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可以抵萬金的家書
在中國文化中,家書浸潤著親情,承繼著家風,接續(xù)著傳統(tǒng)。重讀多位名家情深意切的家書,讓我們重溫寄寓在家書中“抵萬金”的力量與溫暖,感受家風的綿延。
人言:冬日可愛,夏日可畏。余則反是,愛夏日之長,而畏冬日之短。夏日雖酷,然潛心讀書作文,心有所專,安見其酷?余年垂七十,每逢夏日,作畫一兩幅或三四幅,譯書三千字,晚來尚有余閑讀書。至冬日,則飄瞥即晏,所有工程恒于夜中補之。晨起稍晚,即咄嗟而暮。汝年未及二十,正黽勉為學之時。乃睡至日中,豈不以可惜之光陰付之虛擲?汝茍用吾言,以早起惜陰為上著。
四月十日訓(注:1920年)
林紓是近代翻譯家、文學家、書畫家。這兩封信摘自《林紓家書》,是他寫給四子林琮的信。
孩子們:
思成(梁啟超長子)來信問有用無用之別,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試問唐開元、天寶間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比較,其貢獻于國家者孰多?為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姚、宋之有無,算不得什么事。若沒有了李、杜,試問歷史減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fā)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于社會,人才經濟莫過于此。思成所當自策歷者,懼不能為我國美術界作李、杜耳。你還是保持這兩三年來的態(tài)度,埋頭埋腦做去便對了……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睂沓删腿绾?,現(xiàn)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二月十六日爹爹(注:1927年)
梁啟超是世所皆知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既高明又開明的父親。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個個成才,其中三位是院士。從梁啟超不同時期寫給孩子們的書信里,可以看出他的為父之道。透著智慧、平等和暖意的文字里,種種人生道理和家風家道就這樣“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孩子們。
哲妻:
我在京給你買了兩條裙子和一件汗衫(兩黑一深藍)。這是我第一次買裙子,不知什么號碼適合你穿,只好買兩條供你選擇。這些東西我托人帶回長沙,待回國后再來安江。
家中老母和年幼的孩子們全靠你當家和照顧。我經常在想,有你這樣一位賢德的妻子,這的確是我和全家的福氣。希你多保重自己的身體,加強營養(yǎng)和加緊治病。余再談。(注:1985年5月)
1964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妻子鄧哲結婚。雖然他們都在湖南安江,但不在一個單位,只能每周團聚一次。后來,袁隆平調到長沙,夫妻倆長期兩地分居。人在兩地,鴻雁傳書,成為當時袁隆平和妻子傳情達意的重要方式。
(據(jù)《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