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晉中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轉向
——以西方哲學辯證的發(fā)展來觀察
周偉
(晉中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作為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不是哲學的異類,也不是憑空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深深根植于西方哲學的傳統(tǒng)中,卻又同時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了西方哲學的變革。在我們國家,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獨立的哲學形態(tài),在與現代西方哲學的交流中雖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卻始終處于一種特殊的指導地位,引領著我們對于現代西方哲學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變革;關系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曾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P6)正是基于這樣的看法,馬克思和他當時所處時代的其他哲學家舉起了實踐的大旗,改變了傳統(tǒng)西方哲學發(fā)展的路徑。黑格爾之后的西方哲學呈現出一種實踐的轉向,而馬克思正是這種轉向的自覺踐行者和倡導人,同時也是真正的實踐的革命者。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分析馬克思對傳統(tǒng)西方哲學的變革:一是實踐的研究風格的轉向;二是理論聯(lián)系現實的積極踐行者。
(一)實踐的研究風格的轉向 隨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這兩次歷史的變革,被壓抑長達上千年的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人們不再滿足完全依賴上帝的恩賜解決生活的全部問題,而希望得到更準確更清晰的回答。在此背景下,整個近代西方哲學從笛卡爾開始進入了主體性的研究,我們也稱這種研究風格的主題為關于認識論的研究。因為主體性的研究主要從主客二元關系入手,進而理解人的認識活動。對人的認識的關注,使得日常的實踐行為受到遮蔽,在人們的思想中,只有認識才是值得追求的目標,認識的目的就在于指導我們達到真理。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其背后的合理性在于懷疑的方法。人們很容易明白,我們可以懷疑一切,但不能懷疑自己的懷疑本身,因為對后者的懷疑仍是懷疑。由此,笛卡爾確立起懷疑的至上尊嚴,一切存在都要經受這種方式的檢驗,甚至上帝的存在也基于此才得到保證。沿著笛卡爾的道路,斯賓諾莎提出了“實體”的概念,萊布尼茨則提出了“單子論”。前者為解決一元論性質的“本體”在笛卡爾那里的矛盾,后者則力求實現“實體”單一向多類型化的轉變。
與笛卡爾的唯理論相區(qū)別的另一派思想觀念是經驗論。經驗論在英國有著基因般深厚的傳統(tǒng),近代經驗論以培根為開端,經霍布斯、洛克到貝克萊最后在休謨這里達到頂峰。同樣處于近代哲學的時代背景中,經驗論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人的認識活動,即認識來源于外在經驗。經驗論者當然不是離不開理性談認識,但他們對人的理性的理解和唯理論不同,他們不承認人有天賦的理性知識,主張人的理性來源于后天的經驗。
然而不管是唯理論還是經驗論,在其發(fā)展的高峰都遇到了各自難以克服的內在疑難。萊布尼茨的“單子論”主張解釋萬事萬物的每一個“單子”都是彼此獨立的和天賦的,因此事物之間紛繁復雜的種種現實的外在關系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說明。休謨對因果性關系等的經驗主義分析,使得人們不再能自然相信努力獲取的知識是科學的必然的知識。
就在知識的大廈岌岌可危的時候,康德論證了“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再一次為我們的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地基。德國古典哲學大放異彩,到黑格爾終于達到它的最高峰。到此,如果我們沒有忘記近代哲學的主題,這種高峰也是哲學史的認識論階段的最高峰。黑格爾借助“絕對精神”建立起無所不包的弘大哲學體系,他也因此預測了哲學的完結也即“絕對精神”的自我回復的運動。
馬克思正是在這樣的哲學背景和時代精神中登上歷史的舞臺。顯然,時代不會在此止步,當然哲學也不會停止發(fā)展。一場變革迫在眉睫,可以說馬克思后來對哲學的變革是時代和哲學自身的反映。馬克思曾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髓,恰也印證了這一點。哲學,或準確說,認識論,在黑格爾這里達到了頂峰。換句話說,純粹依靠認識反映時代精神也即建構或理解世界的歷史結束了。當人的認識在一個階段走到了它可以目及的全部領域,實踐的沖動就會明確起來。時代受夠了單純思維的運動,人們受夠了只說不做。此刻,與哲學分離后的科學卻同時在自己的領域開疆拓土,人們對科學取得的成就滿足,漸漸青睞于科學,進而相信科學。馬克思經歷著如上這一變革的時代,敏銳地體察到人們的需要,他迅速由一個黑格爾主義者轉變?yōu)樽⒅貙嵺`、研究實踐的哲學家。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德國古典哲學的傳統(tǒng)中,因為康德等人的貢獻,實踐的概念一直以來都指代人的道德活動,而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在今天雖然眾所周知,但當時卻無疑也是一種概念變革,即由道德活動轉變?yōu)樯a勞動。當馬克思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就一掃過去傳統(tǒng)的研究風格,不僅關注現實生活中豐富具體的生活,而且大力倡導哲學研究的轉向。其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改變世界”的哲學要求就是一例。馬克思之后,這種實踐的哲學轉向,匯同生命哲學、意志哲學、生存哲學等改變了整個現代西方哲學的研究方向。
(二)理論聯(lián)系現實的積極踐行者 馬克思本人可以說是實踐哲學轉向中知行合一的最佳踐行者。我們都知道馬克思除了是哲學家外,更是社會變革的積極參與者和指導人,馬克思的理論和行為改變了以后整個世界的格局。
雖然實踐成為哲學的主題,但思考哲學的哲學家卻各不相同,馬克思可以說是其中的另類。和大部分的哲學家不同,馬克思不是一個書齋里的學院派哲學家,而是一個社會實踐派哲學家。馬克思沒有選擇在大學里教授哲學,而是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做記者,當編輯,參加社會主義組織的活動,等等。馬克思主持編輯的《萊茵報》和《新萊茵報》猛烈地對執(zhí)政當局的腐朽政策作出抨擊,也因此受到迫害而遠走他鄉(xiāng)。即使轉戰(zhàn)他國,馬克思仍然沒有停止批判和揭露他眼中一切腐朽麻木的社會現象,主張工人團結起來用思想武裝自己,積極主動地爭取和維護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為此采取武裝斗爭的形式。馬克思的代表作《資本論》就是建立在其深厚的社會實踐經驗中,前后耗時四十年的時間而完成。理論的指導作用從來沒有被忽視,而突出強調實踐對理論的吸收和深化??梢哉f,馬克思本人做到了在實踐中思維、在思維中實踐,是知行合一的完美示范。正是對理論和實踐的這種相互關系的深刻把握,馬克思得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的著名論斷。[2](P9)
馬克思之前,像他這樣的哲學家是沒有的。馬克思不僅把實踐作為哲學研究的主題,更加積極踐行著自己的哲學理論,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馬克思是實踐哲學的最佳代表人。馬克思這種實踐者的實踐哲學風格后來影響了一大批哲學家,除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典型代表外,也深刻影響了許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里哲學家的研究工作。
所有這些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傳統(tǒng)西方哲學變革的哲學史地位。
在我們國家中,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關系有一個歷史的發(fā)展的認識過程。站在今天,回顧我們一路走過的階段,可以大致將其分為三個節(jié)點:一是對立時期;二是客觀時期;三是對話時期。
(一)對立時期 今天,我們可以較為清楚地回顧這段歷史。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所有的一切都被打上意識形態(tài)和階級對立的烙印。作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執(zhí)牛耳者——哲學,情況也就可想而知了。這個時代除了留下幾句色彩和特點的表達詞匯外,其背后的思想觀念值得我們再思考。黑格爾曾說“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3](P11)我們回顧歷史,首先不能否認歷史的現實性,那么緊接著也就需要思考現實背后的合理性。整個冷戰(zhàn)的時代,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是一切現實的現實,兩個陣營相互敵對,必然造成各自領域內所有內容的相互對立,這其中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又是最激烈的。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本主義陣營的國家不會合理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學說,而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也做不到客觀正視現代西方哲學思想。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既處于你死我活的敵對狀態(tài),一方絕對地批判另一方也就成為現實需要。
(二)客觀時期 改革開放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探索,人們開始試圖觀察外面的世界,尤其是之前與我們處于絕對對立狀態(tài)的西方國家。隨著社會現實的轉變,人們的思維觀念也跟著變化。此時大量的現代西方哲學的著作被引進中國,這一階段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介紹和熟悉。翻譯現代西方哲學代表哲學家的主要著作,成為我們了解現代西方哲學思想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此時主要的工作既不是比較也不是批判,而僅僅是了解。這種態(tài)度就是客觀的態(tài)度,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的態(tài)度,一種不帶有預定主觀偏見的態(tài)度,重點了解對方的真實觀念和思考方式。但由此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當我們對現代西方哲學有了客觀的認識,我們必然要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說進行比較。因為現代西方哲學的種種思潮的傳入,人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思維的困惑甚至混亂。于是,一種理性的辨析和對話成為必要。
(三)對話時期 只有在對話的階段,我們才能合理地判斷和理解各自的思想本身。黃楠森先生曾經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關系撰文思考,在文章中,黃楠森先生從三個方面來比較二者的關系。顯然,這種比較已經是建立在理解雙方立場和觀點的理性基礎之上,因此屬于彼此對話的時期。其一,馬克思主義與現代西方哲學都來源于西方哲學。按照黑格爾的理論講,哲學史是哲學。不管是現代西方哲學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都來源于西方哲學自身的發(fā)展中。這一點因為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做了相關說明,在此不再贅述。其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相比有其獨立的發(fā)展路徑,用黃楠森先生的話講就是二者“分道揚鑣”。這種獨立發(fā)展的路徑黃楠森先生總結為三個方面: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與工人階級的斗爭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運動和建設相聯(lián)系,始終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實踐和發(fā)展;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思辨的也是實踐的,這里的實踐是指它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最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追求通俗化的哲學思想,而現代西方哲學則是精英哲學。其三,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在各自的發(fā)展中都有優(yōu)缺點。馬克思主義哲學注重“整體式”的綱領性研究,對問題的把握更宏觀更全面。而現代西方哲學則側重具體問題的研究,因此一方面發(fā)展出種類繁多的部門哲學,另一方面各個分類之間缺乏交流,容易陷入相對主義的陷阱。相反,馬克思主義哲學沒有發(fā)展出具體的部門哲學,顯得抽象貧乏。在此基礎上,黃楠森先生指出,我們國家可以揚長避短,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來建設屬于我們自己的部門哲學,以此彌補我們自身研究的不足,“從而形成一個豐富多彩的哲學家族”,[4]既有家族的“家長”——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有家族的成員——各類部門哲學。在這一方面,我們當下也已經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比如:管理哲學、教育哲學、經濟哲學、政治哲學、人文哲學等。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西方哲學傳統(tǒng)背景中成長起來的學說,不是憑空誕生的,也不是哪個人的主觀創(chuàng)造,而有其深刻的思想和歷史背景淵源,馬克思主義哲學直接來源于西方哲學中。正是這種來源的統(tǒng)一性,所以在時代環(huán)境變革的大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對傳統(tǒng)西方哲學的變革,將認識論研究轉向實踐的哲學的研究。這種轉向影響了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一定程度造就了現代西方哲學的研究風格。當然,對于時代精神的反映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種思想。但不得不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其中重要的力量,并且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后來現代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歷程中,結合其他各種思潮產生出眾多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比如西方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歷了歷史的各個階段,展現出不同的研究特點,其與現代西方哲學在當代的關系也幾經波折,今天二者走上了理性對話的正確軌道。相信隨著交流的日益增加,自身理論的合理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地位必將在引領各個部門哲學的發(fā)展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為解決世界性的問題和矛盾提供自己獨特的視角。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黑格爾著,范 揚,張企泰譯.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黃楠森.現代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關系之我見[J].學術月刊,2001(08):5.
Practical Turn of Marxist Philosophy——Observ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hilosophical Dialectics
ZHOU We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Jinzhong University,Jinzhong Shanxi,030619)
s: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m,Marxist philosophy is neither an alien in philosophy,nor created out of thin air.Marxism,deeply rooted in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has promoted the reform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the new age.In China,as an independent philosophical form,Marxism has presented different features in the communication with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but has a special guiding position for a long time,leading us to study western modern philosophy.
Marxist philosophy;western philosophy;reform;relationship
B0-0
A
〔責任編輯 馬志強〕
2016-10-25
周 偉(1976-),女,河北新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674-0882(2017)01-0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