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是怎么命名的?
中藥大都是天然的植物、動物、礦物,其形態(tài)、色澤、氣味千差萬別,產地有東西南北、山澤燥濕之殊,性能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之異,再加以傳統(tǒng)文化氛圍(包括民俗文化、諱飾文化、外來文化)的熏染、滲透,使中藥命名的途徑、方法呈現出了多元化的趨勢。
參與中藥命名的,既有本草專家,也有一代名醫(yī),還有民間醫(yī)生、文人墨客與普通百姓。
中藥的命名方式極多,有根據中藥理論命名的,有根據植物學理論命名的,還有根據審美意趣和神話傳說命名的??傮w來說中藥命名偏于形象化,并且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
根據藥物顏色命名。例如:玄參,玄為黑色,其莖微似人參,根甚黑,故稱玄參。
根據藥物形態(tài)命名。例如:牛膝,因其莖節(jié)粗而膨出,狀似牛的膝關節(jié)而得名;白頭翁則以其“近根處有白茸,狀似白頭老翁”而得名。另外還有馬鞭草、雞爪黃連、烏頭、皂角刺、木蝴蝶、鳳尾草等。
根據藥物氣味命名。例如:酸味的酸棗仁、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參、辣味的細辛,皆以味而得名。
根據藥物功效命名。例如:番瀉葉,顯而易見具有強力的瀉下通便作用,現代西醫(yī)院也因其效果肯定而廣泛應用。在中藥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方劑,其命名與中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如葛花解酲湯、牛黃清心丸、益母草膏等。
根據藥物生長特點和采摘時節(jié)命名。例如:夏枯草,因夏至后本草之果穗即枯干而得名。
中藥材采集是確保藥物質量和有效成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因此掌握采收時間至關重要。例如:深秋或初冬經霜后采集的桑葉稱“霜桑葉”,蟬衣稱“秋蟬衣”;在冬季至翌年清明前莖苗未出時采收的天麻名為“冬麻”。
根據藥物產地命名。例如:山西上黨產的條參,取名黨參;山東陽谷縣阿膠鎮(zhèn)產的驢皮膠,稱阿膠。還有冠以“川、廣、云、巴、蜀”等藥名,均因產地而得名,如川烏、川芎、廣木香、廣陳皮、云茯苓、巴豆、蜀椒等。
因為避諱更易藥名。歷史上,中藥名因與君王名同字或同音而改易者不勝枚舉,如截瘧要藥“恒山”因歷史上三個皇帝皆名“恒”(漢文帝、唐穆宗、宋真宗),故屢次改名“常山”,致使醫(yī)藥文獻中出現了避諱改名→回改→再改名→再回改……的淆亂現象。再如“羅勒”,因犯十六國時后趙高祖石勒之名諱,改名為“蘭香草”;“玄參”“玄明粉”,為避清圣祖玄燁名諱,改名“元參”、“元明粉”。
(綜合自《中醫(yī)藥文化》《中醫(yī)中藥》《知識文庫》、央視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