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娟
(晉中市公園管理處,山西 晉中 030600)
兒童是一個國家的希望和未來,一個人的童年經(jīng)歷會對其一生形成非常重要的影響,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在兒童發(fā)展的前五年,已經(jīng)具備了一套固定的行為模式,即他們以怎樣的方式和方法去對待一切事情。此時,他們對于自己和社會所向往的發(fā)展模式已經(jīng)有了深層次的概念。此后,他們就會利用自己對社會和自我的看法來關注整個世界。因為在兒童時期還不知道何為社會經(jīng)驗,所以需要有人對他們加以詮釋,這樣就逐漸賦予了他們生活的意義”,“成年人中的失敗者,大部分都是因為在童年時期就未對人生的定義形成正確的認識,并讓這種錯誤一直發(fā)展?!倍甑纳瞽h(huán)境是童年經(jīng)歷形成的載體,因此,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常把影響兒童成長的生活環(huán)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社會環(huán)境,一類是自然環(huán)境。兒童戶外園林景觀空間就屬于影響兒童成長的自然環(huán)境類型之一,是城市高樓林立的鋼筋混凝土森林中難覓的一抹綠色。
城市兒童戶外園林景觀空間是指基于兒童心理學和兒童行為學理論指導下,綜合利用各類園林要素和園林造景手法,依據(jù)不同使用功能建設的各種供城市兒童進行戶外活動的專類場所。兒童公園、綜合公園內的兒童園、居住區(qū)內的兒童活動場所、教育機構(幼兒園、小學)的戶外活動場所、街旁綠地廣場內的兒童活動區(qū)等均屬于此范疇。
兒童戶外園林景觀空間的塑造在不同時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這與當時國家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狀況緊密相連。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新“二孩”政策的實施、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2011-2020年)》的頒布等都對我國城市兒童戶外園林景觀空間的塑造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
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0-14歲人口為222 459 737人,占16.60%;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 648 705人,占13.26%,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1]。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兒童數(shù)量的龐大和人口老齡化日趨加重。我國目前最常見的家庭育兒方式是父母外出工作,老年人負責孩子的日??醋o,這一現(xiàn)象在6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中尤為突出。6歲以下兒童在日常的戶外運動和游戲中,通常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陪同,這就要求在進行兒童戶外空間設計時,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使用功能,為其提供陪護兒童的空間。
《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2011-2020年)》實施情況統(tǒng)計報告中指出,2014年全國共有孤殘兒童52.5萬人[2],此外,我國還有不少患有精神疾?。ㄈ缱蚤]癥兒童約有160萬人)的兒童。這些特殊的兒童群體正在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城市兒童戶外空間的塑造也應當為這些特殊兒童提供特殊設施,特別是游戲設施,讓他們能享受到與健康兒童相同的戶外游戲體驗,消除歧視,為特殊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提供必要的場所。
戶外活動是兒童認識自然世界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國許多城市都開始在兒童公園和綜合公園內的兒童園內增設對兒童進行科普教育的設施。例如,廣東天河兒童公園內設立的“農(nóng)耕園”科普區(qū),種植了超過百種的植物,為孩子們普及農(nóng)作物的生長過程和日常食品的由來[3]。但是,面向兒童的科普活動需要配備專門的講解人員,公園管理方也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確保科普活動的安全開展,這就需要一個安全合理的教育管理系統(tǒng)以降低成本,而人工智能技術正好符合這一需求。
上文分析了新時期城市兒童戶外園林景觀空間塑造面臨的三項新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還必須通過對兒童戶外園林景觀空間的合理規(guī)劃來實現(xiàn)。
兒童的天性是天真活潑和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天生有著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雄心壯志。城市兒童的日常居住環(huán)境基本為平地,無法見識自然界多樣復雜的地形地貌,通過在園林景觀空間中模擬自然界的高山、懸崖、丘陵、沙漠等地形地貌,可以給城市兒童帶來冒險的心理刺激和肢體活動的挑戰(zhàn),激發(fā)兒童的探索欲望。
兒童喜歡戲水,水景對于兒童戶外空間體驗具有重要的作用??梢酝ㄟ^與起伏地形的結合,塑造出多種形式的親水空間。例如,制造小型的洼地和生態(tài)滯留池,既可以涵養(yǎng)地下水源,又可以為兒童提供安全的戲水場所。此外,還可以將水景與科普教育相結合,例如建造不同深度的池塘,飼養(yǎng)魚蝦,吸引水鳥到來,可以向兒童科普常見水鳥的種類和生長習性,培養(yǎng)兒童熱愛和保護動物的習慣。
在兒童戶外園林景觀設計中加入聲音元素,既能增強園林景觀的趣味性,又能對兒童的個體發(fā)展產(chǎn)生一定的積極作用。開紅等人在杭州對4-6歲的兒童進行了音樂教育實驗,該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音樂教育的孩子比未接受音樂教育的孩子在社會適應行為上均有所提高[4]。聲音元素與各種園林要素結合,即可迸發(fā)出有趣的體驗,例如,根據(jù)鋼琴的音階順序鋪設一條園路,兒童踩在不同的踏步上可以發(fā)出不同的音階,從而激發(fā)兒童的音樂天賦。
除去聲音元素外,另一個吸引兒童注意力的元素是燈光。隨著現(xiàn)在科技的發(fā)展,燈光技術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運用日趨成熟,例如立體花壇的照明燈光和噴泉上的激光動畫。利用這些先進的燈光技術能為兒童在戶外創(chuàng)造一片富有想象力的奇幻空間,甚至可以通過計算機輔助技術,實現(xiàn)兒童用燈光作畫的奇妙體驗。
在兒童戶外園林景觀空間中設置座椅、垃圾箱、亭廊、雕塑等小品時,通過模擬動物、植物、卡通人物來設計造型,輔以鮮艷的色彩,能達到既吸引兒童興趣,又引導兒童發(fā)揮想象力的作用。例如2016年開放的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內的“掌兒園”,園內建造有“指尖休憩樹池”,這種樹池坐凳設計為具有四個手指的手掌狀,為兒童提供了多樣化的休息場所,可承載各年齡段兒童的活動及親子休閑功能,坐凳的反光鏡面表層更是起到了趣味哈哈鏡的效果[5]。
有趣的游樂設施可以帶給兒童愉快的心情,并在游戲中寓教于樂,使之得到成長。傳統(tǒng)游戲設施有滑梯、蹺蹺板、沙坑、爬梯、秋千等,雖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仍廣受當代兒童喜愛。此外,可從兒童經(jīng)典游戲中提煉精華,以此創(chuàng)造新奇的游樂設施。例如,日本東京西六鄉(xiāng)輪胎游樂場,其中的恐龍、怪物、橋、滑梯和秋千均由成千上萬個汽車輪胎構成,周圍還有散置的輪胎,供孩子們及其父母堆疊、滾動、跳躍和攀爬,盡情地玩耍[6]。
同一片戶外活動場地內游樂設施的布置不宜雷同,應該設置不同性質和形式的設施滿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既有鍛煉兒童耐力、彈跳力等身體機能的設施,又有鍛煉兒童色彩搭配、空間組合等藝術能力的設施。通過在園林景觀空間中布置需要多人共同協(xié)作才能完成的游戲設施還有利于增強兒童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兒童作為自我保護能力薄弱的特殊群體,勢必要在戶外園林景觀空間中給予足夠的安全保護。兒童所能接觸到的一切鋪裝、座椅、雕塑、植物、游戲設施等均要保證無毒無害。在園林景觀細部設計中要以兒童的使用尺度為準繩,小品、鋪裝等的設計要對跌落、碰撞、擠壓和其他潛在傷害等問題進行規(guī)避。
值得注意的是,保護兒童的安全不是指將孩子放置在保護罩一樣的囚籠中,不應該扼殺兒童的冒險天性,只要經(jīng)過合理的設計,完全可以實現(xiàn)安全和冒險共存。例如日本東京的蒙特梭利幼兒園,設計師手冢夫婦在戶外空間里刻意設計了“危險”項目,如圍繞一株大樹設計了一座攀爬塔,用手一搖就會晃的扶梯,可以把腿伸出樓頂?shù)臋跅U等,這些看似危險的項目周圍都裝有用粗繩編成的網(wǎng),保證了兒童的安全。孩子們都非常喜歡這些設施,甚至下課都不愿意回家[7]。
園林景觀空間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元素只有植物,生長旺盛的植物與生命力旺盛的兒童相得益彰。對兒童戶外空間進行植物配置除需滿足一般園林植物配置的原則外,還應注意以下原則:盡量使用無毒植物,尤其是無毒的觀果植物,因為兒童會將色彩艷麗的果實當成食物;適量種植芳香植物,芳香植物具有減輕身體疲憊感、舒緩心情的作用;種植耐踐踏的草坪植物,草坪能為孩子們提供安全的游戲場所;設計野生花園,讓城市的兒童也能見到未受人工干預的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將植物種植與科普活動相結合,讓孩子學習到豐富的植物學知識。
配置合理的人造植物群落能夠吸引以此為生的小動物到來,經(jīng)過數(shù)年的發(fā)展即可形成小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兒童可以通過觀察鳥類、昆蟲、兩棲動物和小型哺乳動物的活動,在得到樂趣的同時,進一步了解地球生物圈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培養(yǎng)良好的自然觀。
獲得過英國皇家園藝協(xié)會的金牌獎的英國歐佛索普小學的校園景觀設計就是這方面的優(yōu)秀案例。校園的植物景觀采用“自然主義”的種植原則,專門設置了野生花園、香草與蔬菜花園。兒童可以通過種滿雛菊的草原和高低起伏的坡道由維京海盜小屋一路游玩到小型島嶼區(qū),整個活動區(qū)還采用多年生花帶圍邊,期間設置有一段小昆蟲棲息地,供教學使用[8]。
當代家庭對兒童的隔代陪護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在兒童使用的空間中應當為陪同的大人布置相應的設施,特別是老年人。通過在園林景觀空間中設置親子座椅、親子回廊、親子餐廳等設施,達到目的;還可以設計部分成人可參與的游戲設施,供老年人和兒童共同玩耍。設計時要注意考慮老年人行動遲緩、注意力分散、聽力視力下降、反應慢等特點,利用聲音、色彩、燈光等元素設計標識系統(tǒng),為老年人做出指引和警示。
服務于特殊兒童的設施需根據(jù)其心理和生理狀況的要求進行特殊設計,前提是必須符合我國的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例如對聾啞兒童可以通過增強色彩設計構造夢幻的童話空間;對失明兒童可以通過制造變化的芳香氣味引導其完成一次愉快的香味之旅;對肢體殘疾的兒童可以為其設計坐在輪椅上即可進行的游戲設施,比如輪椅籃球場。
對于有精神疾病的兒童,建議設計中將該種疾病的治療方法融合到園林景觀空間的塑造中。例如,自閉癥兒童的專有公園“來自星星你”,設計者根據(jù)國際公認的自閉癥兒童訓練方法 “應用行為訓練法”、“人際關系干預法”、“感覺統(tǒng)合訓練法”和“游戲介入法”將公園設計為四大分區(qū),利用下沉空間、有暗示的標志和特定游戲場景等引發(fā)兒童的交往行為,從而達到自閉兒童的康復目的[9]。
隨著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機器視覺、人臉識別、專家系統(tǒng)、自動規(guī)劃、智能搜索、自動程序設計、智能控制、機器人學、語言和圖像理解等技術在各項領域都得到了推廣應用,如果將這些新技術引入到城市兒童戶外園林景觀設計中來,既可以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又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加便利的科普教育,甚至可以為兒童提供一定的安全保護。例如把機器人技術和VR技術(虛擬現(xiàn)實技術)引入兒童迷宮設計,將迷宮主題定位為宇宙大冒險,當孩子們帶上VR頭盔時,仿佛暢游在神秘的宇宙星海當中。每一個迷宮關卡都設置一道與天文知識相關的簡單題目或游戲,孩子們需要與機器人進行比賽,優(yōu)勝者才能進入下一關卡,這樣的游戲可以使孩子們在探險過程中不斷的學習天文知識。
想打造一個充滿趣味的兒童戶外動態(tài)空間,還需要充滿體驗感的空間敘事手法。上文提到的每一個要素都是一種空間語言,是故事構架的一個片段,擁有自己獨特的情節(jié)設置。如何將這些片段組織成一篇完整的故事,需要一座溝通兒童自身與園林景觀對話的橋梁——園林體驗。這種體驗的設計要基于兒童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研究成果,將不同年齡段兒童的需求按照一定的敘事手法反應在園林景觀中。文學故事的構架,戲劇的寫作方式,電影的藝術手法等均可以成為構建戶外兒童園林景觀空間的敘事手法。
兒童的戶外園林景觀空間塑造是一項融兒童心理學、兒童行為學、兒童教育學、風景園林設計、生態(tài)設計、游戲設計等多門學科為一體的綜合項目,根本出發(fā)點是為兒童服務,創(chuàng)造有利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戶外活動空間,一切設計元素和手法都必須圍繞這一根本。雖然城市兒童戶外空間的缺乏已經(jīng)逐步引起社會的重視,但絕大部分已建成的項目屬于政府建設的公園和學校,數(shù)量有限,無法滿足龐大的兒童群體,居住區(qū)和私立學校內仍然嚴重缺乏適合兒童活動的場所,希望本文提出的淺見能為設計師們提供一些參考。
[1]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發(fā)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wǎng)站:gov.cn/gzdt/2011-04/28/content_1854048.htm.
[2]《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2011-2020年)》實施情況統(tǒng)計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網(wǎng)站:states.gov.cn/tjsj/zxfb/201501/t20150129_675797.html.
[3]程曉山,朱蕓青.廣州市兒童公園中植物科普教育類活動項目研究[J].廣東園林,2016,(5):4-8.
[4]開紅,田耀農(nóng).音樂教學對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影響的研究[J].科教文匯旬刊,2007,(1):102-103.
[5]藍海瑞.全流程服務的兒童景觀探索——以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創(chuàng)意園“掌兒園”為例[J].園林,2016,(5):22-25.
[6]宮勉.尋找2.0時代的兒童景觀空間[J].園林,2016,(5):17-21.
[7]陸紅梅.前所未見的幼兒園設計[J].園林,2016,(5):34-39.
[8]王霞,劉孝儀.自然式兒童游戲場設計——以英國小學為例[J].中國園林,2015.31(1):46-50.
[9]林瑛,陳昀昀.微觀權力論視角下的城市兒童景觀空間教育元素設計[J].中國園林,2015,31(8):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