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學明
2014年,松滋市城區(qū)新鎮(zhèn)二中陷入招生“困”境,市局決定將這所學校與市實驗初中合并,成立松滋市實驗初中城北校區(qū)。我也從一所鄉(xiāng)鎮(zhèn)優(yōu)質學校來到這所學校。如何迅速打開學校局面,贏得社會認可,成為學校新的挑戰(zhàn)。適逢我參加省教育廳“楚天中小學卓越教師校長”第五階段培訓,各種參觀學習與培訓,使我深刻地認識到:課堂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主渠道。只有課堂改變,才有學校改變,也才有學生改變。于是,新的辦學思路出現(xiàn)在我眼前:以課堂為突破口實施改革,先追求課堂教學的卓越,然后延伸至學校各個方面,實現(xiàn)學校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觀念碰撞,打開認知的窗口
與一般學校課堂改革力推“模式”不同的是,我們著眼于課堂文化的建設,以文化引領教師教學行為的變革。借鑒深圳市南山區(qū)的改革實踐,組織教師赴武漢二橋中學跟崗學習,我們逐漸明確了學?!白吭秸n堂文化”的價值追求。
“課堂文化”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價值觀。課堂文化不等于課堂教學本身,但課堂教學是在一定的課堂文化中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深受課堂文化的影響,是課堂文化的體現(xiàn)。“卓越”的基本義是“杰出”“超出一般”?!白吭秸n堂文化”主要指變革教學觀念和方式、超越傳統(tǒng)課堂而形成的新的教育價值觀。
從課堂文化層面,學校提出“四變兩平臺”的理念?!八淖儭奔醋兘處熤黧w為學生主體、變教師主教為學生主學、變知識本位為能力本位、變學科教學為學科教育;“兩平臺”即民主和諧師生關系的平臺和課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平臺。在這種課堂生態(tài)中,實現(xiàn)學生在知識構建、能力提升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同步發(fā)展,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課堂形態(tài)層面,學校提出“兩主三重四善”目標。“兩主”即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主線;“三重”即注重學生思維發(fā)展,注重課中活動,注重目標達成;“四善”即培養(yǎng)學生善學習、善思考、善合作、善表達的學習品質。課堂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在于形成卓越課堂文化理念,全體教師在這種文化影響下形成各自的教學風格,產生良好的教學效益。因為把課堂變革定位為文化構建,我們并不推行一刀切的大破大立和統(tǒng)一模式,我們追求的是:學校有整體特色、學科有專業(yè)特點、教師有個人風格。
從觀念入手,在認知上形成共識,為課堂改革提供了強大動力。從20%的教師、20%的課堂先行先試,逐漸達到40%,再到80%,循序漸進,從理解到接受到踐行,在一種看似溫和的課堂改革過程中,教師實現(xiàn)了課堂改革的自我認知,從行政的被動要求轉變?yōu)橹鲃觿?chuàng)新。直到今天,我們仍允許20%的傳統(tǒng)課堂存在。卓越課堂不追求大一統(tǒng)的形式,而是倡導百花齊放。
2016年,荊州市課程改革樣板?,F(xiàn)場會在實驗初中城北校區(qū)召開,松滋市教體局李祖勝副局長聽了教師們一組課后評價道:這種課堂的價值已經不在于課堂翻轉、先學后教等形式,而在于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市教體局決定,從2017年開始,縣域內全面推廣實驗初中城北校區(qū)卓越課堂文化建設經驗。
小組建設,突破課改第一鏈
走進實驗初中城北校區(qū)各班教室,都會被班級文化所吸引,綠化、美化、書香化、個性化是基本要求,小組文化建設爭奇斗妍。每個小組有一塊白板固定在教室四周的墻上,個性的組名、精神、組號、形象設計展示在上面的三分之一部分,下面三分之二則是同學們的學習展示或者板報設計。教室里還有各小組的奮斗目標,每位同學的勵志銘,每個小組每個同學每周的積分評等,班級管理中可以看到鮮明的小組特色。
小組建設,是課改的第一鏈。卓越課堂文化建設的關鍵點在于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這種學習方式推行的主要載體在于班級學習小組。為此,我們成立以教學副校長為組長的攻關組,尋求課改第一鏈的突破。首先,確定“均衡分組層級合作學習小組”的定位:小組既是學習合作體、競爭體,又是班級乃至學校的基本管理單位,讓小組變成實體;其次,摸索小組成員的最佳組成方式:小組均衡,組內異質,梯級構成,每組人數(shù)6人為宜,構成分布式領導結構,做到人人是領導,人人有責任,人人有事做;然后,進一步形成小組管理機制:包括小組文化設計、組員賦權、小組活動、小組評價、小組獎勵,等等。在摸索中,逐漸清晰概念,形成范式和文字表述,供各班操作借鑒。課改的成敗在于小組建設,課堂的質量在于小組管理。
一個小組中,學生根據(jù)綜合能力被確定為1-6的編號,1號是2和3號的“小老師”、2號是4和5號的“小老師”、3號是6號的“小老師”,每半學期,編號根據(jù)學生考試成績和素質發(fā)展情況動態(tài)調整一次。進行對學時,“小老師”負責對學生輔導和作業(yè)檢查;開展群學時,組長指定對象組織學習討論;進行展學時,各組盡可能推薦編號在后的學生向全班展示,這樣,可以為組內爭取到更多的積分。
實踐中,我們深切感受到小組的意義:(1)建立了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機構,為課堂上合作學習提供可能。沒有實質的小組建設,課堂的合作學習必然是流于形式的假合作;(2)為更多的學生提供了表達的機會,人人都容易被關注,人人都容易表現(xiàn)。不能在全班表達交流的學生,在小組內為他們搭建了舞臺;(3)利于分層教學和分層要求,根據(jù)編號管理,學生自然分為三個層次,每個層次學習達成的目標不一樣,教師布置的作業(yè)也不一樣?;诓煌钠瘘c和目標,人人都可以成功;(4)利于培養(yǎng)學生非智力因素,團隊精神、責任意識、競爭精神,等等。小組的建設與管理是學校課改的難關所在,也是課改成功的希望所在。
對小組的管理不僅在課堂上,學生操行、衛(wèi)生、生活等管理都與小組建立聯(lián)系,一個個小組就是學校的一個個管理終端。學校政教、教務兩大部門、班主任、科任教師、學生形成四級管理主體,學習小組超越學習共同體的存在,更像一個成長共同體;其功能的發(fā)揮也不僅在學習上,而是延伸至學生成長的各個方面。
教學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興趣點
課堂改革中,“模式”是個敏感的概念,我們有意回避,但是卓越課堂文化有哪些特質呢?我們覺得,應該給教師操作層面的指導。從學校層面,我們提出了一些元素性要求,例如課堂教學結構包括個體自學、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測評反饋四環(huán);具體教學實施中,可以體現(xiàn)在一節(jié)課里,也可以體現(xiàn)在連續(xù)的課里,但是一個知識單元的學習,必須經過這樣的過程。
如何組織學生學習,學校提出導學、自學、對學、群學、展學等形式,并提出操作要領,但是在課堂上何時用,用在何處,要求教師在備課中根據(jù)教學內容進行預設,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應用,不追求整齊劃一。為此,學校調整了備課要求,設計了專門的教師備課卡片,旨在突出教師在備課中對學習形式的思考。
在學校整體特色基礎上,再組織各教研組研究制定出學科教學法,形成學科教學特點。例如語文學科根據(jù)學習內容分為閱讀課型、作文課型、綜合性學習課型,閱讀課又分為精讀課型、細讀課型、粗讀課型。在精讀課型中,對學生“閱讀批注”就做出9項具體要求,包括朗讀、圈點、積累詞語、完成課后練習等方法指導,這樣為語文組各位教師提供了教學操作的基本式,教師教學以此為基礎進行個性化再造。
評價跟進,跑好最后一公里
到底什么樣的課堂才是卓越課堂,如何讓好的理念落實到教師的具體行動中來,學校還設計出一套評價體系。其中,“課堂評價表”制定了七個緯度的評價點,即目標達成有效度、流程設計科學度、課堂組織藝術度、生生互動參與度、資源整合粘合度、思維發(fā)展生成度和自主學習落實度。和傳統(tǒng)的評價相比,卓越課堂對課堂組織變革的指向性更強。為給老師們磨課研課提供參照依據(jù),讓老師們的課堂觀察更有的放矢,學校又專門制訂了“教師課堂教學與組織觀察量表”,分別從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反饋測評四個方面確定了20個觀察點,評價課堂的依據(jù)性、數(shù)據(jù)性更強,有利于課堂改進。評價是一種工作方式,課堂評價標準的制定,為老師們如何進行課改給出了更加具體可操作的策略。每學期,學校組織一次全員創(chuàng)優(yōu)活動,良好的氛圍中,促使教師們不斷深化理解,創(chuàng)優(yōu)課堂。
實驗初中城北校區(qū)成立不到三年時間,學校已經從不足200人發(fā)展成為18個班級1000余學生的正常規(guī)模,學校教學質量已經躋身全市前三的位次。以課改為突破口,牢牢抓住課堂主陣地,學校已經實現(xiàn)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