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訪問八重洲書店。這是一家創(chuàng)辦于1918年的老店,有3 300平方米,是日本最大的書店。董事長河相說:“我就是要辦一家什么書都能買到的書店?!?/p>
這家書店有一個特點,沒有庫房。河相說,書就是要賣,所以他以店代庫。所有的書都放在店里,窗臺上、腳下、樓梯的扶手上全是書,任人隨意取拿,就是丟幾本也無礙。
那天晚上,書店主人請我們在豪華的“椿山莊”吃飯,飯后順便一游。飯店后面有一條河,還有瀑布、竹林,風(fēng)景之雅有如中國的雁蕩山之夜。真沒想到,在大都市東京居然有如此雅靜之地。
翠竹搖曳,草木蔥蔥,石壁上流著潺潺的水,一束燈光斜打上去,映出粼粼的波。我突然又想到白天徜徉的那個書香世界,我一下子悟到,其實人的生活有兩個層次:先求生存,再求享受;先求物質(zhì),再求精神。
就拿這一晚來說,說是吃飯,其實主客都不是為了填飽肚子,所以吃飯時燈光并不以明亮為美,而是比較暗淡,要的就是一個情調(diào)。人們愛月光,就是典型的不以明亮為美。這樣的時光給人的不僅是亮度,還有情緒、意境。舞臺是人生的縮影,于是有專門的舞美、燈光來體現(xiàn)多彩的人生。
生活中飲食也不只為求飽,還為求味。大大小小的宴會、街頭小吃,早已成為交際的道具,成了風(fēng)情、民俗的展示,至于酒,更與饑渴沒有關(guān)系了。住房也不只為遮風(fēng)避雨,還要求舒適。賓館分不同星級,還裝上壁紙、吊燈,地面有大理石、花崗巖、全木等材料可選,這早與遮風(fēng)避雨無關(guān)了。穿衣也不只為求暖,還求美,現(xiàn)在城里早已沒人穿打補丁的衣服了,服裝成了人體美和精神美的延伸。衣服的色、形,與暖已關(guān)系較遠(yuǎn),有時甚至寧求其反,要風(fēng)度不要溫度,為了美而不惜挨凍。
對人來說,生存確實是一條起碼的分界線。人們從這條分界線出發(fā),可以走向不同的方向,在精神世界里分出不同的人生色彩。J
(選自《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