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娜
摘要:隨著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漢語熱”正席卷全球。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想要學習或者正在學習漢語,同樣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趨向于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為了應(yīng)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文化障礙甚至沖突,促進對外漢語教學的順利開展和跨文化交際目的的實現(xiàn),教師的文化寬容則顯得至關(guān)重要。本文主要從文化寬容的研究背景及現(xiàn)狀、內(nèi)涵、歸因分析等幾個方面,探究教師的文化寬容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影響及應(yīng)用,從而完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推動對外漢語教學開展,幫助非漢語母語者更好地學習漢語語言文化。
關(guān)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 文化寬容 文化歸因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102-02
世界文化豐富多彩,各民族所具有的獨特文化反映在其他國家和地區(qū)便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差異,文化差異則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的質(zhì)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想順利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漢語和中國文化教學過程中采取一種文化寬容的態(tài)度。因此,本文意在從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的文化寬容角度入手,結(jié)合其研究現(xiàn)狀、內(nèi)涵、產(chǎn)生原因于教學實踐中進行研究分析,探究其影響及應(yīng)用,從而更好地完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推進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
一、研究背景及現(xiàn)狀
(一)研究背景
伴隨著中國經(jīng)濟實力增強,漢語也在逐步走向世界。根據(jù)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國已在5大洲124個國家和地區(qū)開辦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所孔子課堂,全球有超過100多個國家的3000多所大學和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設(shè)漢語課程。而在中國,截止到2015年,1000多所高校里有811所接收留學生共達40多萬人。在語言學習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可能由于多種原因?qū)е陆浑H障礙,緩解或消除這些交際障礙,便需要有一個寬容的態(tài)度。尤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融入文化教學已成為現(xiàn)代語言學界的共識。對外漢語教學已不僅僅是語言本身的教學,而是以培養(yǎng)漢語交際能力為目標,緊密結(jié)合文化因素,將知識轉(zhuǎn)化為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的教學。語言教學本身應(yīng)包含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所必需的文化內(nèi)容。
(二)研究現(xiàn)狀
追溯“寬容”一詞的出現(xiàn),其最早并未被用于語言教學領(lǐng)域,而是多用于政治和宗教領(lǐng)域。只是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各國人民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化寬容”一詞才應(yīng)運而生。然而查閱相關(guān)研究資料,發(fā)現(xiàn)與其相關(guān)的研究還為之甚少。
鄒威華、汪興富在《論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文化寬容的實證性研究》中以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研究分析了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生文化寬容的現(xiàn)狀及可接受性。
馬嵐、秦仁武、鄒威華在《論漢英文化負遷移與文化寬容》中從跨文化交際入手,介紹文化寬容及其內(nèi)涵,分析文化負遷移的表現(xiàn),探討克服文化負遷移與培養(yǎng)文化寬容的方法以及提供第二語言教學和跨文化交際的啟示。
綜上所述,文化寬容應(yīng)用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的研究資料很少,因此加強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教師文化寬容的研究非常重要。
二、教師文化寬容的內(nèi)涵
所謂“文化寬容”指在跨文化交際中,面對可能存在的文化差異引起的文化沖突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能夠理解對方文化的態(tài)度。而“教師的文化寬容”特指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因文化差異與學生或當?shù)厝水a(chǎn)生交際障礙時,所能夠采取的尊重所在國家或地區(qū)文化,理解當?shù)匚幕曀祝e極融入當?shù)厣詈臀幕ψ?,順利完成漢語和文化教學的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教師的文化寬容能夠有效緩解課堂上學生因民族差異、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不同而導致的文化理解上的沖突,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漢語語言文化。
三、教師的文化寬容的歸因分析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豐富多彩,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意義,而某一個特定的文化群體對另一個文化群體過于一般化、過于簡單化的文化取向就是文化定勢。由于文化定勢的影響,外國學習者在學習和使用漢語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障礙,從而大大降低跨文化交際的質(zhì)量和效果。教師要想幫助學生克服交際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就要具備文化寬容的態(tài)度。
(一)文化移情
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文化寬容首先來自教師的文化移情。所謂移情即設(shè)身處地領(lǐng)會別人思想或感情,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分析問題。而教師的文化移情就是指教師在進行漢語與文化教學過程中,面對文化沖突,不以自身經(jīng)驗和文化準則作為衡量其他文化的標準,而是自覺轉(zhuǎn)換文化立場,主動理解與適應(yīng)目的語文化,從而以恰當?shù)姆绞竭M行漢語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文化的動機,進而推動教學的順利開展。
文秋基指出:“對異國文化的理解和寬容來源于換位思考能力的提高。”即對待文化沖突時,我們要克服民族中心主義,結(jié)構(gòu)多元文化,尤其教師更要擺脫文化定勢和對異文化的成見。正確地理解文化差異,自覺學習并接受異文化,在尊重對方文化基礎(chǔ)上求同存異地進行文化吸收與傳播。
(二)文化空白點
在跨文化交際中,詞語的意義可分為兩類:語言概念意義(語言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意義(文化含義)。語言意義指直接反映客觀世界的客觀意義;文化含義指附加在語言意義上的主觀意義,表示在實際跨文化交際中的交際價值所傳遞信息的文化特征。正是語言里有些詞語在另一種語言里沒有對應(yīng)詞,才出現(xiàn)了在文化上的空白點。結(jié)合語言意義可以分為幾種情況:
(1)語言意義對應(yīng),文化含義此小彼大。例如:一個老年人問一個素昧相識的年輕的中國小伙子:“Whats your name,son?”譯成“兒子,你叫什么名字?”中國年輕人一定會生氣,他會以為老人是在占他便宜。其實,在這里“son”是“孩子”,是年長者對非血緣關(guān)系的青年男子和男孩子的非正式稱呼。
(2)語言意義對應(yīng),文化含義不同。例如:漢語“成家”指結(jié)婚;英語的“to start a family”指生第一個孩子。
(3)語言意義對應(yīng),文化含義此有彼無。例如:漢語“松樹”與英語“pine tree”對應(yīng),但是“松樹”在中國文化中有“長壽”這一文化含義:“松鶴延年”。這在其他文化中是沒有的。
(4)語言意義對應(yīng),文化含義此無彼有。例如:英語文化中“tea break”和“coffee break”漢英雙語詞典將其譯為“茶飲”“工作小憩”,不理解這種文化的中國人就不明白,休息就是休息,為什么非要用喝茶或咖啡作為休息的借口?
因為現(xiàn)有漢語和其他語言之間并不能建立準確無誤的概念搭橋,所以文化寬容不失為教師在教學中緩解跨文化交際沖突所采取的有力措施。
(三)文化附加義
所謂文化附加義是指一個詞在基本意義之上同時又蘊含著民族的文化信息。在教師進入跨文化交際中時,可能會受母語文化思維定勢和負遷移的影響,忽略文化差異的存在,習慣性地把母語語言習慣、表達方式及文化含義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從而造成文化沖突。例如:有這樣一個案例,朱婭蒂是東南亞某國民學校的漢語老師,對課文中出現(xiàn)的漢語成語“自食其言”進行教學時,用英語“to eat ones words”向?qū)W生解釋“自食其言”在中國指“說話不算數(shù),不守信用。”其實“to eat ones words”是指“承認自己說錯了話,并表示道歉”。由于文化附加義并不是明顯地暴露于詞匯表層含義中,如果不做充分的準備,一個初到異國他鄉(xiāng)的漢語教師一般很難甚至根本不知道某些詞在其他國家所具有的文化附加義,而一旦忽略這種文化附加義,就有可能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因此文化附加義也是在跨文化交際中采取文化寬容的一個重要歸因。
四、教師的文化寬容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影響及“度”的把握
(一)教師文化寬容的影響
對外漢語教師在尊重和理解雙方文化的基礎(chǔ)上進行教學,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知識。文化寬容能促進教師與學生溝通,在達到教育目的的同時,吸納各國文化特征,有利于教師總結(jié)各國學生不同的語言和文化思維習慣,一方面促進對外漢語教師在跨文化交際中對待不同國家學生可以游刃有余建立文化間的橋梁,減少交際障礙的產(chǎn)生,提高學生對中國語言文化的興趣;另一方面在語言教學上,促進教師對學生母語的了解,減少學生在漢語學習中過度的母語負遷移,同時也方便教師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在改善教學法上因材施教。
(二)教師文化寬容“度”的把握
一方面,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果文化寬容度不夠,對異己文化反應(yīng)冷漠,不能敏感地察覺和捕捉交際客體的情感并做出適當?shù)墓缠Q,則無法從心里打破交際障礙,更不可能給學生一個良好的氛圍去學習漢語以及與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
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過度放縱寬容會過分肯定異族文化,導致自己失去本土文化立場,削弱主體在交際中的作用,進而削弱實際交際效果,造成心理障礙。同時學生對于沒有糾錯的學習內(nèi)容會以為是正確的漢語文化習慣,從而導致學生對漢語語言文化產(chǎn)生誤讀,降低學習興趣,阻礙跨文化交際目的的實現(xiàn)。
因此,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采取的文化寬容策略,既不可完全否定異己文化,又不可完全放棄本族文化,而是要在理解與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礎(chǔ)上,主動適應(yīng)目的與文化,根據(jù)跨文化交際需要,因材施教,外為我用,發(fā)展本國文化。
五、結(jié)語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行為,主要通過語言來進行,稱為跨文化語言交際。影響跨文化語言交際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特別是文化差異。而教師又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領(lǐng)導者。在進行跨文化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跨文化交際實際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在長期的交際過程中,不同文化之間不可避免的相互影響,甚至產(chǎn)生沖突。教師在進行漢語教學時要采取文化寬容的態(tài)度,避開母語文化的思維定勢和對異文化的成見,尊重不同文化,求同存異的對待文化沖突,從跨文化交際的需要出發(fā),進行文化教學,幫助外國學生更好地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12.
[2]劉徇.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3]高劍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J].課程與教學研究,2007(5).
[4]高永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的適度原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
[5]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J].中山大學學報,1996(6).
[6]于淼.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寬容[D].揚州大學,2013.
[7]吳立紅.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沖突及教學策略[D].黑龍江大學,2012.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