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疫苗背后:鮮為人知的周健
宮頸癌疫苗是人類發(fā)明的首支癌癥疫苗,它有兩位共同發(fā)明人,一位是澳大利亞科學家伊恩·弗雷澤博士,另一位是中國科學家周健博士。
1991年,弗雷澤和周健合作,利用重組DNA技術制造出一種外形與HPV極為相似的“HPV病毒樣顆粒”,并證實其內(nèi)部不含導致疾病的DNA,卻能刺激身體產(chǎn)生針對HPV的免疫反應。這就是宮頸癌疫苗誕生的基礎和關鍵。
1980年,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證實,宮頸癌是由HPV感染所致。豪森也因此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但他也同時給疫苗研究者留下一個問題——HPV疫苗很難制作。弗雷澤和周健也是被HPV疫苗難住的科學家之一。
1988年,周健在北京醫(yī)科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做博士后,跟病毒學張乃蘅教授做HPV研究。同年,他申請到位于劍橋大學的英國帝國癌癥研究基金會(ICRF)的腫瘤和病毒實驗室做研究,并成為國際HPV研究先驅Lionel Crawford教授接收的第一位中國研究員。周健的妻子孫小依也來到實驗室,成為他的助手。
周建夫婦在劍橋遇見了免疫學家弗雷澤。弗雷澤邀請周健夫婦和他一起回昆士蘭大學的免疫學實驗室,繼續(xù)共同研究HPV。在劍橋,他發(fā)現(xiàn)周健不僅是一位優(yōu)秀的分子病毒學家,而且對HPV有特別的興趣。周健夫婦在劍橋被稱為“神奇的手指”,什么難事到他們手上準能行。
不過接下來整整6個月的研究時間里,他們一無所獲。
直到1990年年底的一個夜晚,周健在和孫小依散步時突然說:“已經(jīng)有表達和純化了的L1、L2(HPV晚期蛋白、病毒殼膜的主要構成)蛋白,何不把這兩個蛋白放在組織液里,看看它們能否合成病毒樣顆粒?”他的想法是要制造出外表類似HPV但內(nèi)核不含病毒DNA的病毒樣顆粒,孫小依當時就嘲笑他:哪有這種可能,將兩個東西放在一起就行了?如果這么簡單,別人早就看到病毒顆粒了,還能輪到我們嗎?
后來在丈夫的第二次催促下,孫小依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將兩個現(xiàn)存的HPV晚期蛋白放在試管里,“加一點這個,加一點那個,好像幼兒園小朋友做游戲一樣,就這么簡單。”
大約過了兩個星期,兩人將合成好的東西拿到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一看,我們倆都傻眼了,真的是一個病毒顆粒合成了,我們實實在在地看到一個體外合成的病毒顆粒!這真是驚喜的一刻。”弗雷澤說:“我清楚地記得1990年年底那個特別的日子,我們第一次看見了這張病毒樣顆粒的圖片,當時我們就知道,如果有某種東西可以制成疫苗,那么就應該是它!”
在最初的幾年里,他們努力讓這種“病毒樣顆?!北憩F(xiàn)出所期望的效果,當這一目標實現(xiàn)后,昆士蘭大學開始與投資公司和有疫苗研發(fā)能力的制藥公司聯(lián)系。在獲得默沙東公司支持后,大規(guī)模的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開始了。
1999年,宮頸癌疫苗的臨床試驗還在世界各地進行。周健回中國進行學術訪問,當時溫州醫(yī)學院的臨床試驗也在進行。但沒有人會想到,這竟成了一次沒有歸途的旅程。
“周健的身體一直很好,出國十來年沒有請過一天病假,他的勤奮是有目共睹的,他經(jīng)常一周工作7天,日夜操勞。1999年2月,他整天坐在那里寫基金申請書,寫完后說‘我怎么這么累???’”孫小依說,“我就勸他休息,3月份就不要到溫州了。但他堅持要去?!?/p>
1999年3月8日晚,剛到杭州不久的周健還給家里打電話,兒子問:“爸爸,這次回來你給我買什么禮物?給我買一個最新的lego(樂高拼裝玩具)吧!”周健說:“沒問題,我肯定給你買回來。”孫小依對兒子說:“爸爸太累了,讓他早點休息?!?/p>
3月9日,周健因為感染性休克病重。3月10日,當孫小依帶著周健的母親和兒子從澳大利亞趕到杭州時,他已永遠閉上了眼睛。
7年之后,2006年,默沙東制藥公司和葛蘭素史克制藥公司生產(chǎn)的兩種宮頸癌疫苗面世,1年之內(nèi),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在內(nèi)的80個國家先后批準了這種疫苗的使用。2015年,周健和伊恩·弗雷澤博士獲“歐洲發(fā)明獎”。
(王丹紅/文,據(jù)《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