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暐之
上海觀眾對于音樂劇《莫扎特》的期待是從2016年初就開始的。這種期待貫穿了幾乎一整年。2016年12月13日,《莫扎特》終于登陸上海文化廣場,40場的演出更讓之前的期待變成當下的熱捧,并且這個熱度持續(xù)跨躍到了2017年,直到元月15日完美收官。
這是一部人物的傳記,編劇米歇爾·昆策和作曲西爾維斯特·里維是老搭檔,前兩年熱演的德語音樂劇《伊麗莎白》同樣出自二人的手筆。宣傳海報上“MOZART”這個單詞設計成用類似鵝毛筆書寫的、筆法不羈、力度強勁的血紅色手寫體,并且在后面綴以驚嘆號。而當看完全劇之后,才發(fā)現(xiàn)海報上的這一串耀目的血紅色字符,竟然是“莫扎特用自己的鮮血”書就的!印象深刻的一幕——當莫扎特虛弱地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時候,象征他“天賦和才華”的小阿瑪?shù)?,依然跪在他的身邊手握鵝毛筆不停地、急速地埋頭書寫著。生命即將逝去,智慧的光芒也將要熄滅,“天賦和才華”不愿就此罷休,“他”舉起手中的筆,毫不猶豫地刺向莫扎特右手臂的動脈,然后蘸著流出的鮮血,繼續(xù)創(chuàng)作……然而,生命的枯竭不可遏止,當“天賦和才華”手中的筆已經(jīng)流淌不出讓“他”滿意的音符的時候,莫扎特指著自己的胸口:“這里還有一點血……”于是,小阿瑪?shù)聸Q絕地高舉起手中的筆,奮力刺向莫扎特的胸口。這一次,沒有鮮血流出了,有的只是隨著莫扎特肉身的消亡,“天賦和才華”也隨之離去。
其實,每個人的創(chuàng)作或多或少都會有相似之處。這并不是說作者缺乏創(chuàng)新,而是思維方式?jīng)Q定了這種類似。記得音樂劇《伊麗莎白》中,自始至終死神與伊麗莎白相伴左右;同樣的,音樂劇《莫扎特》中,象征其“天賦和才華”的小阿瑪?shù)屡c莫扎特如影隨形,具象地出現(xiàn)在舞臺上。小阿瑪?shù)逻@個“非物質”的角色形象的出現(xiàn),也注定了這部以莫扎特名字命名的音樂劇作品,已經(jīng)不能單純地以歷史記載進行對號入座的解讀了。這一角色的設置,也讓這部音樂劇充滿一種既浪漫又哲學意味濃厚的氣質,令人耳目一新。
日耳曼民族確實是善于思考的,這從《莫扎特》這部作品就可以看得出。雖然是人物傳記,但作者并沒有受歷史的束縛,即便是按照莫扎特生平的時間順序來結構戲劇,作者亦會根據(jù)自己表達的需要選擇恰當?shù)娜宋锖褪录眢w現(xiàn)戲劇的思想主題。自幼被稱為神童的莫扎特,作者對他可愛的童年著墨極少,可以說一筆帶過,重點是在其成人之后。莫扎特的長大,對于他的父親,對于他周邊的人,似乎都是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對莫扎特本人而言,也一度無所適從。種種矛盾便由莫扎特的長大開始了。戲劇必須有沖突,而矛盾便是沖突的始作俑者。莫扎特與大主教的矛盾,莫扎特與父親的矛盾,莫扎特與妻子及其一家的矛盾,這些矛盾看似獨立實則交叉,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人物的命運和情感也讓觀眾唏噓不已。
舞臺藝術作品,選擇人物傳記是有極高難度的,莫扎特短暫的一生,可選擇的事件也不勝枚舉,更何況他還留下了大量的傳世作品。目前的選擇不能說就是最精華的,但卻是創(chuàng)作者最需要的。其實一個作者,最關鍵的是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好像這部音樂劇的音樂。莫扎特自己的音樂在這部音樂劇中出現(xiàn)的頻率并不高,只在必要的場景出現(xiàn)過幾次,而且時間都很短;并且即使是演奏這些音樂的片段,也是經(jīng)過重新的編排和處理的,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難得的。因為按照通常的思路,以音樂家的生平為題材寫作,很難擺脫固有的束縛,一不留神就會讓這部音樂劇成為莫扎特音樂作品集錦。作曲家顯然意識到這一點,并且規(guī)避得很好。當然,這也得益于編劇的構思和創(chuàng)作,因為昆策沒有平鋪直敘地去寫莫扎特的音樂創(chuàng)作歷程,而是努力挖掘人物的心路歷程,并且以當代人的視角,藝術地解讀這個音樂天才人性的一面。如此,便讓這部作品更具有一種當代話語的意境,讓觀眾更容易感同身受。
《莫扎特》的音樂和表演風格與《伊麗莎白》很類似,尤其是那種快節(jié)奏的敘述性的音樂語言,以及直來直去的舞蹈肢體動作,都能夠讓人強烈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風格的一貫性。而男爵夫人演唱的《星星上的黃金》,出挑于其他的角色演唱的歌段,旋律非常優(yōu)美,風格完全不同,恍惚在聽韋伯的音樂劇。當然,主創(chuàng)二人都是從翻譯百老匯音樂劇起步開始獨立的音樂劇創(chuàng)作,受韋伯的影響亦是必然的。
這部音樂劇中,代表“天賦和才華”的小阿瑪?shù)麓┑氖悄莻€時代的古典服裝,發(fā)型是如人們所熟悉的莫扎特肖像上戴著假發(fā);其他的角色服裝介乎現(xiàn)代和古代之間;而成年后的莫扎特的發(fā)型、著裝則完全現(xiàn)代——白色的圓領T恤,白色的帶帽休閑風衣,白色的修身休閑褲。服裝上的這種安排應該也是戲劇主題的一部分。在創(chuàng)作者看來,生于那個年代的莫扎特,他的藝術思想和理念,他的天賦和才華,他內心想要掙脫桎梏的叛逆,都表明他是一個在各方面超越時代的新人,所以表面上他是在服裝上與他人、與童年的自己(小阿瑪?shù)乱部梢允强醋髂赝甑挠白樱└窀癫蝗?,實則是他的思想和內心與整個社會的不諧和。
舞美同樣是這部音樂劇的一大看點,具象的舞美道具極少,根據(jù)不同場景,出現(xiàn)的就是鋼琴、幾把椅子、沙發(fā)方框內的馬車模型、從后方開上舞臺的房車、巨大的骷髏頭像、吊椅等等。而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的變化,比如金色大廳、巴黎、薩爾茨堡、維也納、街道市場等等,都是通過后方的巨幕投影體現(xiàn),投影的畫面制作得非常立體通透,與光潔的舞臺臺面有機融合,形成一個異常逼真的立體空間,效果極佳。旋轉臺的恰當運用,也很好地解決了動靜表演的需求。
音樂劇《莫扎特》看了兩遍,第一次一個人去的,第二次帶孩子去的。記得看完后與孩子交流,問:“覺得怎么樣?”答:“很有感染力!”問:“你覺得這樣演人物傳記和歷史是不是有出入?”答:“你是讀歷史呢還是欣賞藝術呢?”問:“劇中想要表達的主題似乎多了些?”答:“我用劇中的話回答你,只要運用得當,就是用多少音符都沒關系!”最后我這樣問:“你現(xiàn)在還小,我買票帶你來看,等你長大了,這樣的演出你會買票看嗎?”孩子回答:“當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