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瑞
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從湖上飄來,愈往前走便愈分明地看出湖上的那一片墨綠。啊,到了,姚安光祿荷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星羅棋布玉立婷婷的荷花。粉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帶雨,皎皎無瑕;怒放的,嫩蕊搖黃;含苞的,嬌羞欲語。再加上綠蓋疊翠,青盤滾珠,好一幅迷人景色。我站在荷塘邊,凝神思索,古人許多詠荷的詩句紛至沓來。是啊,荷花!多少人贊美過你,描繪過你,把許多美麗的名稱賦予了你。荷花除了叫蓮花外,還被稱為菡萏、芙蓉、芙蕖、藕花、水芝、水蕓、澤芝、水旦、水華、玉環(huán)等。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彼澤之陂,有蒲菡萏”的句子。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曾幻想“集芙蓉以為裳”。魏晉時的曹植以荷花的美形容過他理想中的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唐朝的李白曾以荷花表達愛情,他的《折荷有贈》寫道:“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佳人采云里,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白居易則描繪了荷花不輕不慢,不容褻玩的品格:“薔薇帶刺攀應懶,菡萏生泥玩亦難?!绷硗?,不少詩人或取其清新,或取其艷麗,寫過許多秀麗如畫的佳句。如楊萬里的“想得薰風端午后,荷花世界柳絲鄉(xiāng)”;蘇軾的“荷背風翻白,蓮腮雨退紅”等。至于用荷花形容美女的也不在少數(shù)。不過,也有一個例外,就是用荷花比喻男子?!短茣钤偎紓鳌份d:昌宗以容貌幸,再思每曰,人言六郎似蓮花,非也;正謂蓮花似六郎耳。其巧諛無恥,類如此,這是褻瀆蓮花的例子,千古以來,此事被人們傳為笑談。魯迅曾借用這典故嘲諷某位無恥文人曰:“難得蓮花似六郎”。大概除了這一特殊的例外,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便都是歌詠荷花的了。這些歌詠不但散見于許多詩篇或其他作品中,而且專門給荷花“立傳”的也不少。曹植寫了《芙蓉賦》,把荷花推為群芳之首;唐朝的王勃,對前人許多賦芙蓉的作品全不滿意,特意寫了一首《采蓮賦》,其實也未見佳;倒是周敦頤的《愛蓮說》值得一提。這篇散文,字數(shù)不多,但卻寫出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特殊性格。在眾多詠荷的作品中,不算獨樹一幟,只是這篇佳作出自宋朝理學祖師爺周敦頤老先生之手,未免使人覺得遺憾。
忽然,一陣涼風吹來,一陣清香襲來,田田荷葉輕輕搖蕩,把顆顆“珍珠”傾入湖中。
我的聯(lián)想中斷了。
看著眼前的景象,一個奇異的念頭油然而生,而且夾雜著一絲隱隱的不平之氣。
我大膽地設想:如果去掉這些荷葉將會怎么樣?如果只剩下一枝枝光桿荷花,煢煢孑立,景色還能這樣迷人么?從美學意義上看,荷葉是美的一個組成部分,失去了這部分也就失去了美。再從生物學的意義上看呢,沒有葉子便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便絕對長不出這些漂亮的荷花以致蓮蓬和藕。
難道那些荷葉就不值得歌頌么?難道它們只能作為一種陪襯出現(xiàn)在古人的詩中么?看啊,這些荷葉,墨綠、渾圓、厚重,多少年來默默無言地居于人們強加給它們的“陪襯”地位,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盛夏時候,它們從不與人爭風,反而像把把團扇把陣陣清香送來。這是一種多么樸實無華的品格。它們又是無私的,久旱初雨就像天降甘霖,可是這珍珠一樣寶貴的水啊,它們一點一滴都不沾唇,它們總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來,那該是留給湖中魚兒的吧!當風雨襲來時,它們緊密團結,連成一片,不怕風摧雨壓,就是身子翻過來也忘我地護持著朵朵荷花;當烈日吐火時,它們個個撐起翠蓋,擋住炎熱,靜靜地看著蔭涼處的魚戲蝦游。它們襟懷坦蕩,外直中通,日月都能囊括在心中,蟲豸從來不敢侵身。當人們把荷葉從莖都掐斷時,千絲萬縷連著根,那是它們不忘湖塘養(yǎng)育之恩的證明。
荷葉對人類很有益處的。作為藥材,它可去熱清火,這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作為特殊的包裝材料它不怕水浸、不怕油污,在紙張缺乏和塑料產(chǎn)生以前,它曾起過不小的作用。《陳書·孔奐傳》就有這樣的記載:“仍令奐多營麥飯,以荷葉裹之?!绷硗?,用荷葉煮成的荷葉粥,碧綠馨香,清爽可口……它本身有用,而且?guī)椭L了于人類有用的蓮蓬和藕。它本身美,而且創(chuàng)造了荷花的美。但最吸引我的不在這些,也不在荷葉的自然美。最吸引我的是荷葉的精神美。誠然,它不像荷花,它沒有什么艷稱、佳號。荷葉、蓮葉,如此而已。當人們指點、欣賞著荷花甚至忘記它的存在時,它從不計較什么;不爭名,不求利,不出風頭,不論地位,它總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戰(zhàn)斗。是啊,古人的詩賦中從沒專門歌頌過它,但離開它,便使一切詠荷名作的產(chǎn)生成為不可能。它的風格不但深深感染著我,而且給我許多啟示。
這眼前的美景是誰創(chuàng)造的呢?遠處的青山是誰染綠了的呢?那遠處的龍華寺、軍民總管府、高氏土衙和這大地上的一切美好事物又是誰締造的呢?他們像荷葉一樣,只有個最簡單的名稱:人民群眾。是啊,荷葉的風格就深深蘊含在其中。荷葉的風格不就是人民群眾偉大精神的象征嗎?我愛荷葉,故作荷葉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