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京輝
在教育部黨組領導下,在國際司、財務司直接指導下,在各省市高校支持下,國家留學基金委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留學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推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留學中國計劃》以及《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擴大規(guī)模,優(yōu)化結構,規(guī)范管理,保證質量,在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方面,重點做了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多措并舉
用好用足獎學金名額
多年來,我們不斷探索采取各種措施,用好用足獎學金名額,把好事辦好,把“好鋼用到刀刃”上。
第一,改進宣傳手段,加大對外宣傳力度。以往的招生宣傳材料只有紙質中文版本。針對獎學金生大多來自欠發(fā)達國家的現狀,近年來,我們改進宣傳手段,讓更多人了解獎學金信息,推出紙質、光盤、U盤、易拉寶、小冊子、海報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材料,每年適時寄往我駐外使館、國外教育部門和高等院校;材料語言包括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下一步將根據需求,有針對性地推出非通用語種材料。與此同時,我們還開發(fā)并上線了“留學中國網站”,用漢語、英語、法語和葡萄牙語進行宣傳。網站已成為宣傳中國高等教育、招生信息、省市等各類獎學金信息和高校提供中、英文課程的重要平臺,日訪問量達4萬多人次。
除此之外,近年來我們先后組織近60場教育展。今年上半年,劉延東副總理訪問埃及期間,我們精心組織了中埃大學校長論壇和中國高等教育展,反響熱烈。此外,我們借出國訪問之機,深入發(fā)展中國家開展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為加強改進來華留學工作奠定基礎。
第二,推動學生學校雙向選擇、“自由戀愛”。自2013年起,配合國際司,要求學生申請獎學金時提供國內院校預錄取函,該項措施為提高錄取率和報到率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三,積極與國內外招生機構合作。每年我們都要與獎學金利用率偏低的使領館和國外機構溝通,共同分析原因,尋找對策,改進招生工作。2015年,經國際司批準,允許各使領館增報10%的替補人選。同時,我們堅持隨時收到申請材料,隨時聯系高校、隨時安排錄取,大大提高了錄取效率;及時處理各項目替換補錄工作;隨時向國際司報告錄取進度;調劑使用空余名額;要求自主招生院校提高替補人選比例。
第四,通過支持高校英文授課專業(yè)建設,吸引更多學生來華留學。以獎學金生源為基礎,積極支持和配合高校成規(guī)模成建制地開展全英文授課的研究生國際課程建設。例如,北京大學的國際關系、復旦大學的中國外交、華中科技大學的機械工程等英文授課課程在國內外已頗具影響。目前,獎學金生全英文授課專業(yè)比例已達39%。
在國際司領導下,在我們的努力下,2016年來華留學新生錄取率首次達到了100%,共錄取新生1.65萬人。
“十二五”期間,年度資助人數增長了58%,從2011年的25687人增加到2015年的40600人,學生來自全球182個國家和地區(qū);來華新生人數增長了64%,從2011年的7960人增長到2015年的13060人。 2015年,學歷生比例高達89%。
二、抓好預科教育,
為建立來華留學準入標準奠定基礎
《規(guī)劃綱要》和《留學中國計劃》明確要求對來華留學本科生實施一年的預科教育,并以通過HSK考試作為進入專業(yè)院校學習的依據。實踐發(fā)現,部分學生和少數預科院校把HSK考試當成“敲門磚”,忽視專業(yè)基礎教學。學生可月月報考,考試通過后,大部分學生覺得已具備入學資格,放松了自我要求。
面對上述問題,我們借鑒德國、瑞士等國經驗,在大量調研、試點,并全面吸收HSK考試精髓的基礎上,組織開發(fā)了新的預科教育考試,即必考基礎漢語和專業(yè)漢語,同時根據學生專業(yè)選考數理化。經與HSK并行試點考核兩年后,報國際司批準,自今年起,預科生結業(yè)均采用預科教育考試,同時學生還可自愿報考HSK。與此同時,我們統(tǒng)一了培養(yǎng)方案,并開發(fā)了相應的教學大綱和教材。2017年,我們還將組織調研,追蹤培養(yǎng)效果,希望該考核為來華學生建立準入標準奠定基礎。
三、強化過程服務與管理,
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近幾年,我們在積極配合完成招生計劃的同時,又采取多項舉措,配合高校把好人才培養(yǎng)質量關。
第一,新生教育關口前移。目前,76%的獎學金生來自亞非地區(qū),由于中外經濟水平和語言文化差異較大,許多學生剛到中國時不同程度出現學習、生活適應困難,少數學生甚至出現“文化休克”,不得不中斷學業(yè)、“打道回府”。為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我們加強與外國駐華使領館、高校和中國駐外使領館合作,通過印發(fā)《學生手冊》、開展多種形式的新生入學教育等,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和法律法規(guī)。此外,我們還利用出訪機會,積極與外方獎學金管理部門溝通,并借助境外孔子學院、孔子課堂資源,做好行前培訓。
第二,加強對重點獎學金生的培養(yǎng)與服務。來華留學生的培養(yǎng)是長線投資,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以特殊背景學生為抓手,建立了專門數據庫,專人提供特殊服務,解決學生面臨的學業(yè)和生活困難。通過及時發(fā)現問題,和學生本人見面提供幫助,并將有關情況及時通知使領館和家長,幫助他們圓滿完成學業(yè),把功夫做在平時,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實施獎學金年度評審,提升使用效益。通過獎學金年度評審,及時掌握學生學業(yè)進展情況,盡早發(fā)現和解決苗頭性的問題,敦促學生努力學習,順利完成學業(yè),終止少數極差學生的獎學金支持,提升獎學金使用效益。近年來,年度評審合格率逐年提升,2016年,評審合格率高達99%。
第四,做好獎學金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務,妥善處理突發(fā)事件。隨著學生數量的增加,我們每年處理學生的管理案件也在增加。近幾年,每年處理學生轉學、延期,酗酒打架,甚至吸毒等惡性案件平均1000余件。
四、強化“人心工程”,
打造“感知中國”品牌
在做好招生工作的同時,這幾年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渠道,希望抓住學生在華學習的寶貴時間窗口,傳達中國政府對獎學金生的培養(yǎng)和用心。
從2013年起,我們從年輕的預科生切入,在他們來華一年后,通過組織活動,讓他們盡早感受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現代化發(fā)展風貌。通過活動,讓學生們對政府獎學金有榮譽感、認同感。2015年,我們正式打出“感知中國”活動品牌,并在所有獎學金院校中鋪開,與各高校精心策劃了32場社會實踐和文化體驗活動,142所高校的3000余名獎學金生深入中國高科技企業(yè)、現代農業(yè)水稻基地、礦山、油田、農村、社區(qū)等進行實地參觀體驗。李克強總理、劉延東副總理等中央領導對活動報告作出重要批示。今年參與人數將近萬人。2016年11月3日,組織百名優(yōu)秀獎學金生開展“首都行”活動,其中,參觀政協(xié)的活動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政治協(xié)商制度。
五、“發(fā)揮作用”,
加強留華畢業(yè)生校友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上把“發(fā)揮作用”納入新時期留學工作方針,我們認為,這也同樣適用于來華留學。為做好這項工作,我們開發(fā)并建立了獎學金留華畢業(yè)生數據庫和校友錄。同時,積極利用出訪等機會,召開留華畢業(yè)生座談會,幫助駐外使領館建立校友會。目前,我們已經收集整理海外校友信息近萬條。下一步的工作,一方面是進一步加強高端留華畢業(yè)生(如卓越獎學金獲得者)信息收集整理,充實優(yōu)秀留華校友人才庫,同時整合資源,為校友職業(yè)發(fā)展提供支撐;另一方面是盤活校友資源,為領導高訪和駐外使館工作提供支撐。
六、創(chuàng)新工作手段
第一,完善來華留學信息平臺。以往每到招生錄取高峰期,我們都要臨時抽調幾十個人集中錄入信息,效率很低、準確度也不高。近年來,我們對來華留學管理信息系統(tǒng)進行了升級改造,并進行了頂層設計,實現了學生網上報名、與獎學金院校信息互聯互通、招生審核錄取、學生在學管理、學籍專業(yè)變動、畢業(yè)生信息收集等全鏈條的信息平臺,大大提高了工作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效率。信息平臺的精準數據還為來華留學年度計劃及預算編制提供了依據。平臺建設也為學校、駐外使領館全程參與學生管理服務提供了便利。
第二,強化與駐華使領館良性互動。每年組織召開駐華使節(jié)招待會,加強信息溝通交流,及時掌握外方獎學金遴選程序與標準等情況。每次出席活動的駐華大使多達20~30名。
第三,強化師資和管理人員培訓。我們精心籌備并組織召開一年一度的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工作會議(培訓班),為獎學金院校、留管人員搭建了學習、交流平臺。另外,自2015年起,我們設立了師資國外培訓項目,以成班派出形式為高校培養(yǎng)英語師資和留管干部。選派教師赴美、加、澳等國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專業(yè)研修,包括醫(yī)學、經濟、管理、法律、國際學生管理。截至目前,共有507人參加培訓,受到各高校的普遍歡迎。
第四,加強調研,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比如,2013年,我們委托北京師范大學對高校和地方自主招生項目進行了評估調研,總結經驗,找出問題,為改進項目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除做好上述中國政府獎學金有關工作外,我們還積極與其他中外政府部門、企事業(yè)單位合作,設立獎學金項目。目前,與中國商務部、英國文化協(xié)會、巴基斯坦高教委等11家國內外政府部門,與國家開發(fā)銀行、美國IBM公司、馬來西亞森那美集團等9家中外企業(yè)簽署合作協(xié)議,由合作方出資設立獎學金,為其定向培養(yǎng)專門人才。截至目前,累計利用合作資金6.5億元,培養(yǎng)了4000余名對華友好、精通業(yè)務的專門人才。
留學事業(yè)承載未來,科學發(fā)展不辱使命。今年正值國家留學基金委成立20周年。20年來,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實現了長足發(fā)展,成績背后,蘊含著一代又一代來華留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們深深體會到,來華留學不僅僅是一串串數字,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承載著國家外交的重任和中國教育的希望。我們將繼續(xù)不遺余力地做好每一項工作;我們將繼續(xù)不為名不為利,為來華留學事業(yè)加班加點;我們將繼續(xù)加強統(tǒng)籌謀劃,在教育部的統(tǒng)一領導下,與各省市、各高校共同為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事業(yè)更好更快發(fā)展貢獻力量。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