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海萍+黃炎炎
【摘要】作為一種教師常用考查學生聽課效果與促進師生溝通的手段來說,課堂提問毫無疑問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但因受到現(xiàn)實中許多因素的制約,導致教學提問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缺點或不足,那么現(xiàn)在筆者就將當前中職語文課堂提問現(xiàn)狀表述如下,并進行系統(tǒng)分析。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堂;提問現(xiàn)狀;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中職語文課堂提問現(xiàn)狀
雖然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進行著,但是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還是改變不了填鴨式教育,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教師在提出問題的時候往往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使得課堂提問出現(xiàn)了一系列
問題。
(一)先點名,后提問
首先指定一名學生回答,再提出問題,這樣的方式過于片面化,其他沒被點到名字的同學就會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從而不去思考問題。
(二)口頭提問隨意性強
“對不對”“是不是”“明白了嗎”這類的口頭提問形同虛設,問出來沒有意義,學生不需要動腦筋去思考,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被消磨,有可能引起“隨聲應和”“不屑作答”的情緒。
(三)等待時間過短,沒有充足的思考時間
有些教師一提出問題,沒等幾分鐘,若學生沒回答上來就急著自己解答。這樣不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yǎng)成等待老師自問自答的習慣,不會主動去思考問題。
(四)提問沒有面向全體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為了加快教學進度,在提出問題后,沒等多久就把答題的機會給了優(yōu)等生,于是乎其他人就成了看客或聽眾。長此以來,教學的雙邊活動就演變成了教師和幾個學生的互動,其他學生心理會逐漸排斥回答問題和思考問題。
(五)把提問作為懲罰手段
當學生開小差或者分神的時候突然將其叫起來回答問題,由于事先不知,學生會茫然失措并且挫傷自信心,這必然會導致學生對提問產生反感。
二、中職語文課堂提問中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一)課程本位迷失
著名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曾經做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如同領土是一個民族的物質范圍一樣,語言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范圍?!笨梢娔刚Z的學習對于整個民族,乃至國家來說都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母語的學習自然成為重中之重。語文課程的本位首先體現(xiàn)在了語文課程是母語課程,是民族語課程。同時,母語的教育與民族的情感、民族的精神是分不開的,它傳達出的是教育者對祖國深切的熱愛與關懷。而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則忽視了語文的民族性,僅僅把它當作一種學習的工具。語文成為我們取得高分必須使用的一種工具,這導致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的問題難免功利性較強而忽視了語文的本位學習。
(二)中職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和自信心不足
中職學校的學生都是經過了中考后沒能考上高中的學生。大多數(shù)學生文化基礎較薄弱,缺乏自信、畏懼考試等情況很常見。這些學生在思考問題和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定位時都存在一定的偏頗,缺乏自信,學業(yè)上對自己要求不高,直接導致學習積極性降低。因此,他們在回答老師的提問時經常不加思考,而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缺少自己的獨特見解。當他們在碰到教師提出的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時,通常不愿深入思考,從而體現(xiàn)出其意志力薄弱的特性。
(三)中職語文教師教學研究薄弱
現(xiàn)如今許多年輕教師過五關斬六將終于從萬千畢業(yè)生中通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成為人民教師,因此在取得穩(wěn)定的工作之后難免會出現(xiàn)懈怠安逸的心理狀態(tài),認為有了工作能夠教書便可以不再去讀書與鉆研。在多媒體教學普及的今天,許多年輕教師備課時僅僅是從網上下載前人的多媒體課件,備課過程中也是參照教師用書,很少花費時間去鉆研課本,自己撰寫教案。而年長的教師則因為習慣了自己幾十年的授課方式認為自己的經驗豐富便也不再去研究,這種倦怠正好促成了教學的模式化。各種原因導致中職語文教師無暇花費足夠時間與精力在鉆研教學與研究教材上,因此便導致課堂教學中由于自己研究能力薄弱導致對學生的啟發(fā)能力遠遠達不到預設的效果,無法進行進一步的啟發(fā)誘導。
(四)提問目標功利性
功利性可以解釋為眼前的功效與利益。筆者所描述的教師提問目標的功利性可以從具體以下三方面去闡釋:首先,教師提問目標的功利性體現(xiàn)在教師提問目標單一化。許多教師提出問題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學生給出正確答案,而既能得到正確答案又能節(jié)約課堂時間的最好辦法就是讓所謂的“好學生”回答,這樣教師則認為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很好控制了時間,造成了全班同學都會的假想,以至于許多“壞學生”懶得思考甚至根本不會思考探究,造成了提問策略的欠缺。其次,教師提問目標的功利性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過于單一化。教師進行課堂提問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傳授知識,而通過滿堂提問的方法,每分鐘都設置一個問題去提問的模式只是改變了知識的傳授方式,并沒有改變“填鴨式”教學的根本實質。教師引導學生的目的也只是讓他們回答出教師心中早就預想的答案,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思考的空間。再次,教師提問目標的功利性更體現(xiàn)在了提問目標霸權化。許多教師上課過程中總是不停地向學生發(fā)問,而如若有學生提出質疑教師或許認為學生的提問過于簡單而置之不理,又或者有的問題超出教師的預設與認知而選擇回避回答,甚至借此打壓學生提問。久而久之,學生們更是不再愿意參與課堂,或者懼怕與老師互動。這些都與現(xiàn)如今提倡的新課改背道而馳,也是造成前文中提到的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中職語文課堂提問的對策思考
(一)轉變教師教育理念
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把學生看成是課堂的主人,是教學的參與者,是接受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發(fā)明者,而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除了轉變教育理念外,還必須具有深厚的專業(yè)知識,具有敏銳的觸覺,能夠及時準確地發(fā)現(xiàn)學生身邊、生活中具有實踐意義的課程資源,把握提問機會,將學習實踐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二)精心設計問題
教師設計問題,不能僅設計知識、理解型的問題,對于應用型的問題和高水平問題也要有所設計。在問題類型的比例搭配上,語文教師應該適量減少記憶型問題的設計,同時增加開放型問題的占有比例,要更多地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同時要把握好問題的難易度和層次性,課堂所提問題要難易適中,要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最近發(fā)展區(qū)”。
(三)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
首先,要放下教師的權威與架子,多與學生交談和溝通,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學生犯錯時不能一味指責,而是要鼓勵學生,樹立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提問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與時間。同時,教師應尊重不同的意見,傾聽不同的聲音,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無拘束的表達自己觀點,這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做到讓學生賓至如歸。
參考文獻
[1]楊月梅.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4(5).
[2]茍晨輝.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3(9).
[3]王愛萍.中職院校語文教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4(12).
[4]黃楓.以有效提問促高效課堂——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提問低效現(xiàn)象淺析及對策[J].新課程·中學,2010(8).
[5]余媛芬.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低效提問的成因及對策[J].學園,2010(8).
[6]高佳.有效課堂提問的策略與反思[J].教育探索,2010(4).
[7]王曉苑.對語文課堂提問的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8).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