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郭強 化夏
在以往的宋代城市遺址或墓葬考古發(fā)掘中常會出土一些小型陶瓷俑,其形象多為人物或動物,人物多為嬰戲、貴婦、神佛等題材,動物多為獅、馬、羊、狗等形象,這些小型陶瓷俑反映了當時的市井生活和民間信仰。
在這眾多的形象中有一種為骷髏,與其他題材迥然不同,關于其含義常令人費解。我曾見到兩類實物,一類為骷髏頭的形象,另一類為一人用雙手撕破面部皮肉,露出骷髏的形象。另外,河南汝瓷博物館所藏的宋金時期的三彩枕上也畫有骷髏頭形象。還有一件著名的與骷髏形象相關的宋代文物,就是《骷髏幻戲圖》。此圖由南宋畫家李嵩(1166~1243)繪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呈圓扇形。畫面中一大骷髏席地而坐,用懸絲操縱一個小骷髏,骷髏旁有一副演傀儡戲的擔子,擔上有草席、雨傘等物,骷髏身后有一哺乳嬰兒的婦人,骷髏前面有一嬰孩,他趴在地上手指小骷髏,正聚精會神看骷髏傀儡戲,其后有一婦人伸出雙手做要去抱嬰孩狀,應該為嬰孩的母親。關于這幅畫歷代學人多有記錄考證,其畫面含義也眾說紛紜,爭論至今。有的學者認為此畫的核心主題是生死轉化及因果輪回,或者與莊子的“齊生死”有關。李嵩畫的骷髏圖不止一幅,《孫氏書畫鈔》就收錄有《題李嵩畫〈錢眼中坐骷髏〉》,全文為:“塵世冥途,鮮克有終;丹青其狀,可以寤疑。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嗜物不衰。顧青草之委骨,知姓字之為誰?錢眼中坐,堪笑堪悲。笑則笑萬般將不去,悲則悲惟有業(yè)相隨。今觀汝之遺丑,覺今是而昨非。”在李嵩之前也有人繪過骷髏圖,如全真教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1112~1170)和他的學生譚處端(1123~1185)就多次畫過骷髏圖,有詩作《自畫骷髏》《畫骷髏警馬鈺》《嘆骷髏》《骷髏歌》等可證。他們全都在李嵩之前,可惜沒有畫作流傳下來??梢婘俭t圖是當時一種流行的繪畫題材。
宋代文物中屢屢出現的這種骷髏形象,其含義究竟為何?這方面的研究不是太多,以往有學者指出其應與宗教有關。經過研究,我們認為這類宋代文物的制作應該是受佛教“白骨觀”影響,其寓意為勸人覺醒,明白世事無常,死亡可能就在不遠的明天,教人及時修行,息滅對色身的貪戀,破除身見和我執(zhí),從而早日脫離輪回苦海,達到佛教追求的涅槃境界。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經過南北朝的普及和隋唐的輝煌,到宋代已完全世俗化,融入到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佛教思想對宋代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如宋代吸收禪宗等佛教思想而形成的理學和心學,王重陽吸收佛教修行理論創(chuàng)立的全真教。民間也接受了許多佛教思想,如“白骨觀”,這些思想反映在宋代的文物上,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骷髏形象和《骷髏幻戲圖》。
宋代骷髏陶俑
《骷髏幻戲圖》(局部)
“白骨觀”為佛教五門禪法之一種,是釋迦牟尼佛所傳的原始佛教中的一個重要修行方法,在其重要經典《阿含經》中有詳細敘述,是佛教核心修行方法“四念處”中“身念處”的主要內容?!鞍坠怯^”通常由不凈觀、白骨觀、白骨生肌和白骨流光四步組成。主要目的是讓修行者通過觀想,息滅對色身的貪戀。鳩摩羅什所譯《禪秘要法經》中有大段詳解,有說觀想尸體腐爛變白骨的,有說觀想世界充滿白骨的,主要通過這種觀想來破除我執(zhí),如:“當自觀身作一白骨人,極使白凈,令頭倒下,入髖骨中。澄心一處,極使分明。此想成已,觀身四面,周匝四方,皆有骨人……乃至見于無量無邊諸白骨人,紛亂縱橫,或大或小,或破或完……諦觀是已,當自思惟,正有縱橫,諸雜亂骨,何處有我,及與他身。爾時行者,思惟無我,身意泰然,安隱快樂?!睋屏x凈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十七載,佛祖在世時,便囑咐信徒“畫白骨髑髏”以配合“白骨觀”的修習。南懷瑾在《不凈觀之白骨觀想法》一文中稱:“白骨觀的修法,是佛說十念法中念身法門最基本的一門修法。無論大小乘,顯密各法門,都不可好高鶩遠而輕忽躐等。即如密宗的各種修觀法門,每一位佛菩薩本尊相狀,大都手持白骨骷髏禪杖,或腳踏死尸,或手持天靈蓋,都是表示以白骨觀為修行初基的密意?!庇纱丝梢?,“白骨觀”作為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歷來被顯密各宗所重視和尊奉?!鞍坠怯^”作為佛教五門禪法之一種,被禪宗重視自不待言,如《湖州吳山端禪師語錄》卷下有《詠骷髏》:“曠劫不能逃,輪回多出沒。只為世間情,無緣生慧日。晨昏多不省,運用如膠漆。只這示諸人,非空亦非實?!薄督饎偨浛苾x寶卷》:“荒郊日落草風悲,試問骷髏你是誰。或是英雄豪杰漢,回頭能有幾人知。”這些詩句都是勸人不要沉迷眼前,應常念生死,及時修行,勘破身見,早證涅槃的意思。佛教密宗受“白骨觀”影響,也多用骷髏作裝飾和進行佛事活動。密宗經典記載的“髑髏成就法”,實際上是“用木作一髑髏”來進行?!笆恿帧弊鞣〞r,“咒師取白芥子,咒之二十一遍……其諸髑髏并皆作歌舞?!庇袝r還要給七枚骷髏洗凈、著裝,描畫眼鼻孔齒,使其能行能坐,供養(yǎng)燒香咒二十一遍,骷髏便可“自行動轉開門出去”,甚至可使“一切髑髏,自然相打,繞林作舞,唱歌而走”。
宋金三彩枕上的骷髏,汝瓷博物館藏
“白骨觀”對當時社會的其他人也有一定的影響,如受佛教思想影響很深并吸收佛教修行方法創(chuàng)立全真教的王重陽曾說:“欲要心不亂,般般都打斷。子午卯酉時,須作骼骼觀”,并在《畫骷髏警馬鈺》說:“堪嘆人人憂里愁,我今須畫一骷髏。生前只會貪冤業(yè),不到如斯不肯休。為人須悟塵勞汩,清凈真心真寶物。奪得驪龍口內珠,便教走入昆侖窟?!薄镀唑T子》說:“見骷髏,臥臥臥沙堤……眼內生莎,口里更填泥。……雨灑風吹渾可可,大抵孩童任蹈躋?;诓簧吧剖禄?。”譚處端《骷髏歌》:“骷髏骷髏顏貌丑,只為生前戀花酒。巧笑輕肥取意歡,血肉肌膚漸衰朽。漸衰朽,尚貪求,貪財漏罐不成收。愛欲無涯身有限,至令今日作骷髏。作骷髏,爾聽取,七寶人身非易做。須明性命似懸絲,等閑莫逐人情去。故將模樣畫呈伊,看你今日悟不悟?!秉S庭堅也作有一首《骷髏贊》:“黃沙枯髑髏,本是桃李面。而今不忍看,當時恨不見。業(yè)風相鼓轉,巧色美倩盼。無師無眼禪,看便成一片?!边@些詩句可以看作是對三彩枕刻畫的骷髏的最好解讀,其本意是勸人行善修行,早日悟道,其思想本源佛教的“白骨觀”。
由上可知,宋金時期佛教已完全世俗化,融入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時的人們受佛教“白骨觀”思想影響很深,再加上全真教的提倡和傳播,從而出現反映“白骨觀”骷髏形象的文物,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