寡獨,惟政所先。”《國語·晉語》:“養(yǎng)老幼,恤孤疾?!薄秶Z·吳語》:“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薄吨芏Y·地官·小司徒》鄭玄注引鄭司農(nóng)云:“廢疾,謂癃病也。”但廢疾并非專指癃病,還包括其他殘疾人?!吨芏Y》“保息六養(yǎng)”中的“寬疾”,是指寬免殘疾人,減免他們的徭役賦稅,保障他們的生活。
《禮記·王制》主張,對殘疾人要“各以其器食之”。國家收養(yǎng)殘疾人,根據(jù)殘疾情況教給他們技能,讓他們發(fā)揮才能,自食其力,減輕國家負擔?!秶Z·周語上》記載:“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鳖㈩?、蒙”都是殘疾人,根據(jù)他們的身體特點安排做合適的工作?!吨芏Y·秋官·掌戮》有許多由殘疾人擔當不同職事的記載?!澳呤故亻T,劓者使守關(guān),宮者使守內(nèi),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積。”《荀子·王制》云:“五疾上收而養(yǎng)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眀楊倞注云:“五疾,喑、聾、跛躄、斷者、侏儒?!彼^“材而事之”,就是官府根據(jù)收養(yǎng)的殘疾人的身體狀況,教給他們謀生的技能。
大同理想包含了老人救助、幼兒救助、失業(yè)救助、對鰥寡孤獨疾等社會弱勢群體的貧困救助以及國家救助、鄰里互助等內(nèi)容。尤其是“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主張,既是集春秋時期社會保障思想的大成,又是對商、周以來國家社會保障措施的總結(jié)。這些設(shè)想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部分地得以實現(xiàn),為統(tǒng)治階級制定法律和政策、措施時所采納,促進了國家的治理和社會的安定發(fā)展,有利于民生。這種看法并非對于先秦大同理想的割裂和肢解,因為救助矜寡孤獨廢疾、尊老養(yǎng)老、慈幼等社會保障思想不是大同理想所獨有的主張和專利,更不是劃分“大同”和“小康”社會的道德價值尺度和行為評判標準,它屬于普世道德價值和慈善思想,源自人類的初心,大同社會有,小康社會有,現(xiàn)代有,古代也有,存在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發(fā)展越來越深入。二者的區(qū)別不在于社會保障思想的有無多少,而是其發(fā)展水平和社會物質(zhì)財富所能提供的保障措施覆蓋的范圍和落實的程度。對于中國古代的社會保障思想都應(yīng)作如是觀。例如,《周禮·地官·大司徒》提出的“以保息六養(yǎng)萬民”:除“安富”外,“慈幼、養(yǎng)老、振窮、恤貧、寬疾”這五項措施都是謀求民眾的休養(yǎng)生息,照顧老幼弱殘的設(shè)想,與前文所論大同理想中的社會保障思想幾無二致。
Abstract: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social yearn for and pursuit of "the ideal of Great Harmony"had been much debated,among which the most complete,the most exhaustive,and most typical discourse is the social concept of "Great Harmony"raised in The Book of Rites:The Conveyance of Rites in the name of Confucius.The core content of the society of Great Harmony theory contains abundant thoughts about social security,which involve the assistance for the elderly and children,unemployment benefits,and poverty relief for socially disadvantaged groups including those who have no relatives and cannot support themselves,as well as state assistance and neighborhood assistance,reflecting social problems then and the public desire to resolve these problems.Caring and aiding impoverished people and socially disadvantaged groups were generally advocated by ideologists and politicians in the pre-Qin period.The wonderful blueprint of the society of Great Harmony is not a complete fantasy,for many of its proposals were seen in social practices in the pre-Qin period.Social security thought is not the proposition unique to and is not exclusive to the ideal of Great Harmony,and it is not the measurement and criteria of moral values to distinguish "Great Harmony"and "moderately prosperous"society.Rather,it falls into the category of universal moral values and benevolent thoughts,which are derived from the original benevolence of humankind,and exist in every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Key words:Ideal of Great Harmony;Conveyance of Rites;thoughts on social security
(責任編輯:鄭功成)
Thoughts on Social Securit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Ideal of Great Harmony"
Wang Wentao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24,China)
王文濤,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秦漢史、中國社會保障史。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經(jīng)驗研究”(10BZS01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慈善通史”(11&ZD091)子課題“先秦至隋唐時期的慈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