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君
赫哲族,與滿族是同一個祖先—女真族,卻同族不同命。滿族在能干的努爾哈赤的帶領(lǐng)下,在中國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喜歡打戰(zhàn),人又少的赫哲族卻依然在東北的松花江邊織網(wǎng)、打魚……
特色建筑—木克楞
木墻、木瓦、木煙囪(cōng)、木柵欄、木柴垛……在赫哲族的村落里,幾乎看不到一塊磚瓦,這就是赫哲族人最特色的建筑—木克楞(léng)。在很早的時候,常年住在山洞里的赫哲族,慢慢地發(fā)現(xiàn),自己身后被白雪覆蓋的長白山上長著很多結(jié)實的松樹,所以聰明的祖先們想了一個辦法。他們將松樹砍來,再把圓木兩端鑿刻成凹槽,然后相互咬合疊加在一起,搭成房屋的木墻,再將松木鋸成短的木段,加工成木板瓦,覆蓋在房頂擋雨,再將一根完整的木材掏空成筒狀立在屋外做煙囪。別看是木頭房子,它還有另一個名字—霸王圈,是說即使有霸王的驍勇也無可奈何的意思,可想它是多么的牢固,重要的是還能御寒呢。
魚皮衣
赫哲族人居住的地方也是真的好,他們住在松花江、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三江平原邊,江里盛產(chǎn)著很多種魚類。所以,赫哲族人不怎么打獵,也不怎么種地,他們靠捕魚養(yǎng)活自己,還穿用魚皮制成的衣服,就是那大名鼎鼎的魚皮衣。說起這魚皮衣,歷史相當悠久,現(xiàn)在是受保護的民間工藝。
魚皮衣是赫哲族獨有的服飾,制作工藝相當煩瑣。首先,要把鰱魚、鯉魚等魚皮完整地剝下來,晾干后,把魚鱗去掉,再用木棒反復捶打得像棉布一樣柔軟,然后用魚骨頭打磨出的針,穿過魚線,最后將揉制好的魚皮按照魚鱗的順序、魚鱗的紋路,藝術(shù)性地拼縫、剪裁,這樣,一件魚皮衣就做成了。赫哲族的男男女女都喜歡穿魚皮衣,因為它結(jié)實、耐穿,冬天穿上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魚可防水護膝,并穿個4、5年都不會壞的,是大自然恩賜的禮物呢。
現(xiàn)在的赫哲族人在冬天里,穿棉衣比較普遍,但在打魚的時候,還會穿魚皮衣。與滿族一樣,赫哲族的女子們很愛惜自己的頭發(fā),她們都有一頭烏黑的長發(fā),未婚的女孩子梳一條辮子,已婚的婦女就梳兩條,這樣,我們還能根據(jù)頭發(fā)分辨她們的身份了。
會唱歌的赫哲族人
赫哲族人雖然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在早期,族里讀書的人很少,目不識丁的人占多數(shù),而他們會唱歌,還個個創(chuàng)作俱佳。著名民歌《烏蘇里船歌》采用的就是赫哲族的民間小調(diào)—《嫁令調(diào)》,朗朗上口、高昂悠揚,想必很多人都聽過吧?其實除了《嫁令調(diào)》,赫哲族民歌還有10多種,內(nèi)容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節(jié)日里唱的喜歌、祭祀用的禮俗歌、打魚時唱的漁歌、哄孩子睡覺的搖籃歌等,豐富多彩,讓淳樸的赫哲族人生活里總是充滿著歡樂的氣氛。
特色樂器—溫特
滿族信奉薩滿教,與它關(guān)系匪淺的赫哲族,理所當然也是薩滿教的忠實信徒,所以赫哲族人的樂器基本都是與薩滿教有關(guān)。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件特色樂器——溫特吧!
溫特,其實就是一種手鼓。很早以前,在赫哲人的生活中,它不僅是薩滿祭祀儀式中使用的一件“神器”,而且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樂器。在赫哲人的傳說中,薩滿神是借助雷的力量,驅(qū)魔斬妖,懲惡揚善。鼓就是雷的化身,是有召喚神靈的神秘力量。
溫特是一種木制邊框的單面鼓,鼓面很大,直徑有82厘米,上面一般蒙上魚皮,鼓身是上圓下尖的鵝蛋形,還會刻上各種動物的圖案,這種造型在薩滿鼓中是挺少見的。除了這種外,還有短小一些的圓形、橢圓形的溫特。不過由于赫哲族人實在太少了,溫特的演奏方式慢慢失傳了,只能在古籍的記載中一睹風采,感受溫特的非凡魅力。那時,在節(jié)日里,鼓手們紛紛地敲打著大大小小的溫特,場面熱鬧非凡。
鷹獵
鷹獵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狩獵方式,多在雪后的清晨進行。在冬日寒風中,達斡爾族的獵人們腳跨駿馬,左臂托舉獵鷹,尋游在雪野山林之中。他們發(fā)現(xiàn)野雞、野兔等小型禽鳥動物后,便令獵鷹迅速出擊,準確而有效。鷹獵的收獲量雖然不大,但它既是一種生產(chǎn)勞動,又是一項饒有風趣的體育娛樂活動,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擁有一只聰明伶俐、敏捷強悍的獵鷹也成為達斡爾族獵人們的驕傲與自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