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舟曲藏族“采花節(jié)”文化的人類學闡釋——安多東部藏漢多元文化共存與對話研究:以博峪藏族原生態(tài)文化為例

      2017-04-11 04:09:41楊路色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苯教舟曲藏族

      楊路色

      ★民族研究★

      舟曲藏族“采花節(jié)”文化的人類學闡釋——安多東部藏漢多元文化共存與對話研究:以博峪藏族原生態(tài)文化為例

      楊路色

      從地緣學說的視角來看,舟曲藏族地處多麥東部藏漢雜居區(qū)域,素有“泉城舟曲,藏鄉(xiāng)江南”、“青藏窗口,隴上桃源”等美譽。尤其是博峪藏族的“采花節(jié)”對“藏彝羌走廊”文化研究方面有著重要的學術推動意義。橫亙千年的象雄文化與內地古代的儒、釋、道文化在這里交融薈萃,使得“一江兩河(白龍江、拱壩河、博峪河)”流域的文化趨于多樣化,文章擬就舟曲藏族“采花節(jié)”的多元文化之意蘊進行人類學意義上的梳理,以饗讀者。

      舟曲藏族;采花節(jié);文化意蘊

      引言

      舟曲藏族是安多東部藏族特色鮮明的一個族支,他們主要繁衍生息在白龍江流域,原始苯教文化在這里是橫亙千年、綿綿若存。直至吐蕃第三十八代藏王赤松德贊時期,佛苯文化運動的結束,意味著苯教徒將其文化遣散于安多藏區(qū)的邊緣地帶,成為吐蕃隨軍將士們的主流文化傳播者。東遷于白龍江流域的吐蕃先民沒有遵守贊普的命令返回西藏。譬如舟曲藏族、迭部藏族、天祝藏族、隴南部分藏族均屬于“噶瑪洛( 沒有贊普命令不得回的后裔)”。從地緣學說來講,舟曲藏族地處甘青川交錯的地帶,深受我國內地古代楚民族的端午節(jié)節(jié)慶文化和佛苯文化的雙重影響,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象。舟曲博峪藏族的“采花節(jié)”文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醞釀成型。從舞蹈藝術學的角度來講,舟曲巴藏的“潮水節(jié)”和博峪藏族“采花節(jié)”中的“朵迪舞”,相當于拱壩藏族的“突谷舞”,它們均屬于白龍江流域的藏族鍋莊舞。在節(jié)日那一天人們身著節(jié)日的盛裝,點起節(jié)日的篝火,圍著篝火跳起歡樂的舞蹈,整個場景美輪美奐,通宵達旦。

      一、舟曲藏族“采花節(jié)”的文化元素

      (一)古代楚民族的“端陽節(jié)”文化

      屈原是我國古代楚民族的愛國詩人,跳于汨羅江以身殉國的時間,正值于農歷五月初五,從此農歷五月初五成為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那一天,人們“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以示對先祖英雄事跡的緬懷,而舟曲藏族的“采花節(jié)”節(jié)慶時間也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尤其是故事主人公亦有漢族名字“蓮芝”,可見舟曲“采花節(jié)”深受我國內地古代楚民族端午節(jié)文化的影響,在“采花節(jié)”的傳說中蓮芝姑娘已經(jīng)成為博峪藏族人民值得紀念和緬懷的巾幗英雄。這說明內地文化對舟曲藏族“采花節(jié)”文化有著一種深刻的歷史淵源關系,即“端午節(jié)”中的屈原和“采花節(jié)”中的蓮芝的人物塑造,足以說明藏漢民族之間有著共同的文化基因。

      (二)原始苯教文化中的“萊塢”崇拜

      原始苯教有著“什巴苯教”、“什巴世續(xù)苯教”、“世間苯教”等不同稱謂。是苯教師祖辛饒米沃且以前的藏族原始信仰,原始苯教具有占卜休咎、驅鬼降神、治病送死、祈福禳災的社會文化功能。舟曲藏族的“采花節(jié)”的主人公“達瑪姑娘”或曰采花姑娘,現(xiàn)已成為舟曲博峪藏族人民共同敬拜的山神,藏族焚香祭神的“萊塢”*萊塢:白龍江上游地區(qū)的司巴祭祀者稱之為“萊塢”、“阿巴”、“苯布”,他們的主要職能是上敬神靈,下伏鬼怪。這種司巴苯教分布在朵麥潘曲和白龍江上游及相鄰的舟曲藏區(qū),但其規(guī)模較小而使很多儀軌瀕臨失傳。在安多東部藏區(qū)和云南邊區(qū)的一些地方仍然稱苯教祭祀者為“萊塢”,主要從事祭祀山神和魯神(水神),以及祈福禳災等宗教活動。參見阿旺嘉措.試論司巴苯教的基本含義及形式特征,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28(1):111-116頁,第114頁。崇拜是天神崇拜的進一步發(fā)展。顯然,“萊塢”崇拜是藏族初民與天神之間進行溝通的一種苯教儀軌,屬于巫術文化的研究范疇。舟曲藏族的“采花節(jié)”中的“達瑪姑娘”幻化成為神靈,當?shù)夭刈迦嗣窬捶Q她為“花神”。每逢“采花節(jié)”,博峪藏族群眾就上山采花、焚香祭神,祈求神靈、六谷豐登、健康長壽以及人畜平安等。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萊塢”崇拜實際上就是人們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完全從屬于自然,他們在精神領域找尋一種心靈慰藉,即對人性缺陷的一種文化補給。

      (三)傣族的“潑水節(jié)”文化

      舟曲藏族的“采花節(jié)”具有敬水的習俗,這與傣族“潑水節(jié)”之間有著共同的文化基因,傣族人民的“潑水節(jié)”有著“浴佛節(jié)”的稱謂,節(jié)日當天人們通過賽龍舟、浴佛、誦經(jīng)、潑水、趕擺、孔雀舞、白象舞等活動慶祝傣歷新年。而“采花節(jié)”是以上山采花、采摘柳條、痛飲泉水、篝火晚會、跳起朵迪等為其主要活動內容。博峪藏族這種“崇水”習俗顯然與傣族的潑水節(jié)有著一定的文化淵源關系。同時是研究西南少數(shù)民族“崇水”文化的學術新大陸。是研究“藏羌彝走廊”文化濃墨重彩的重要一筆,是研究舟曲藏族創(chuàng)世觀思想的切入點,在佛苯文化交融薈萃的博峪藏鄉(xiāng),“采花節(jié)”文化是舟曲藏族節(jié)慶文化關鍵的一環(huán)。焚香祭神是當?shù)夭刈迦罕姵缟猩剿幕囊环N閑情逸致。

      (四)西藏的“浴佛節(jié)”節(jié)慶文化

      在西藏每逢藏歷七月有個“嘎瑪日給”的節(jié)慶活動,實際上就是佛教的“浴佛節(jié)”?;顒哟蟾懦掷m(xù)一周左右,有時亦有“沐浴節(jié)”和“沐浴周”的說法。這可能是基于其活動的時日而言,相傳這一天藥師琉璃如來佛整理藥庫時將把前一年剩余的藥物播撒在江海湖泊中,這一天每條河流中的水皆以成為藥水。人們在這一天搶水或沐浴,方可祛病健身、洗凈一年的罪孽。藥師琉璃如來佛把藥物撒在草原山谷,馬牛羊三群牲畜吃了以后既能長膘又能夠順利過冬。沐浴節(jié)第一天結束沐浴之后,人們就開始上山采藏藥。舟曲藏族的“采花節(jié)”中的主人公達瑪姑娘上山采藥的情節(jié)安排,可能是淵源于西藏的“浴佛節(jié)”。很有意思的是舟曲藏族民間喜歡把這個故事苯教化,“年布姆”撒藥,“魯布姆”撒毒藥。這里的“年”和“魯”是原始苯教三界神靈觀中的神靈名稱。

      從藏族浴佛節(jié)的文化現(xiàn)象來看,藥王爺(藥師琉璃如來)于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前一天晚上將把前年剩余的藥水散在泉水或江河湖泊中,傣族人民的潑水節(jié)實際上就是浴佛節(jié)的文化異流現(xiàn)象。尤其是傣族人民把“潑水節(jié)”視為傣歷新年,“采花節(jié)”文化中亦有這種習俗。博峪當?shù)夭刈迦嗣窈热砀?,甚至很多人到藥王廟祈求神藥。男女老少除了喝藥水和逛廟會之外,還唱起了采花歌,久而久之則形成“花兒會”。因此,采花節(jié)也叫“女兒節(jié)”,抑或“情人節(jié)”。這里所謂的“藥王爺”實際上就是佛教文化中的“藥師琉璃如來”在藏族民間世俗化的一種傳播結果。

      二、“采花節(jié)”文化的研究現(xiàn)狀

      張映全的《甘肅文縣白馬藏族考》主要介紹了甘肅隴南文縣白馬藏族的來歷及其民俗文化。而在白馬藏族中也有著“采花節(jié)”的習俗,這個可能是博峪藏族鄉(xiāng)回歸舟曲以前是歸文縣管轄,屬于白馬藏族的原因。顯然,舟曲博峪藏族的“采花節(jié)”實際上就是白馬藏族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劉秋芝的《試論甘肅藏族采花節(jié)與香浪節(jié)的異同》主要闡述了舟曲藏族“采花節(jié)”是舟曲博峪藏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并與夏河縣的“香浪節(jié)”一樣,屬于甘南藏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兩個節(jié)日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尤其是與佛教文化有著極其深刻的文化淵源關系。黃河的《白馬藏族風趣的采花節(jié)》主要講述了甘肅南部的博峪藏族與四川省的南坪下塘地區(qū)、松潘小河地區(qū)、平武縣,以及甘肅文縣鐵鄉(xiāng)樓等統(tǒng)稱為“白馬藏族”。他們的風俗禮儀、語言習慣、衣食住行均有別于其他藏區(qū)。白馬藏族是古氐族的后裔。博峪藏族自然也是其中一員。具有濃郁的白馬藏族文化底蘊。謝學智的《民族節(jié)慶民俗體育文化探析——以甘肅舟曲藏族為例》主要講述了舟曲藏族地處甘青川的交通要塞,是“茶馬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幾千年以來藏、漢、回、氐、羌、等多民族在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民族文化在這里交融薈萃,譜寫著舟曲博峪藏族光輝的歷史篇章?!安苫ü?jié)”中的“朵迪”、“織錦帶”等成為國家級、省級、州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來素有“民俗長廊”和“文物寶庫”的美稱。舟曲藏族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之一。

      總之,舟曲博峪藏族的“采花節(jié)”是甘肅藏族民俗文化花苑里的一朵奇葩。尤其是舟曲縣博峪藏族鄉(xiāng)地處甘肅省和四川省的交界地帶,成為“藏羌彝走廊”文化研究的重點。這無疑是給甘肅省東部藏區(qū)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文化實現(xiàn)跨區(qū)域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可見,舟曲博峪藏族的“采花節(jié)”是“藏羌彝走廊”文化的瑰寶之一,其涵蓋了哲學、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眾多學科領域。藏族原始苯教及其文化在這里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尤其是與內地古代的儒釋道文化交融薈萃,五彩斑斕。

      三、舟曲藏族“采花節(jié)”的文化意蘊

      根據(jù)智觀巴·貢卻丹貝繞吉在《安多政教史》的相關記載,直至咸豐元年這個地方除了黑番和黑巫,從來就沒有過佛教的影子,甚至連佛教的名字也未曾聽過。說明佛教文化在白龍江流域的傳播很晚,尤其是舟曲縣藏族民間的傳播是相當晚的。而原始苯教的影響可謂是根深蒂固,時至今日他們還焚香祭神,崇尚山水文化。自藏王赤松德贊時期佛苯文化運動結束以后,苯教徒要么棄苯信佛,要么逃至藏區(qū)邊緣地帶躲避法難。譬如西藏阿里、林芝、那曲,以及安多東部藏區(qū)邊緣地帶的白龍江流域,安多東部藏區(qū)的舟曲等地是贊普統(tǒng)治的邊遠薄弱地帶,逃避法難的苯教徒將把苯經(jīng)藏于地底下而成為“伏藏”文化。2015年5月份和2016年7月份在舟曲縣境內相繼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苯教古文獻經(jīng)卷。舟曲藏族苯教經(jīng)卷,最近幾年倍受藏學界的重視,很多藏族苯教專家紛紛趕赴舟曲縣境內,進行民族田野調研活動,頓時活躍了舟曲藏族文化研究的學術氛圍。此外,佛苯經(jīng)卷幾乎相仿,很難分辨真?zhèn)?,尤其是“瓊”鳥崇拜的文化也能找尋到蹤跡。這些足以說明苯經(jīng)與遠古時代藏族苯教和象雄文化有著莫大的淵源關系。

      (一)舟曲藏族“采花節(jié)”的主人公形象

      甘肅省博峪藏族的“采花節(jié)”及其故事具備了多元文化的交融現(xiàn)象?!安苫ü?jié)”文化與當?shù)氐娜宋飩饔浻兄羁痰臍v史淵源,主人公達瑪姑娘是博峪藏族當?shù)氐挠⑿廴宋镏?,是“采花?jié)”節(jié)慶文化的核心元素?!斑_瑪”可能是藏族苯教神靈中的“十二丹瑪”之一,具有苯教護法神的社會文化功能。顯然,達瑪*達瑪:藏羌民族信仰的信仰特點來講,“達瑪”人除了藏文沒有其他文字,宗教儀軌只靠代代口耳相傳,其儀軌有超度亡靈、祈福平安等,這恰恰是藏族原始本教所具有的。藏語“達瑪”具有古代藏族騎兵的意思,在四川大小黑水地區(qū)至今仍然保持著羊皮卦為上衣的古代藏兵的習俗?;⑵へ詾楣糯剀娙f總,豹皮卦為千總,羊皮短卦為普通士兵。參看同美.早期本教斯巴本與釋比文化,民族學刊,2010.2,(2):58-65頁,第63頁。姑娘自然是藏家姑娘,具有濃郁的藏族苯教文化特征?!吧徶ァ笔莾鹊毓糯鸾涛幕瘜Σ┯刈逦幕挠绊?,同佛教的“浴佛節(jié)”有著一定的文化淵源關系。這可能是基于西藏“浴佛節(jié)”、傣族“潑水節(jié)”,以及博峪藏族的“采花節(jié)”是佛教文化同源異流的一種變遷現(xiàn)象?!吧徶ァ背伺c佛教文化存在著歷史淵源關系之外,同時還是一位漢族姑娘。這樣使得博峪藏族的“采花節(jié)”文化豐富多樣,形成獨居舟曲藏族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與藏區(qū)那種以“游牧為主”的文化傳統(tǒng)交相互映,十分璀璨。

      博峪藏族的“采花節(jié)”被稱之為“情人節(jié)”。關于博峪藏族“情人節(jié)”有一則美麗動人的愛情傳說,筆者的恩師金機靈老先生被譽為舟曲縣博峪藏族的 “采花節(jié)之父”,據(jù)他講,在遙遠的蠻荒時代,博峪藏族人們生活條件非常艱難。有一天從外地來了一位叫做扎海的有志青年。他氣宇軒昂、英俊瀟灑,其智慧宛如一泓清泉透明見底,品德如同皚皚雪山一般崇高無比。他熱情好客,積極教會當?shù)厝藗冮_荒耕種,他善于觀測節(jié)氣變化,把觀測到的氣象結果預報給當?shù)厝藗円怨┥a勞動之用。在他的幫助下人們過上更富足的生活。

      扎海的教化之功很快被國王知道,遂之就派遣隨從求其為社稷效勞。國王的命令被扎海屢次拒絕。國王氣急敗壞,下令將其殺死。這個消息很快被扎海知道,在生死攸關的緊急關頭,當?shù)赜幸晃唤凶觥斑_瑪”的姑娘想出了一條逃亡妙計,即讓扎海換上女服以后,在姑娘們的陪伴和掩護下瞞過各個關卡的盤查,最后逃至深山密林,達瑪姑娘與扎海結為伴侶,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他們的生活好景不長,最終還是被國王知道并將其殺害,正值這一天是農歷五月初五,自此每逢農歷五月初五,博峪當?shù)夭刈迦罕娨陨仙讲苫?、焚香祭神、唱采花歌、跳朵迪舞等活動來緬懷這則動人的愛情故事,并以采花對歌的形式相傳至今。

      (二)舟曲藏族“采花節(jié)”的創(chuàng)世神話意蘊

      舟曲藏族的“采花節(jié)”故事情節(jié)是從蠻荒時代講起,以及核心文化元素是人物教化當?shù)刈用駷橹?,足以說明它具備了藏族創(chuàng)世神話的條件。故事講述了達瑪姑娘是博峪藏族當?shù)匾粦艮r家的七姊妹之一,家中排行第七。她天資聰穎、心靈手巧、心地善良,為了改善當?shù)孛癖姷纳?,把農耕、紡織、采集、狩獵等生活技能傾囊傳授與人,不僅如此,她還親自上山采摘藏藥,無償?shù)蒯t(yī)治當?shù)厝罕姷募膊?。顯然,達瑪姑娘具備佛教文化中懸壺濟世的這種醫(yī)德,深受博峪藏族人們的愛戴與擁護。不幸是達瑪姑娘在端午節(jié)那一天上山采藥時罹難而死。采花祭神或焚香祭神的“采花節(jié)”習俗由此而來。

      達瑪姑娘死后幻化成山神,喚作刺斯咯,是長壽神山的意思。其主體神山阿尼達勒山,是虎神出沒的神山之意。拱壩鄉(xiāng)陜甘西藏寨對這座神山叫做“阿尼達弋萊塢”,其中“萊塢”就是原始苯教的神山崇拜習俗。是神和人進行溝通的一種特殊渠道,也是苯教巫術文化的一種儀軌。是舟曲藏族神靈關系的一種文化體現(xiàn),譬如達瑪姑娘成為精靈抑或山神等問題,說明神靈關系其實就是民間世俗文化向宗教神圣性的一種超越。還有“贊”、“年”、“魯”等是原始苯教三界觀中上、中、下三維空間的不同神靈。

      在原始母系社會,“萬物有靈”帷幕下的神靈崇拜,在藏族創(chuàng)世觀《什巴問答歌》中也有所體現(xiàn)。譬如“什巴瓊鳥”崇拜及其肢體創(chuàng)世,以及“什巴太陽”帶來溫暖和光明,陰陽世界秩序趨于二元對立正常運行,這樣“二儀”生“四象”乃至萬物趨于陰陽循環(huán)的自然規(guī)律之中,賦予“太陽”和“瓊鳥”等自然物以主宰萬物的超能力。

      (三)舟曲“采花節(jié)”中的朝圣文化

      舟曲藏族的“采花節(jié)”中有著“虎神崇拜”的文化習俗, 舟曲縣博峪藏族“采花節(jié)”文化還沒有被學術界完全開發(fā)的今天,竟然還有著“虎神崇拜”的民俗民風。從歷史人類學的角度來看,“虎神崇拜”有著濃郁的羌族文化底蘊。相傳羌族的先祖“無弋爰劍”被秦兵攔路堵截,欲意生擒。當“無弋爰劍”逃至一個山洞,突然從洞中跳出一只猛虎替他解圍,頓時秦兵死傷一片,秦兵無一人生還。自此羌族把猛虎以祖先崇拜而待之。動物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完美結合,實際上就是圖騰崇拜,從羌族人“虎神崇拜”的習俗來看,舟曲縣博峪藏族鄉(xiāng)的族源成分中夾雜著氐羌血統(tǒng)及其文化傳承。另外,從采花節(jié)的主體神山“阿尼達弋萊塢”的名稱來看,“阿尼”是藏語中爺爺?shù)囊馑?,“達弋”是猛虎的意思,“萊塢”是小神或山神、天神之意,屬于藏族原始苯教神山崇拜的一種文化習俗。綜合起來就是虎神爺爺?shù)囊馑?。博峪藏族民間流傳著一則“虎神爺爺崇拜”的傳說,相傳博峪藏族當?shù)赜袀€阿尼達拉和阿尼次拉的兩兄弟,阿尼達拉就是“虎神爺爺”的意思,阿尼次拉是“犬神爺爺”的意思,他們兩個兄弟到其他地方闖蕩一番,途經(jīng)神山“阿尼達弋萊塢”峰頂?shù)臅r候,發(fā)現(xiàn)了許多猛虎的爪印,此時半空中隱隱約約出現(xiàn)了文殊菩薩騎著坐騎猛虎,兩個兄弟頓時想起在此搭建一個“萊塢”,兄弟兩個中長子的阿尼達拉的名字、文殊菩薩的坐騎、氐羌的祖先崇拜等文化傳統(tǒng)中均離不開一個“虎神”,兩個兄弟索性將阿尼達拉的名字命名為“山神爺爺”的名字。從原始苯教的萊塢崇拜習俗來看,這里的主體民族還是藏族。同時《西游記·除妖烏雞國》中就有著文殊菩薩收服坐騎的故事情節(jié)??梢?,舟曲藏族的“采花節(jié)”文化中有著藏、羌、漢等民族的多元文化底蘊。在藏區(qū)猛虎也有著文殊菩薩為坐騎的唐卡畫,以及烏仗那的蓮花生大士和善規(guī)派的宗喀巴大師等坐騎均有猛虎的唐卡畫。據(jù)拱壩鄉(xiāng)陜甘西藏寨的老人講,神山阿尼達弋萊塢的神靈形象就是一只猛虎。對于苯教文化而言,猛虎是山神,甚至是苯教三界神靈觀體系中的“年”的一類。對于佛教文化而言,就是上升到護法神的行列。護法神的概念大概起源于寧瑪派始祖蓮花生大士,佛苯相爭結束以后,他吸取印度佛教文明絕跡的教訓,把藏族苯教三界觀中神靈體系納入到佛教護法神的行列,至此佛苯文化高度交融,使得博峪藏族的藏羌文化傳統(tǒng)有別于其他地區(qū)。舟曲藏族的“采花節(jié)”傳說中時而有著五姊妹的說法,這個與藏族上古時代長壽五仙女降服毒蛇蟒怪的故事情節(jié)頗有聯(lián)系。每逢“采花節(jié)”,人們集體上山攜帶供物、沐浴凈身、采摘鮮花、焚香祭神、求拜神靈、一生平安等朝圣活動。顯然,博峪藏族是一個崇尚山水文化的一個民族。神山朝圣就是自然崇拜和天神崇拜的完美結合,即山神崇拜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

      (四)白馬藏族古歌中的“什巴苯教”觀念

      舟曲縣的博峪藏族屬于白馬藏族的一支,在古歌《格曬》中這樣說唱:“

      門框上面雕什么?

      門檻上面雕什么?

      門楣上面雕什么?

      門框上面雕大鵬,

      門檻上面雕花蛇,

      門楣上面雕老虎?!盵1]

      可見,博峪藏族在焚香祭神的時候喜歡用大鵬、蛇、老虎等三種動物來代表天神、魯神、年神。這三種動物代表苯教三界神靈觀的觀念就源自什巴苯教。同時把這三種動物雕刻在自家的門上,可以代表苯教三界觀神靈,通過對這些神靈的崇拜,可以求得自己和家人健康平安 ,幸福長壽。每年的采花節(jié)活動中均有這種采花對歌,其中就涉及到《格曬》。對藏族而言, 跟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就是年神“瓊”。由于博峪藏族與漢族地區(qū)臨近,交往甚為頻繁,所以“瓊”鳥 亦有翻譯成“大鵬”、“鳳凰” 、“金翅鳥”等名稱,這樣有益于漢族讀者接受藏族瓊鳥文化的社會屬性,才讓太教授在《苯教史綱要》中認為:“‘瓊’字翻譯成大鵬或者大鵬金翅鳥同樣是一個錯誤,雖然這樣的譯法對漢文讀者來說更容易。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莊子·逍遙游》等漢文中的大鵬鳥在佛教傳入中原后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它與產生于古代象雄卡佑地方的,在起源、演變及其社會功能等方面都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特質,所以,在本書中將字同樣音譯為‘瓊’鳥,以示區(qū)別。”[2]。可見,藏語音譯為“瓊”比大鵬鳥要好一些,而且“瓊”鳥還是藏族“風馬旗”的四種動物之一,它代表了五行中的“火”,具有“火”本原論的藏族苯教宇宙觀思想。

      四、余論

      藏族格勒博士在《藏族早期歷史與文化》中說:“舟曲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東南部,西與迭部縣相鄰。全縣轄22個鄉(xiāng),藏族主要分布在白龍江支流拱壩河的大年、鐵壩、插崗、武坪等鄉(xiāng)”[3]。格勒博士基本上說到了舟曲藏族的分本情況。舟曲縣除了西連迭部縣之外,東鄰武都區(qū),南與文縣毗鄰之,尤其是與四川省九寨溝縣相接壤的舟曲縣博峪藏族鄉(xiāng),素有“采花之鄉(xiāng),朵迪搖籃”之美譽??梢?,舟曲藏族的“采花節(jié)”文化研究,無疑是給舟曲藏族民俗文化增添了很多白馬藏族的文化底蘊。

      按照地緣學說來分析,舟曲藏族地處青藏高原交錯的地帶,歷為隴西至武都交通的要沖。舟曲這個地名遠在漢朝時期,被稱之為西固。后來與藏族“苯教三界觀”*苯教三界神靈:贊神(天神)、年神(山神)、魯神(水神)——三大神靈都是原始宗教的神靈,分別居住于天界、地界和水中。它們是藏區(qū)三大守護神。后來成為苯教的主要神靈,說明苯教文化是藏族遠古原始文化的傳承與延續(xù)。參看康·格桑益西.“苯教”——藏族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59-62頁,第61頁。神靈體系中的“魯”為水族神靈體系中的“龍”神崇拜有著極為深刻的歷史文化淵源關系。在《藏傳佛教民俗與信仰》中說:“甘南有一條河 ,名叫舟曲,舟即珠的不同譯音,意為龍河,漢名白龍江。此河源于川西北,據(jù)說其源頭山洞中橫臥有兩條白色石龍而得名,其流域有舟曲縣,實際上是以河名命名地方”[4]。顯然,當?shù)氐牟刈迦顺绨堇咨?,而龍又是掌管降雨,如此以來人們自然就喜歡用龍神來命名,所以,舟曲縣是以江名而得之為縣名。

      舟曲藏族人口集中分布白龍江、拱壩河、博峪河等流域。在武都宕昌縣、文縣 坪埡鄉(xiāng)等地區(qū)也有零散的藏族村落。由于舟曲縣的年平均氣溫在 14.1℃左右,所以被稱之為“泉城舟曲,藏鄉(xiāng)江南”,整體地勢趨向是以西北偏高,東南略低,地形復雜,溝壑縱橫,高差懸殊的形式分布,海拔大致徘徊在1173-4504 米左右。屬于典型的高山峽谷之區(qū)域。氣候隨之呈現(xiàn)出垂直性變化,年降雨量大約在400-800 毫米左右?!跋臒o酷暑”、“冬無嚴寒”是舟曲藏族地區(qū)的整體氣候特點,可以說是游人騷客們的避暑天堂,由于毗鄰隴南地區(qū)而素有“隴上桃源”的美譽。

      安多東部的舟曲藏區(qū)有著“一山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獨特地理環(huán)境。這種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獨特的藏族文化傳統(tǒng),舟曲藏族的文化是白龍江流域的文明。原有佛苯文化與內地古代儒釋道以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兄弟的文化在這里交融薈萃。無疑是給舟曲藏族的“藏羌彝走廊文化”增添了很多金枝玉葉。博峪藏族的“采花節(jié)”文化就是這些文化相互交融下形成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斷地滲透舟曲藏族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以其強勁的生命力和傳承性,使得舟曲藏族文化不斷地茁壯成長,成為中華文明寶庫中的文化瑰寶之一。

      [1]宗喀·漾正岡布、王萬平.白馬藏人古歌“gLu”與斯巴苯教[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p11

      [2]才讓太、頓珠拉杰.苯教史綱要[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年,p3

      [3]格勒.藏族早期歷史與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p294

      [4]才讓.藏傳佛教民俗與信仰[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p111

      [責任編輯:林俊華]

      Anthrop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Zhouqu Tibetan "Flower-Picking Festival" --Eastern Amdo Tibetan-Han 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 and Dialogue: Boyu Tibetan Indigenous Culture as an Example

      YANG L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political theory, Zhouqu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Duommai multinational area , known as the "Quancheng Zhouqu, hidden township of Jiangnan", "paradis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etc. The Boyu Tibetan "Flower-Picking Festival" exerts a vital impact on "Tibetan, Yi and Qiang Corridor" research. The Zhang Zhung culture of one-thousand years and Chinese ancient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culture blend here, exhibiting a diverse cultures in the drainage area of " three rivers", i.e., Bailong river, Gongba river, and Boyu river. The paper anthropologically interprets diversifie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Zhouqu Tibetan "Flower-Picking Festival".

      Zhouqu Tibetan; Flower-Picking Festiv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K892.18

      A

      1674-8824(2017)03-0031-06

      楊路色,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成都,郵編:610041)

      猜你喜歡
      苯教舟曲藏族
      苯教音樂研究的學術前沿動態(tài)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對茶葉情有獨鐘
      創(chuàng)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上河降魔記》所見《格薩爾》在舟曲境內的流傳
      《演變》《藏族少女》
      青年生活(2019年14期)2019-10-21 02:04:56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討
      從熱巴舞蹈中剖析苯教文化遺存
      苯教象派創(chuàng)始人象帕及其影響芻議
      西藏研究(2017年5期)2018-01-30 08:39:05
      推進天保工程實施 促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舟曲林業(yè)局天保工程建設回眸
      近十年來藏族苯教研究綜述
      含山县| 邵阳市| 秦安县| 红桥区| 新和县| 勃利县| 黄平县| 静海县| 乌恰县| 张家界市| 武邑县| 达州市| 紫金县| 布尔津县| 子洲县| 泗水县| 禄劝| 太仆寺旗| 余干县| 佛坪县| 灌南县| 闻喜县| 隆德县| 德令哈市| 休宁县| 潜山县| 白水县| 寻乌县| 长治市| 定兴县| 台前县| 乌什县| 连南| 武清区| 博客| 昔阳县| 梧州市| 喜德县| 呼图壁县| 天祝| 靖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