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從本期《美文》“漢風??边x編的幾篇來稿中,讀者不難看出它們之間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或曰主題,那就是:電影。俄羅斯作者索蘭的《前蘇聯(lián)〈辦公室的故事〉》描述的是她從母親那里聽說前蘇聯(lián)電影《辦公室的故事》在中國被改編成話劇后所引發(fā)的聯(lián)想;美國著名華裔電影理論家葉坦教授紀念西影廠著名電影導演吳天明的文章《懷念吳天明》,則描述了作者以電影為因緣,與吳天明的生活和藝術交往過程;文化學者鄭承軍教授的《百鳥等您到天明》,也是追憶吳天明導演的散文。兩篇紀念文章均感情真摯、動人,雖說是追憶和懷念逝者,卻也洋溢著一般紀念文章難得的電影人“味道”,這種電影人“味道”如此“逼真”,仿佛呈于眼前……
與此同時,本期還配發(fā)一篇有關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孔子學院通過建設中國電影中心促進中外文化交往和交流的短文,這類符合“漢風??弊谥嫉亩唐⑽模苍S可以成為將來??⑽牡囊环N類型。
說起將電影人的“味道”呈現(xiàn)于眼前,不免讓人想起文學藝術理論中常用的“審美趣味”一詞。而電影的藝術功能之一就是把文學文字作品的“審美形象”或“審美意象”直接進行視覺的感官化,這通常會被認為是文學藝術史上的一大進步。所以,在西方社會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入大眾文化的“讀圖時代”之后,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人文交流日益頻繁和豐富,中國也于五十年之后全面進入了“讀圖時代”——視覺藝術時代。
2016年7月11日至15日,中國人民大學“神學與人文學”第十二屆暑期研討班“普遍主義再思考”召開,第一天的主講人之一、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洛蒙娜·菲奧蒂雅德(Ramona FOTIADE)主講的題目是“一圖勝過千言萬語”,從此題目我們不難看出,圖像在“讀圖時代”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誠如其所言,今天的人們已經(jīng)離不開圖像,然而,離不開的東西就一定是好的嗎?我參與了當天的討論,并在她的演講后第一個發(fā)問:如果一圖勝過千言萬語,那么我們今天還要不要文學?其實,問題的答案在我的同事彭亞非研究員2011年出版的著作《讀圖時代》中早已給出:科技進步帶來的“讀圖時代”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圖像的優(yōu)點是生動形象,信息量大,另一方面這些優(yōu)點擴大后就變成了它的缺點。圖像過于淺顯易懂,加上配樂、解說,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難度。讀者、觀眾只需被動接受,以往面對文字主動思索、進行再造想象的樂趣消失了。這不僅容易造成全民閱讀水平的低下,還會造成民族想象力的弱化。因此,在我看來,越是這樣的時代,越是需要文學。
當然,我這樣說,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電影的作用。事實上,電影也有分類。比如,藝術類電影、商業(yè)類電影等。我們知道,法國電影一直堅持走藝術之路,在手法上不斷創(chuàng)新,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而美國電影則多以商業(yè)模式取勝。吳天明,也是一位有著獨特藝術追求的電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