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然
游覽南岳衡山,??梢娨坏李H為特別的風景,那就是一群群由長者手捧香爐引路、年壯者高擎“南岳進香”大旗的進香大軍。他們載歌載舞,形成了“南岳八怪”中的“千里歌舞來朝拜”。
九嶷山境內(nèi)有九座形狀相似的山峰,所以總是讓游人感到疑惑,難以區(qū)分,“九嶷山”也因此得名。這里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留下了許多關于舜帝的傳說和故事。
從漢代以后,“瀟湘”被不斷賦予新的內(nèi)容,成為美的象征。沈括在《夢溪筆談?書畫》中,就根據(jù)宋代宋迪創(chuàng)作的八幅山水畫題目,描述了瀟湘流域的八處佳勝,這便是著名的“古瀟湘八景”。
1637年正月十一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從江西武功山進入湖南茶陵縣,從湘東到湘南,然后出湘赴粵,進行了為期一百多天的湖湘之行:株洲、衡陽、永州、郴州……徐霞客沿瀟湘流域而行,用智慧的眼睛,發(fā)現(xiàn)了廣袤瀟湘的大美。
徐霞客所經(jīng)之處,人文勝跡星羅棋布:舜帝陵、岳麓書院、柳子廟、周敦頤故居……如一顆顆耀眼的明珠,點綴在瀟湘大地。
最令徐霞客驚嘆的,是這里錦繡如畫的自然景觀:五岳獨秀的“南岳衡山”、風景與人文氣息并重的九嶷山,還有煙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風光旖旎的湘江……徐霞客當年描述的那些攝人心魄的美景,屹立在蒼茫、曠遠時光中,至今讓我們震撼。
“惟有南岳獨如飛”深厚的宗教文化和福壽文化
在中國眾多的蒼翠青山中,有5座被人們神化,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象征,那就是“五岳”,而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便位于瀟湘大地上。
“恒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岳獨如飛?!鼻迦宋涸丛凇逗庠酪鳌分械倪@句描述,非常清晰地道出了南岳衡山的特色:飄逸靈動。而如此特色的根本,主要依賴于這里葳蕤茂盛的自然植被和起伏多變的群峰競秀。
衡山山脈南起“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回雁峰,北止“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岳麓山,橫跨湖南省八個市縣,逶迤八百里,由巍然聳立的72座山峰組成,亦被稱作“青天七十二芙蓉”。
72峰之首的回雁峰坐落在衡陽市雁峰區(qū),位于湘江之濱,在聞名遐邇的“古瀟湘八景”中,“雁峰煙雨”和“平沙落雁”兩處絕景都出自這里。幾千年來,王勃、杜甫、劉禹錫、柳宗元、王安石、文天祥、范仲淹等眾多文人都在這里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文。文因景成,景借文傳,所以回雁峰以“南岳第一峰”而名揚天下。
衡山之所以名列五岳,最重要的是它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要數(shù)宗教文化。游覽南岳,??梢娨坏李H為特別的風景,那就是一群群由長者手捧香爐引路、年壯者高擎“南岳進香”大旗的進香大軍。這些香客從四面八方而來,均身著青衣、頭扎紅巾、胸掛香袋、手持龍頭拜凳,為頭者領唱《南岳香歌》,眾人和之,載歌載舞,蔚為壯觀,這就是“南岳八怪”中的“千里歌舞來朝拜”。
衡山香客大規(guī)模進香的習俗已逾千年,最傳統(tǒng)的“鐵桿香客”主要集中在湖南隆回、武岡和江西等地,這些地方的居民以農(nóng)業(yè)為生,靠天吃飯。每年秋收過后,他們便收拾行裝,扶老攜幼,舉村舉鄉(xiāng)齊齊上路,浩浩蕩蕩地奔赴衡山,從山腳到山頂,他們都堅持步行以體現(xiàn)心誠,并且逢廟便拜。值得一提的是,進香者都帶有一種獨特的焚化品——香包,香包內(nèi)裝有檀香和敬奉給廟宇菩薩、神仙的紙錢,上面標有菩薩、神仙的名稱以及敬供者的姓名、籍貫、祈求心愿等,他們認為,這般進香便于神靈查收,有求必應。
除了宗教文化,衡山也是中華傳統(tǒng)的壽文化較為厚重的地方——“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中的南山,便是指的南岳衡山。據(jù)《星經(jīng)》記載:南岳衡山對應星宿二十八宿之軫星,軫星主管人間蒼生壽命,所以南岳又名“壽岳”。
在衡山腳下的駕鶴峰上,有一座“中華萬壽大鼎”。大鼎采用青銅鑄造而成,鼎高9.9米,意寓九九歸一,中華統(tǒng)一;鼎重56噸,象征中華56個民族團結(jié)在一起;鼎壁上鑄有一萬個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不同字體寫成的“壽”字,意寓中華民族萬壽無疆。這座大鼎創(chuàng)造了兩個吉尼斯世界紀錄:一是世界上最大的鼎,二是世界上“壽”字最多的鼎,進一步奠定了南岳衡山“壽岳”、“壽山”的特殊地位,形成了衡山獨有的福壽文化內(nèi)涵。
九嶷山的舜文化三分石的傳說
萬里瀟湘,名山輩出,除卻南岳衡山之外,還有一座山在華夏文明中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就是九嶷山。
九嶷山又名蒼梧山,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境內(nèi),縱橫2000余里。九嶷山以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文物古跡著稱于世,也是近年來重新定義的“新瀟湘八景”之一。
九嶷山境內(nèi)有九座山峰聳立,這些山峰的形狀十分相似,所以總是讓游人感到疑惑,難以區(qū)分,“九嶷山”也因此得名。
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南巡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這里的“九嶷”,指的就是九嶷山。九嶷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這從九座山峰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舜源峰居中,娥皇峰、女英峰緊緊依偎在兩旁,周邊桂林、杞林、石城、石樓、朱明、瀟韶諸峰拔地而起,如眾星拱月,簇擁著舜源峰。舜源峰下建有舜廟,紅墻碧瓦掩映在綠樹叢中,秦松漢柏高聳入云,香杉修竹茂密蒼翠,莊嚴而神圣。
關于舜帝南巡,在當?shù)亓鱾髦@樣的故事:有一年京城涌來了大量的乞丐,舜帝覺得奇怪,本是風調(diào)雨順的年份,怎么會有這么多人乞討?后來命人查明事因才知道,江南九嶷山一帶本是魚米之鄉(xiāng),可近年來九嶷山腳下那條河流的源頭被一條蛇妖堵死,水無法流出,依靠河水灌溉莊稼的百姓毫無辦法,只能任田地荒廢,流浪乞討到了京城。舜帝聽后,馬上帶著寶劍趕往九嶷山,一番激戰(zhàn)后,成功斬殺了為非作歹的蛇妖,但他也受了重傷。娥皇、女英兩位皇妃得到消息后,立即帶上畫師畫的九嶷山地形圖前往九嶷山,可是當她們找到舜帝時,舜帝已不治身亡。娥皇、女英傷心欲絕,痛哭中眼淚灑在了身邊的竹節(jié)上,直到現(xiàn)在,那里的竹子都被稱作“淚竹”,也就是斑竹。
舜帝“勤為民,憂苦人,只為蒼生不為身”的精神讓世人感動,所以,無數(shù)文人騷客來到這里,他們游九嶷,祭舜帝,紛紛留下無限深情的吟唱。
九嶷山還有一處標志性景觀,那就是“三分石”,它位于九嶷山的主峰之上,海拔1822米,由三塊高聳的巖石組成,這三塊巖石如三支玉筍鼎足而立,直插云霄,蔚為壯觀。由于峰頂常有浮云繚繞,平常很難見到三分石的真面目,只有秋高氣爽、萬里無云之時,人們才得以看見其真容。
關于三分石的來歷,有一則傳說。相傳舜帝南巡時,有一天登上此峰,考察山川形勝。中午時分,他和侍從們在峰頂野餐,不覺醉酒,酒壺也被遺忘在峰頂,恰巧有一只大鳥飛臨,見有一壺酒,便俯沖下來,用銳利如鉤的嘴喙一啄,把酒壺啄成了三塊,后來這三塊破碎的壺身便化作三塊石頭,而那剩下的酒,則化成了長流不息的泉水。
傳說的真?zhèn)挝覀儫o從考證,但如今三分石所在的地方的確有一股清泉噴涌,從垂崖傾注下來,如白練懸空,而經(jīng)過現(xiàn)代地理學家考證,這股泉水正是瀟水的源頭之一。
從“瀟湘夜雨”到“江天暮雪”成就“古瀟湘八景”的深遠意境
湘江橫貫湖南境內(nèi),一路依山就勢,接納瀟水、靳江、溈水、清江、白水江等眾多支流,沿途孕育出15座沙洲,13處河灘,煙水云天,風景如畫。清初地理學家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贊譽湘江:“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皆清雅淡遠,絕無煙火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瀟水是湘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水流清綠幽深,接納瀟水之后,湘江似乎變得更加溫婉多情,“瀟湘”一詞也因此而生。從漢代以后,瀟湘被不斷賦予新的內(nèi)容,成為美的象征。宋代詞人張孝祥在《水調(diào)歌頭·送劉恭父趨朝》中有這樣的描述:“歸輔五云丹陛,回首楚樓千里,遺愛滿瀟湘?!彼未娙岁懹蝿t直接用“揮毫當?shù)媒街?,不到瀟湘豈有詩”的詩句,來稱贊如詩如畫的瀟湘美景。而宋代政治家、科學家沈括更是在《夢溪筆談·書畫》中,根據(jù)宋代宋迪創(chuàng)作的八幅山水畫題目,描述了瀟湘流域的八處佳勝,這便是著名的“古瀟湘八景”。
在“古瀟湘八景”中,居于首位的是“瀟湘夜雨”。在瀟水與湘江匯流之處,有一座島嶼,名叫“萍島”,萍島如江中的一葉浮萍,隨水浮沉,島上古木參天,竹蕉繁茂,風光秀麗。這里來往船只如梭,風帆與江水相映,櫓聲與鳥語共鳴,充滿詩情畫意。而每逢雨天,畫面更是浪漫迷離,尤其是在夜里,手執(zhí)一把油紙傘漫步江畔,享受迷蒙夜雨的朦朧,那份柔情足以讓人心醉。雨落瀟湘的夜景,也是舊時文人藉以寄情的景觀。元代大戲劇家馬致遠在散曲《壽陽曲·瀟湘夜雨》中就寫道:“漁燈暗,客夢回,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情淚?!弊髡咂鄾鰺o助的心境,就像夜雨一樣哀婉纏綿。文人墨客的抒情寫意,成就了“瀟湘夜雨”這一景觀,千百年來,人們所鐘情的不只是山河的夜雨,還有心靈的夜雨。
除了“瀟湘夜雨”,“江天暮雪”也是一處讓人傾心的景觀。“江天暮雪”指的是橘子洲的景色,橘子洲位于長沙市區(qū)的湘江江心,是湘江下游眾多沖積沙洲之一,沙洲之上,生長著數(shù)千種花草和藤蔓植物,景色怡人。毛澤東就對橘子洲情有獨鐘,1925年晚秋,青年時代的他在橘子洲頭凝望著滔滔北去的湘江,揮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沁園春·長沙》,抒發(fā)了心憂天下、濟世救民的壯志豪情。
橘子洲久負盛名,春來,明光瀲滟,沙鷗點點;秋至,柚黃橘紅,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風戲雪,而“江天暮雪”則是最美的意境——當大雪紛飛,白雪江天渾然一色,世間萬物寂寂無聲,江中船只落帆泊岸,雪光中的暮色如煙霧一樣飄浮不定,人的思緒隨著雪花飄舞,那種內(nèi)心深處的清冷,或許是最接近冬雪本身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