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財
新課程改革將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也成了新課改的方向。但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什么樣的課改才是真正的新課改,似乎大家的認識是模糊的。
我國古代教育中有許多關于語文學習的理論,其中孔子“不憤不悱,不啟不發(fā)”的教育思想就是最核心的語文教育思想,是孔子多年教育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符合語文學習特點的教育思想。但是,隨著現(xiàn)代教育的推行和實施,語文學科也走入科學化的道路。我們將其和數(shù)學理化等學科等同看待。特別是語言學理論和修辭學知識的引進,我們將語文看作是一門科學課程,我們也是按照科學課程的方式和方法來從事語文教學。字、詞、句、篇章、結(jié)構(gòu),語法修辭這些知識就成了語文學科學習的東西。語文課程也是沿著科學化的道路一路前行。但是,科學化并沒有給語文學科教學帶來明顯的效果。語法修辭知識的學習并沒有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人們開始反思語文教學,開始反思語文教學費時多,收效微的原因。
真正對語文科學化提出反思的是韓軍老師。他的出發(fā)點就是從對語文學科的課程特點來反思語文教學的弊端。他以為人文性與語文的科學性相對立,語文是人文性的課程,語文教學不應該像其它科學課程一樣去施教,而應該充分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的特點。韓軍老師的論述無疑是振聾發(fā)聵的,給語文教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全新的思維。但是,后來,人們對韓軍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qū)。他們以為語文課程既然是人文性的課程,那么語文教學就應該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其實,語文課程確實具有人文性,但是,具有人文性并不意味著就是將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作為語文教學的任務。韓軍老師張揚語文課程的人文精神,目的是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的特點。不能以科學的方式去教語文,而應該重視人文的因素。但是,后來人們在對人文性的認識上出現(xiàn)了偏差,許多教師把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作為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語文教材的編排也是以人文性內(nèi)容為單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不進行嚴格的語言的學習,而是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重在對教材人文精神的發(fā)揮與拓展。課堂內(nèi)容看起來豐富多彩,但是對于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卻起不到根本的作用。
其實,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就是語言素養(yǎng)。新課標把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糾正這種教學中的混亂局面。那么語文教學回到語言的路上,是不是回到過去的老路上去,就要像過去一樣進行語言訓練呢?顯然不是。的確,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使用語言,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xiàn),學習語言需要同思維能力一起進行培養(yǎng)。而思維的對象是外在的客觀世界,人在面對外在客觀世界的時候,是需要心靈化的。對外在的客觀事物的認識帶有主觀認識的特點,這種主觀認識就使得語文教學具有了一定的人文色彩。學習語言既有對語言的學習,更主要的是對語言所反映的客觀世界的認識,只有將這兩者結(jié)合起來,語言才能學到手。那種單純的從語言到語言的學習方法是不會學好語言的,也是背離語言的特點的。
因此,學習語言就需要調(diào)動學生的全部生活經(jīng)驗,調(diào)動學生的生命體驗去感悟語言,理解語言,感悟作者使用語言的匠心。文本是作者對生活的反映,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的一種情感體驗和生命體驗。要真正理解語言,理解文本,就需要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凸顯學生在語言學習和文本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生活中,學生就在語言的海洋中遨游,但是,學生使用語言卻非常困難,這種困難并不僅僅是語言上的障礙,更多地是認識上的障礙,也就是說,學生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不深,不透,理解的不深刻,他們在對事物的反應過程中就不會深刻。因此,語文教學我們不僅僅去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更主要的是透過語言培養(yǎng)學生感受生活,認識生活的能力,而且將這兩者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獲。
教育之本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核心是以學生的思維為本,認識為本。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要研究如何教,更主要的是要研究讓學生如何學。當前,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如何學,卻并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郭思樂教授說要在語文教學中放牧學生的生命,關鍵是如何放牧。放牧生命,就是說要讓學生的心靈充分的融入到文本之中,去感悟文本,體驗文本內(nèi)在的東西。達到學生與作者的同頻共振的效應。
葉圣陶先生認為文本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就是通過文本的例子作用,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目的。如何才能真正發(fā)揮文本的例子作用?這就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探究性學習。一般的閱讀都停留在淺層次上,語文教學的閱讀就是要深入挖掘文本內(nèi)在的東西,力爭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超越他們自己的認識,在超越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感受、一種認識、一種語言的能力。
由此可見,從語文課程的特點來看,語文是最適宜于自主學習的一門課程,語文教學不能像其他學科一樣的去講解、去分析。更多的應該是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在閱讀中體驗,去挖掘文本深層次的東西,特別是要探究作者的思路。許多論者認為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有賴于大量的閱讀,但是,僅僅靠閱讀量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語文閱讀必須是一種研究性閱讀,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知道文本寫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寫的,這怎么寫的才是語文閱讀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知道寫了什么,只要不是太笨的學生,一般都能夠從閱讀中獲得。但是,要知道怎么寫的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許多時候,我們的語文教學就停留在寫了什么這個層面上,沒有和學生一起探究寫了什么背后深層次的東西,學生學完文本,收獲甚微。閱讀文本開始吸引我們的可能是文本的語言,也可能是文本的情節(jié),而文本的結(jié)構(gòu)很少進入我們的視野。過去我們講寫作特點,但是這些東西很抽象,教師總結(jié)的特點就像給文本貼標簽一樣,標簽貼好了,學生還是不知道究竟有什么用。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要繼承我國優(yōu)秀的教育傳統(tǒng),在充分認識語文學科特點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本內(nèi)在的東西,在獲得對文本內(nèi)在的東西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有成效,語文教學的目的才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