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珍
【摘要】本文論述了初中語文教學與德育結合的路徑。教師將語文教學與德育相結合,不僅有助于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教師可以從自身示范、深挖教材以及活動實踐三個方面將語文教學與德育結合起來。
【關鍵詞】初中語文 德育 結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088-02
初中生正處于學習知識、培養(yǎng)良好品德和形成正確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部分初中生從小深受溺愛而養(yǎng)成了自私、懶惰、叛逆、不尊重別人等不良習慣,部分初中生容易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而犯錯,由此可見,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初中生的道德培養(yǎng),無疑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初中語文課文多數(shù)蘊藏著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以及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質,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的同時進行道德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習慣,為學生以后的人生之路指明方向。將初中語文教學與德育有效結合,是近年來教師關注的一大方向,并且取得了較大成效。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教師可以從自身示范、教學內容以及活動實踐三個方面將初中語文教學與德育結合起來。
一、發(fā)揮教師人格魅力,做到“言傳身教”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發(fā)揮自己的引導能力,在平等對待學生、給予學生足夠尊重的基礎上,在學習上、生活中幫助學生,用個人魅力感染學生,做到言傳身教,促進學生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轉變。鑒于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由淺入深地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三觀”,并激發(fā)學生勇于承擔的責任意識。以講授《“兩彈”元勛鄧稼先》一課為例,教師向學生詳細介紹鄧稼先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讓學生感受鄧稼先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與不畏艱苦、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教師除了可以列舉其他科學家的優(yōu)秀事跡來感染學生,還可以現(xiàn)身說法,列舉自己或周圍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事跡,用真實的故事來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向學生傳輸“愛國”正能量。因為鄧稼先離學生的距離太遙遠,而教師是學生身邊常見到的人,這樣普通的人和普通的事例更能感動學生,讓學生更為震撼,學生就不會感覺“愛國”與自己毫不相關,會更易于理解和接納,并且更易于落實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要知道,榜樣的力量非常大,教師要想真正成為學生在德育上的“榜樣”,光在課堂上講講事例是不夠的,還要在平時的行動中表現(xiàn)出來。因此,教師必須在各個方面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增加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教師要堅持“學生主體”,構建良好的新型師生關系,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多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用獨特的人格魅力為學生樹立正確榜樣,有效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教師育人職責。
二、深入挖掘教學內容,達到“學以致用”
初中語文教材多數(shù)選編具備一定思想性和文學性的作品,這些作品基本上都可以作為德育的基礎素材,但需要教師熟悉教材,明確德育的切入點,并及時正確引導。首先,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前,要盡量挖掘教材里隱藏的德育內容,并有針對性地在教學設計中加以體現(xiàn)。其次,教師要將課堂教學與德育進行精巧結合,比如在某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點明相關的德育因素,并經由有關教學知識點拓展至德育因素,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也有效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在《背影》一課中,作者記敘了父親在失去工作與親人之際,依然堅持送兒子上車,并且在自己年老體弱之時依然堅持跨鐵路、爬月臺為兒子買橘子,刻畫了關愛兒子的傳統(tǒng)父親的形象,表現(xiàn)了濃濃的父子親情。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父母,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否也和作品中的父親一般,給予自己關心和愛護,還可以開展以“親恩難忘”為主題的討論會,以激發(fā)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心,讓學生真正領悟親情的可貴,學會感恩。教師還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加以協(xié)助,把抽象轉變?yōu)樾蜗螅瑸閷W生構建一個色彩豐富、生動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多角度、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更能深入其中,拓展思維,產生共鳴。還是以《背影》一課為例,在授課時教師可為學生播放歌曲《懂你》,展示名畫《父親》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受到感染,從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時,要盡量杜絕死板單調的說教,盡量不說無聊的大話、無用的虛話和無意義的套話,多使用幽默的語言來啟發(fā)學生,讓學生能夠坦然接受,不至于出現(xiàn)逆反情緒。
三、有效開展實踐活動,實現(xiàn)“潛移默化”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開動腦筋,拓展思路,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全方位、多角度考慮,有效開展多種語文實踐活動,實現(xiàn)對學生的德育。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更能理解語文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其語文實踐能力得以增強,溝通能力得以提升,并在與其他學生的合作中增進友誼,自身的德育修養(yǎng)得以強化,為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做好準備。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舉辦每周一次主題班會、各種興趣小組活動等,以引導學生的日常行為,誘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二是組織經典誦讀、美文分享等活動,讓學生在經典和美文的世界里與名人溝通,與智者交流,感悟生活,體會人生,讓語文學習得以延伸,讓學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實;三是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充實活動內涵,建造校園文化長廊,開設班級文化角,創(chuàng)辦豐富多彩的校園刊物,運用圖書館、宣傳欄、廣播站等開展德育宣傳,以構建一個和諧、健康、優(yōu)良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充滿人文氣息的環(huán)境里感受到語文的真正魅力所在,于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師還可以結合勞動節(jié)、重陽節(jié)、國慶節(jié)等傳統(tǒng)佳節(jié)來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如在勞動節(jié)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勞動最光榮”演講比賽,在重陽節(jié)可以組織學生前往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在國慶節(jié)可以組織學生舉辦“我愛我的祖國”板報比賽等,在濃郁的節(jié)日氛圍中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此外,教師還可以依據近期社會上出現(xiàn)的典型事例,組織學生討論,以引導學生始終前行在正確的軌道上。教師在開展各種實踐活動時,必須以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作為依據,選擇適合的活動形式,并注意活動的難易程度。因為如果太簡單,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果太復雜,則會讓部分學生退卻。這兩者都無法達到既定目標。因此,教師必須依據“跳一跳就摘到桃子”的原則,控制好活動的難易程度,這樣才有助于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把初中語文教學與德育進行有效結合,這不是一時之事,而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長期做,重點抓,持續(xù)關注,認真保持。教師必須逐漸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水平,做到“言傳身教”,用榜樣激勵學生。同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教材研究透徹,在教學講解里充分滲透德育。教師還要拓展思路,組織開展各種語文教學活動,實現(xiàn)“潛移默化”,讓學生在無形中接受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傊?,初中語文教學與德育結合的路徑非常多,本文只是列舉了三點,更多的方法還需要我們繼續(xù)鉆研,相互學習,力求實現(xiàn)德育效果的最大化。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