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臨凌
(廣西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乳腺外科, 廣西 柳州, 545006)
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遠期療效對比
黃臨凌
(廣西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乳腺外科, 廣西 柳州, 545006)
保乳手術; 改良根治術; 早期乳腺癌; 遠期療效
乳腺癌的患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之首,嚴重危害女性的生理及心理健康[1]。及時的手術切除能控制早期乳腺癌進展,降低腫瘤復發(fā)率和轉移率[2]。但乳房作為女性的第二性征,傳統(tǒng)的根治性乳房切除手術創(chuàng)面大且影響形體美觀,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傷害。近年來,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因兼顧療效、形體美觀及生活質量的優(yōu)勢,已成為臨床治療早期乳腺癌的備選方案之一[3-4]。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行保乳手術、改良根治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88例,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n=43)行保乳手術,年齡25~47歲,平均(36.7±3.2)歲; 浸潤性癌24例,其他類型19例; 雌激素受體陽性25例,陰性18例。對照組(n=45)行改良根治術,年齡30~67歲,平均年齡(37.4±3.8)歲; 浸潤性癌27例,其他類型18例; 雌激素受體陽性26例,陰性19例。2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行保乳手術,麻醉選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乳房和腋窩各取一切口,切口大小與方向根據(jù)腫瘤部位確定,盡量保證術后美容效果。根據(jù)腫瘤所在部位,切除距離腫瘤≥3 cm的腺體組織,冷凍切片病理,分別檢查切緣內、外、上、下、基底,呈陽性則擴大切除,直至切緣上述部分均為陰性。鈣化灶活檢時,切除的標本鉬進行靶射片術中,以明確病灶是否切除完全。淋巴結清掃通過腋窩順皮紋小切口,清掃完畢后置入橡膠負壓引流管。建議放入4~6枚惰性金屬夾作為放療瘤床加量照射的定位標記,但要提前與患者及其家屬交代清楚。逐層縫合皮下組織、皮膚,并加壓包扎。
對照組患者給予改良根治手術。根據(jù)腫瘤所在部位、乳房大小形態(tài)選擇切口形狀,切口距腫瘤邊緣≥3 cm, 切開皮膚后游離皮瓣,分離乳腺及其深面的胸大肌筋膜。淋巴結清掃主要包括胸大肌間淋巴結與腋淋巴結,清掃胸大肌間淋巴結:將已分離的乳腺翻起向外拉緊,將胸大肌肉、胸小肌向內牽拉,縱向切開胸大肌外緣與乳腺分界處,暴露胸大肌、胸小肌間的淋巴組織,將其連同周圍的脂肪組織一起清除。清掃腋淋巴結:將胸小肌向內向上提起,暴露鎖骨及腋下血管,以鎖骨下靜脈入胸處為起點,沿鎖骨下靜脈下緣解剖,結扎切斷所有向下的分支。清除腋靜脈周圍的淋巴組織連同脂肪組織及同側肩胛下肌群的筋膜。也可選擇行切除胸小肌手術,注意保護好胸神經外側支。清掃淋巴結完畢后用45℃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創(chuàng)面5 min, 接負壓吸引。加壓包扎,并于腋下置膠管引流。術后3~5 d內,胸帶每天重新包扎,并檢查皮下、腋下有無感染或積液。
1.3 術后綜合治療
2組患者均進行3~6周期的CEF化療:環(huán)磷酰胺500 mg/m2靜脈輸注,第1天: 5-氟尿嘧啶(5-FU)500 mg/m2靜脈輸注,第1、8天:表阿霉素 50~100 mg/m2靜脈輸注。開始化療當天為第1天, 3周為1個周期。若術后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加用紫杉類藥物?;颊咝g后均行常規(guī)放療,全乳照射劑量為50 Gy, 5次/周, 1次/d, 每次劑量約2.0 Gy, 治療5周。絕經期雌激素受體呈陽性患者給予三苯陽胺3~5年,絕經后患者則給予來曲唑。
1.4 隨訪
2組患者術后2年內,每3~4個月進行1次B超檢查及臨床全面普查,以避免手術疤痕與腫瘤復發(fā)混淆。術后1年進行X線檢查,術后3年每半年復查1次,術后5 年每年復查1次。除常規(guī)B超檢查外,可增加女性腫瘤標志物、全胸片及健側乳腺彩超檢查,必要時進行放射性核素掃描(ECT)、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檢查?;颊咝g后均獲得5年隨訪,方式有電話隨訪、信訪及上門回訪,觀察隨訪期間2組患者的局部復發(fā)率、遠處轉移率、病死率及5年生存情況。
2.1 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出現(xiàn)皮下積液2例,皮瓣壞死1例,患側上肢水腫2例; 對照組術后出現(xiàn)出血1例,皮下積液2例,皮瓣壞死3例,患側上肢水腫2例。2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隨訪情況
對照組45例患者均完成隨訪,其中局部復發(fā)3例,分別發(fā)生于術后第3、4、5 年,給予TAC化療3個周期加局部胸壁放療3個周期后好轉; 出現(xiàn)骨轉移2例,分別發(fā)生于術后第3、4年,給予帕米磷酸加TAC化療,患者均因肝肺轉移于3年后死亡; 其余患者存活。
觀察組43例患者中2例失訪,隨訪率達95.3%(41/43)。出現(xiàn)局部復發(fā)2 例,分別發(fā)生于術后第2、4 年,之后進行改良根治術且未出現(xiàn)明顯遠處轉移; 肝轉移死亡患者1 例,發(fā)生于術后第3年; 肺轉移并放棄治療而死亡患者1例,發(fā)生于術后第5 年; 骨轉移患者2 例,分別發(fā)生于術后第 3、5年,現(xiàn)繼續(xù)進行帕米磷酸加TAC方案化療; 其余患者均存活。
2.3 2組遠期療效比較
失訪者按死亡計算,觀察組局部復發(fā)率4.7%(2/43), 遠處轉移率9.3%(4/43), 病死率4.7%(2/43), 5年生存率90.7%(39/43)。對照組局部復發(fā)率6.7%(3/45), 遠處轉移率4.4%(2/45), 病死率4.4%(2/45), 5年生存率95.6%(43/45)。2組復發(fā)率、遠處轉移率、病死率及5年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隨著乳腺癌診治技術及治療觀念的不斷更新,經典乳腺癌根治術、擴大根治術在世界范圍內已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需切除整個乳腺組織的改良根治術,創(chuàng)面大的同時影響女性的形體美觀,患者難以主動接受[5-6]。當今社會,女性對乳房的認識不只停留在哺育后代的層面,其是否健康還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日常生活。越來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希望在控制腫瘤發(fā)展的同時,能保留乳房。因此,保乳手術治療的宗旨是不增加復發(fā)率和不降低生存率。
行保乳手術應具備以下條件[7]: ① 為單發(fā)性腫瘤,且遠離乳頭、乳暈,距離>3 cm; ② 腋窩未觸及腫大的淋巴結; ③ 原發(fā)性腫瘤直徑<3 cm。禁忌證包括: ① 多中心性乳腺癌; ② X線鉬鈀片提示出現(xiàn)彌散分布的惡性鈣化; ③ 早、中期妊娠; ④ 有乳腺放療史。本研究中行保乳術患者的腫瘤狀況均符合保乳適應證。
本研究中, 2組患者隨訪率均較高。同時, 2組治療后的復發(fā)率、轉移率、病死率及5年生存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李彬等[8-9]研究結果一致,提示這2種治療方式的遠期療效相當。本研究行保乳術患者均接受了完整切除腫瘤及周圍3 cm正常乳腺組織及其基底的胸肌筋膜的手術方式,確保了切緣陰性。多數(shù)研究[10-12]表明,原發(fā)病灶切除不徹底是腫瘤局部復發(fā)的危險因素, 70%~80%的局部復發(fā)灶在原發(fā)病灶周圍,提示手術醫(yī)師應嚴格掌握腺體組織的切除范圍,在不影響乳房外形和避免局部復發(fā)的條件下,切除一定范圍的正常乳腺組織。保乳手術術后結合綜合治療,尤其是存在中、高度全身轉移危險的患者,先化療再放療[13-14]。根據(jù)患者病期采取正規(guī)化療,配合放療殺滅乳腺中可能殘留的癌細胞。研究[15-16]表明,放化療同時進行可獲得放化療協(xié)同作用,療效更加確切,同時進行相應的內分泌治療。及時發(fā)現(xiàn)復發(fā)病灶、早期轉移灶,術后的密切隨訪至關重要,為二次手術治療或放化療提供了最佳治療時間。
綜上所述,保乳手術結合放化療、內分泌治療可獲得與改良根治術相似的遠期療效,而保乳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時間短,最重要的是能保留乳房的美觀外形,臨床應用價值更高。
[1] 顧筱旻.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的療效對比[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3, 22(11): 1511-1513.
[2] 李偉, 王冰濤, 尚宏清, 等. 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臨床療效比較[J]. 局解手術學雜志, 2014, 23(1): 79-81.
[3] 莫軍揚, 覃舒婷, 張敏敏, 等.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即時背闊肌皮瓣乳房重建 20 例分析[J]. 實用癌癥雜志, 2013, 28(4): 357-359.
[4] 黃湛, 楊傳盛, 張詮, 等. 保留乳頭乳暈復合體的改良根治術對早期乳腺癌的療效研究[J]. 實用癌癥雜志, 2013, 28(3): 256-259.
[5] 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專業(yè)委員會. 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013版)[J]. 中國癌癥雜志, 2013(8): 637-684.
[6] 張保寧, 張斌, 唐中華, 等. 中國乳腺癌手術治療10年的發(fā)展與變遷[J]. 中華腫瘤雜志, 2012, 34(8): 582-586.
[7] Ojala K, Vironen J H, Mattila K, et al. Feasibility of day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onservation and sentinel node biops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Scand J Surg, 2016, 105(1): 29-34.
[8] 李彬. 早期乳腺癌患者應用保乳術和改良根治術的效果對比[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4, 8(3): 101-103.
[9] 張世軍. 保乳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乳腺癌的療效比較[J]. 腫瘤基礎與臨床, 2012, 25(3): 256 -257.
[10] Sonthineni C, Verma A, Agarwal G. Breast conservative therapy for multifocal-multicentric breast cancers[J]. World J Surg, 2016: Epub ahead of print.
[11] Barron M, Kuckelman J, Davison J, et al. The role of early post-treatment mammography after breast conservation therapy[J]. Am J Surg, 2016, 211(5): 850-853.
[12] Zaenger D, Rabatic B M, Dasher B, et al. Is breast conserving therapy a safe modality for early-stage male breast cancer[J]. Clin Breast Cancer, 2016, 16(2): 101-104.
[13] van Huizum M A, Hage J J, Rutgers E J, et al. Immediate breast reconstruction with a myocutaneous latissimus dorsi flap and implant following skin-sparing salvage mastectomy after irradiation as part of breast-conserving therapy[J]. 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 2016, 69(8): 1080-1086.
[14] Boxer M M, Delaney G P, Chua B H. A review of the management of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following 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J]. Breast, 2013, 22(6): 1019-1025.
[15] 康楠, 劉智紅. 乳腺癌與其相關因子的研究進展[J]. 實用癌癥雜志, 2012, 27(6): 673-674.
[16] O′Connell R L, DiMicco R, Khabra K, et al. Initial experience of the BREAST-Q breast-conserving therapy module[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6, 160(1): 79-89.
2016-10-24
R 737.9
A
1672-2353(2017)03-130-03
10.7619/jcmp.20170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