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
咋就起不來呢
清晨,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到你臉上。你微微睜開雙眼,伸個懶腰,神清氣爽……然而,這似乎只是夢想?!八阶匀恍选痹诙际泻喼鄙莩?。為什么我們早上不能自然醒來?在太陽老高的時候醒來仍難以神清氣爽?快到中午了,仍然頭腦昏沉?
更奇怪的是,到鄉(xiāng)野等另一個時空中出差或旅行生活幾天,這毛病基本上都能迅速改變,不僅早上正常醒來,醒來時的狀態(tài)也非常好,有精神,有活力。這是咋回事呢?
原因很簡單,人有自己的時間。人的時間跟大自然的時間不同,跟天文時間也不同。人類時間意識的萌發(fā)和確立,經過了以自身為參照、以大自然的物候為參照、以恒星天象為參照的過程。比如在中國的商代,商人仍以農作物的播種收割周期來確定一年春秋兩季,同時商人也有了二分二至等四個節(jié)氣來確定一年標準時點的歷法體系;到了中國的周代,四季的時間觀念才確定下來,節(jié)氣的發(fā)現也精準到二十四節(jié)氣。這一文明史的發(fā)展非常有意義,即天地人的時間誕生有參差,人類社會雖然最后以天文統一歷法時間,但中國人的經驗和觀察結論是,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即天文時間的演進在前,自然時間跟進,人的時間在后。時差是存在的本質之一。
和節(jié)氣時間有關
以一天時間周期論,天文的開辟時間是子時(即夜半23時-1時),大自然的時間開始是丑時(即凌晨1時-3時),人的時間開始是寅時(凌晨3時-5時)。比如半夜雞叫,商人把一天最早出現的時候命名為“寤人”,意即夜寐初醒的時候(相當于今天的零點左右),古人以雞鳴起而行事,比如修行者三點即開始做功課,等等。
時間在人類這里不斷地延后,中國人就曾把一天的開始從“寤人”“雞鳴”不斷地往后調校。生物鐘是人人都知道的現象,但很少人了解并把握它?!吧镧姟钡拇嬖谧钋宄贿^地表明人有自身的時間。人類組成社會,社會把人的生物鐘也往后調撥。人的一天的開始,最后調校到農業(yè)社會的卯時(又名日始、破曉、旭日,即早上5時-7時),到了現代都市社會,又調校到辰時(早上7時-9時),人類過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
如果有人以為朝九晚五才是人起居的正常狀態(tài),那么他應該去感受并經歷一下不同時空的利益。直到今天,我們仍有相當規(guī)模的個體忠實于自己的時間。忠于自己的時間,才可能在跟天地與共同體的互動中獲得自在自由。我們可以想象北極圈附近的人如何順應天氣生活,也可以了解廣東地區(qū)的人們如何悠閑地喝著早茶……時間沒有那么一統,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調整好自己的時間以呼應外在的世界。在中國的西南地區(qū),有些村莊僅僅因為在南北走向的大山的背面(西面),村民的起居就比大山東面的村民要晚一兩個小時。這種日出日入的作息對他們來說是自然的,忠實的。
時差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現象??梢哉f,直到今天,人類有超越時間的成就,但人身仍難以解決時差,只有靠自身慢慢倒過來。人類在網絡時間、社會時間里可以如魚得水,但在自身時間面前難以為所欲為。
到鄉(xiāng)野田園中容易調整生物鐘
在人的時間展開中,最嚴重的就是時間亂了。都市生活的時間容易亂,文明以星期的方式來做間歇性調整。我們在一周五天里疲于奔命,只求在周末兩天里好好休息,不到十一二點下不來床。這周末兩天的時間就是另一種時間,一種混亂的不顧天理人情人性的時間,這種時間只有在另一種時間里才能得到改善。因此周末的調整是一種文明智慧的安排,到鄉(xiāng)野旅行則是另一種智慧。到了另外的時空中,我們的生物鐘才會重新發(fā)動,回到正軌上來。
為什么到鄉(xiāng)野田園中最容易調整生物鐘?因為那遠離了城市,遠離了人為作息安排,跟星辰、小鳥、蝴蝶、花朵、貓狗、溪水相伴,人就逆社會、人間而上,直面人自身,在天地中調校自己,因此,人的一天就能迅速從九點鐘回到破曉時分。在那個時空里,人殘缺的精神被大自然療愈,人匱乏的能量由浩瀚的天空源源不斷地補給。
節(jié)氣時間把天地時間都做了充分考量,人的時間以其為參照,就不會在一年中出現不必要的紊亂。節(jié)氣時間比星期時間更有天地作背景作監(jiān)督,它會提醒現代人:“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六月熱得哭,黃瓜茄子來解暑”;“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事實上,除了起床困難,身體不調、上火發(fā)炎、臉上長痘等,都是喪失時間感的結果。我們應該充分了解節(jié)氣時間,把握自身的生理心理節(jié)律,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里起居有時、張弛有度。如此,才能身輕體健,心神清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