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衛(wèi)
血管介入術后兩種股動脈壓迫止血方法的效果觀察
葉華衛(wèi)
目的探討兩種止血方法的優(yōu)劣及相關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方法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GF-A型壓迫止血器,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壓迫止血法。結果實驗組止血操作的時間及穿刺肢體制動時間少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經股動脈穿刺介入手術應用GF-A型動脈壓迫止血器可以明顯縮短止血操作時間、肢體制動時間,同時減輕了患者的不適癥狀。
股動脈穿刺;股動脈壓迫止血器;止血
近年來,臨床常用股動脈為途徑進行經皮介入手術,術后穿刺血管的止血是影響手術效果和患者舒適度的重要因素[1]。以往常規(guī)止血方法多采用人工壓迫止血,患者下肢制動時間長,易出現腰背痛及排尿困難等不適癥狀,同時拔管后腹股溝區(qū)血腫和迷走反射等發(fā)生率高,給患者帶來痛苦[2]。新型的止血裝置股動脈電子壓迫止血器(GF-A型動脈壓迫止血器,深圳市升昊科技有限公司),可以精準地壓迫穿刺點,力度集中,無需加墊紗布,可快速止血并減少患者臥床時間,減少并發(fā)癥及患者帶來的不適癥狀?,F將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介入科收治100例患者經股動脈穿刺術后,采用GF-A壓迫止血器的壓迫時間、患者舒適度及并發(fā)癥觀察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1月在本科進行經皮股動脈介入檢查和治療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接受治療時間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男38例,女12例,年齡33~68歲,平均(56.9±2.1)歲,病程4.5~6.3年,平均病程(5.2±0.8)年;實驗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40~72歲,平均(54.0±2.8)歲,病程4.7~6.8年,平均病程(5.8±0.5)年。兩組性別、年齡與病程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在完成經股動脈介入術即刻給予止血,實驗組使用GF-A壓迫止血器,由壓迫墊,調節(jié)器,固定板,固定帶組成。操作順序為首先確認足背動脈搏動正常,將血管鞘外撤1~2 cm,確認內穿刺口,將止血器的何氏壓迫墊壓緊內穿刺點,固定綁帶,拔出血管鞘,撥動加壓按鈕加壓,透過半透明壓迫墊觀察穿刺點有無出血,以能觸碰到足背動脈搏動為宜。壓迫時間根據臨床情況而定,4、5、6 F的鞘管,未使用肝素,無高血壓患者3~4刻度(壓迫桿80%長度左右)壓迫30 min,2刻度(壓迫桿60%長度左右)壓迫30 min,0刻度(壓迫桿最短狀態(tài))維持60 min;8 F的鞘管,3~4刻度(壓迫桿)壓迫60 min,2刻度壓迫30 min,0刻度維持60 min;9~11 F的鞘管,3~4刻度(壓迫桿)壓迫60 min,2刻度壓迫60 min,0刻度維持60 min;高血壓患者術中血壓>150 mmHg者,壓迫時間增加60 min,0刻度維持壓迫增加60 min;患者每使用5 000單位肝素,壓迫時間增加60 min,0刻度維持壓迫增加30 min。維持壓迫:止血器調節(jié)到較低壓力,即將壓迫桿縮短至0刻度(最短狀態(tài)),在維持壓迫過程中患者基本沒有不適感。解除壓迫器后觀察30 min后患者可下床活動。
對照組常規(guī)采用加壓包扎及沙袋壓迫。撥出鞘管后徒手按壓動脈穿刺點10~30 min,在按壓局部以折疊紗布壓迫,并以紗布為中心上壓厚紗布,紗布上平行腹股溝加壓一卷繃帶,再以另一卷繃帶環(huán)繞患者大腿及腰部并保持壓迫點局部垂直受力加壓包扎,予以1 kg沙袋壓迫穿刺點6 h,術側肢體制動24 h后解除繃帶,方可下床活動。
1.3 觀察指標
(1)止血時間:自血管鞘拔除起至止血器固定好的時間;(2)患側肢體制動時間:自穿刺點止血成功后平臥開始至可下床活動的時間;患者自述舒適度:包括腰背疼痛,排尿困難,精神緊張等;(3)出血:拆除繃帶或解除壓迫止血器后至術后24 h內覆蓋傷口紗布有新鮮血跡;(4)血腫:穿刺點出現2 cm×2 cm以上皮下出血性硬塊。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止血時間和患側肢體制動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止血時間和肢體制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止血時間和患側肢體制動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止血時間和患側肢體制動時間比較(±s)
組別 止血時間(min) 患側肢體制動時間(h)P對照組 20±10 20±4 <0.01實驗組 2±0.5 4±2 <0.01
2.2 兩組自覺舒適度及出血、血腫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實驗組自覺不適癥狀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出血及血腫的發(fā)生率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1 皮下血腫淤血
原因是操作不當,局部壓迫止血時間不夠,固定位置發(fā)生變化、脫落,患者穿刺側肢體活動。此時護士觀察患者固定膠帶是否脫落,囑患者患肢保持制動,按照穿刺部位形成血腫的原因進行針對性護理,降低血腫的發(fā)生率,觀察是否有大量的出汗現象,一旦發(fā)現立即擦干汗?jié)n重新固定,特別要重視汗多的患者以及在炎熱的夏天[3]。
表2 兩組自覺舒適度及出血、血腫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n(%)]
3.2 動靜脈血栓的形成
觀察足背動脈是否良好,皮膚的溫度,有無麻木,感覺障礙等情況,特別是針對糖尿病患者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的一定要觀察壓迫止血器的壓板是否隨股動脈的搏動而搏動,判斷下肢的供血狀態(tài),觀察皮膚溫度色澤,有無靜脈血流受阻,如有此情況指導患者足部輕微定時活動,減輕靜脈血栓的形成。
3.3 假性動脈瘤
原因是穿刺部位偏低,壓迫止血不當,動脈導管,鞘管型號過大,反復穿刺,使用抗凝藥物,術后過早活動,從而導致血流通過動脈壁未閉合的裂口進入血管周圍組織形成一個或多個腔隙,特別注意老年、肥胖、收縮壓增高的患者,他們是假性動脈瘤的高發(fā)人群[4],一旦出現要密切觀察,有效的指標是壓迫或包扎后血管雜音消失。
3.4 肢體腫脹
患者肢體腫脹均與壓迫器同時壓迫到相鄰靜脈有關,調整壓迫器位置或者適當松解壓迫器后均能緩解。
傳統(tǒng)人工壓迫止血由于腹股溝部位的生理構造,加壓包扎不易固定且沙袋容易移動,有時可導致局部血管并發(fā)癥等嚴重后果[5];同時由于無法直接目測止血情況,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無法及時發(fā)現并做出正確的處理,特別是患者24 h制動可能導致很多問題和并發(fā)癥[6]。
經過臨床實踐觀察GF-A的壓迫止血器按人體工程力學設計,解決了腹股溝位置的固定難題,且佩戴后活動自由,不易滑脫,可代替人工手指對動脈穿刺點進行自然閉合止血,為止血點提供一個持續(xù)恒定的壓力,利用壓力調節(jié)器調節(jié)壓力,根據患者情況可精準調節(jié)壓迫力度,使壓迫過程個體化,又可避免因施壓過度而造成的動脈血流阻斷等醫(yī)源性損害[7];操作時間需1.5~2.5 min,可明顯縮短術后止血過程,減輕了醫(y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壓迫墊根據右側股動脈的形態(tài)與走向設計,壓迫點精準,力度集中,可明顯縮短壓迫時間,改善術后舒適體驗,幫助患者早期活動。
本研究表明,實驗組自覺不適癥狀少于對照組(P<0.01);出血及血腫的發(fā)生率均少于對照組(P<0.05),且實驗組在止血時間和肢體制動時間上都耗時更短[8]。
綜上所述,壓迫止血器與傳統(tǒng)的人工壓迫止血比較,止血效果明確可靠,操作簡單易掌握,可明顯縮短壓迫時間,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 謝樹軍. 股動脈壓迫止血器在PTCA加支架術后的應[J]. 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7):1610-1612.
[2] 孫艷杰,錢玲玲. 不同止血方法在腦血管介入治療術后應用效果的比較[J]. 中國醫(yī)藥導刊,2012,14(10):1837-1838.
[3] 梁先菊. 腦血管病患者介入術后應有動脈壓迫器的護理[J]. 醫(yī)藥前沿,2014,4(3):333-334.
[4] 黃慧瑛,葉燕芯,鄧麗芬,等. 動脈壓迫止血器應用于腦血管病介入術后的效果觀察[J]. 現代醫(yī)院,2011,11(2):82-83.
[5] 王躍華,孔麗珍. 動脈壓迫止血器在腫瘤介入患者中的護理體會[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3,22(3):112-113.
[6] 陳黛琪. 動脈壓迫止血器在腦血管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 卒中與神經疾病,2013,20(4):203-204.
[7] 徐劍峰,曾令勇,蔣正方,等. 神經介入術后股動脈壓迫止血器使用方法的改良[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32):119-120.
[8] 杜燕,高潔,陳雪梅. 腦血管病造影術后應用動脈壓迫止血器和傳統(tǒng)加壓法止血效果的比較[J]. 四川醫(yī)學,2012,33(9):1690-1691.
Observation of Hemostasis by Two Kinds of Femoral Artery Compression After Vascular Intervention
YE Huawei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Shenzhen People 's Hospital a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China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merits of two kinds of hemostasis approaches and 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 occur.Methods100 cases of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a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applied with E-finger Femoral hemostasis electronic compressors (GF-A),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applied with traditional manual compression.ResultsⅠ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bleeding time and immobile time of punctured limbs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P<0.05).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Femoral electronic compressor (GF-A) in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al operations via femoral artery, which can obviously shorten the bleeding time, limbs braking time, at the same time, reduce patients' symptom.
femoral artery puncture; femoral artery compression hemostasis; hemostasis
R541
A
1674-9308(2017)03-0123-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7.03.069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廣東 深圳5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