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婷
摘要:詩歌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具有很高的藝術境界。而在中小學詩歌教學中教師應把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引領學生反復吟詠,使學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構建出以讀為主,讀中悟情的詩歌教學模式。本文對這一詩歌教學模式的背景進行了介紹,并進行了簡單的論證,以《太陽是大家的》為例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在多種形式讀的熏陶下感知課文,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良好發(fā)展,讓學生學會學習。
關鍵詞:詩歌教學模式;以讀為主;讀中悟情
G623.2
詩歌是中小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多年的教學中我總結出了一套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以讀為主,讀中悟情”,并在教學實踐中證實了這一模式的效果,現(xiàn)總結以下幾點:
一、模式的背景
首先我先說說之所以確立這樣的教學模式的原因。詩歌是我國語言文字中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詩歌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具有很高的藝術境界。古人讀起詩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眼下學生也學習背誦了不少優(yōu)秀詩篇,但學生往往是隨口吐出,毫無感情而言。因為我們平時的詩歌教學,往往滿足于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教師常常急于將字詞的解釋告訴學生,結果詩歌學習變成了被動的接受和機械的記憶,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詩歌的淺表。其實,詩歌學習是最具創(chuàng)造精神的情智活動,真正意義的解讀和內(nèi)化必須依賴學生的個性閱讀。
那么,如何在詩歌教學中,促使學生積極的思考和主動的建構呢?
首先,詩歌的語言凝煉,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和抒情性,讀起來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惟有反復誦讀,才能充分感受其韻律之魅力,增強語感。
其次,詩無達詁,有很多詩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同樣一個意思如果用大白話說出來就索然無味了。詩歌教學重要的不是老師的講解如何精辟,教學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引領學生反復吟詠,使學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
因此我構建了以讀為主,讀中悟情的詩歌教學模式。這個教學模式適用于小學中年級詩歌教學。
二、模式的論述
(一)范讀引領,激發(fā)興趣
范讀是朗讀教學中任何指導方法都無法取代的。范讀能喚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對朗讀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朗讀和欣賞水平。好的范讀,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美的熏陶。
(二)自讀感知,初探情感
要想把詩歌讀出韻味,正確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首先要保證學生讀得正確、流利,停頓恰當。在學生自讀的過程中,要巡視指導,指導學生把詩歌的字讀準確。通過點讀、評讀、反復讀,使學生讀出詩的重音和節(jié)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
(三)品讀感悟,深化情感
朗讀在詩歌的學習中尤為重要,詩歌學習“三分悟七分讀”。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要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詩歌的意思,深化了詩歌的情感。
讀的方式有很多,像配樂讀,男女生對讀,齊讀。多種方式的讀是學生在讀中理解詩歌,在讀中品味詩歌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能把詩歌背誦下來。
(四)回顧拓展,內(nèi)化情感
這個環(huán)節(jié)其實又回歸到了詩歌的整體,在回顧的過程中,學生又一次感受了詩歌所蘊含的情感.從而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升華。
三、模式的論證
下面我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第二十五課《《太陽是大家的》為例,論證我的教學模式。
《《太陽是大家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正確讀“紅彤彤、晚霞、睡夢”等詞語。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情感目標: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各國兒童的團結友愛,感受詩歌的快樂氛圍。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讀”,通過讀達到“悟其意、品其味、抒其情”的目的。難點是理解詩歌的含義。
課文是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載體。這是一首非常優(yōu)美的兒歌,首先由老師范讀全文,讀完后讓學生自由練讀課文,最后指名四位學生分小節(jié)朗讀,讀后讓學生互評互議。采用范讀、自由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披文入情,不但讓學生在讀中初步感知了課文內(nèi)容,而且珍視了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在指導學生深入領悟課文時,需要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這是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前提。本課是一首兒童詩,因此以多種方式的讀來引導學生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靈與詩歌對話,通過美讀展開想象的翅膀,感悟詩歌的意 境。
讓學生理解“太陽是大家的”寓意“地球是大家的”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因此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采用了各種形式的誦讀都是為了讓學生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在朗讀中體會,在朗讀中感知課文的內(nèi)涵,并讓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引入第三小節(jié)時我就引導學生“太陽給我們帶來了溫暖,我們把他留下好么?”將學生引導到“太陽是大家的,我們需要他,別的國家的小朋友也需要他”。在通過對第四小節(jié)的朗讀“等她,盼她……”再次引導學生說出“太陽是大家的”,既回歸了全文,又將主題再次的明確,提升。
整堂課我以“讀”感知課文,理解課文,貫穿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因為“讀書”是語文學習的第一要務。只有讓學生在多種形式讀的熏陶下感知課文,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良好發(fā)展,讓學生學會學習。
總之,在中小學詩歌教學中將“以讀為主,讀中悟情”的模式應用其中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筆者以《太陽是大家的》為例對這一教學模式進行論證,收到了滿意的效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讀中生情、批文入情,讓學生在讀中初步感知了課文內(nèi)容,且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得到了體現(xiàn),可以在中小學詩歌教學中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許湘云.對新時期小學詩歌教學的理性思考[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06):46-47.
[2]羅昌芬.小學低段兒童詩歌教學與兒童語言能力發(fā)展的探索[D].四川師范大學,2007:55.
[3]吳源海.淺談如何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滲透美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2(17):65-66.
[4]覃發(fā)清.感受詩歌的美——探析小學語文詩歌教學[J].科技資訊,2011(02):112-113.
[5]邱姣嬌.如何提高當代小學語文詩歌教學質(zhì)量[J].語文建設,2012(14):26-27.
[6]張偉.詩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價值[J].語文建設,2013(18):104-105.
[7]季晗.小學語文詩歌教學創(chuàng)新分析[J].課外語文,2013(2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