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亞楠
(貴州師范大學 文學院,貴陽 云巖 550001)
短篇小說《輪子是圓的》是徐則臣代表性的作品,相比于短篇小說《如果大雪封門》,《輪子是圓的》這篇小說在“人性”方面,表現(xiàn)的更為透徹。與其他“70后”作家相比,徐則臣的作品具有“形式上回歸古典,意蘊上趨于現(xiàn)代”的獨到之處,能夠讓讀者體悟到一種樸素、厚重、深沉之感,彰顯出作者獨有的文學眼界。徐則臣小說最大的特點是深入地挖掘了生活背面與心靈背面中對命運的追問與思考,尋求與世界相處的方法,并能夠以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思考人生。于此同時,徐則臣還能夠借助文學作品來表現(xiàn)出人們少有的成熟與理性,無論是對待生活還是文學,他都善于用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去關照整個世界,揭開人物平靜生活表層下內(nèi)心的隱秘,追問生存的意義,挖掘出這個時代文學少有的深度。
徐則臣的小說主要包含“京漂”和“花街”兩種不同的元素,小說《輪子是圓的》是“京漂”與“花街”、城市與鄉(xiāng)村的結合版,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無法割裂。徐則臣善于用自己的筆觸去探索全球化進程中一代人的精神自救和漂泊懷鄉(xiāng),并在漂泊中反思與尋求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本文擬從另一個視角即多重敘事模式、復調(diào)式結構和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與城的關系,三個方面對這篇小說進行重新的闡釋。
徐則臣的小說運用了多重視角的敘述模式,法國學者熱奈特曾對視角進行了闡釋,他認為:“視角是作品中對故事內(nèi)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他用‘聚焦’這個概念對不同的敘述視角進行解讀,將聚焦分為‘零聚焦’、‘內(nèi)聚焦’和‘外聚焦’三種類型”。[1]徐則臣善于運用多種敘述方式,力求采用不同的敘述視角增強文本的多元化。在這篇小說中,徐則臣主要運用內(nèi)聚焦敘述模式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具有深度、引人思考的故事。
小說《輪子是圓的》主要采用“內(nèi)聚焦”敘述模式?!皟?nèi)聚焦”敘述模式不同于“零聚焦”與“外聚焦”,其特點是,作者敘述的焦點在文學作品中,敘述者具有雙重身份,他既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參與到整個故事情節(jié)之中,又能夠離開故事整體的環(huán)境,面向讀者進行描述和評介。這種敘述模式讓小說的整個情節(jié)與人物,顯得更清晰、更透明,同時讓讀者覺得更容易理解。但采用這種敘述模式,不可避免的也會有局限之處,“內(nèi)聚焦”敘述模式會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這種敘述的局限性會使情節(jié)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正如托多洛夫說:“故事中的‘他’和敘事話語中‘我’的關系,是敘述者等同于人物,敘述者和人物知道的同樣多,在人物對于事件沒有找到解釋以前,敘述者也就不能向我們提供解釋?!盵2]
“內(nèi)聚焦敘述模式能充分敞開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人物激烈的內(nèi)心沖突和漫無邊際的思緒?!盵1]小說是以“我”為第一身份,充分敞開了“我”的內(nèi)心世界,表現(xiàn)出人物的想象。如小說對咸明亮出車禍那天的描寫:“安徽天長的黃昏時吹進駕駛室的風他能聞出一股香味,那個黃昏真是漂亮,車跑起來像在飛?!盵3]小說中還有“我”作為“京漂”者其中的一員對北京的描寫:“我們登高望遠。夕陽漸落,暮色在城市里是從樓群之間峽谷一樣的大馬路上升起來的,混合著數(shù)不勝數(shù)的汽車的尾氣和下班時所有人疲憊的口臭。我們一起看北京。”[3]這些描寫都體現(xiàn)出了“我”內(nèi)心最為真實的感受,顯得真實而客觀。
小說主要是采用第一人稱“我”來講述故事,從“我”的視角出發(fā),為讀者描繪了京漂者在陌生城市的生存狀態(tài),在整個故事中“我”既是“京漂”中的一員,真切地感受著現(xiàn)實的冰冷,夢想的縹緲以及身處大城市的孤獨與茫然,同時“我”還是一名旁觀者,目擊了整個“京漂”主人公的生活,觀望著大都市中物質(zhì)與精神的雙重困境。小說描寫了一個處于城市最邊緣的群體,他們很想融入這個城市,卻始終無法被這個城市所接納,終日只能在這個大城市里徘徊,而“我”也感同身受的經(jīng)歷著這一切。
小說描述了“我”退學到北京的緣由,是因為“高三那年我十七歲,因神經(jīng)衰弱退學了……跟你姑父去北京干雜貨兒,掙一個算一個,順便養(yǎng)養(yǎng)你那古怪的腦袋。我就跟洪三萬來到北京?!盵3]從此“我”也就成為“京漂”中的一份子,與此同時,我還扮演著旁觀者的角色。小說寫道:“他剛到北京時,給一個辦假證的干活,招攬做假汽車牌照的活兒……他已經(jīng)餓了兩天才找到現(xiàn)在這個胖子修車鋪老板”[3]這些描寫都讓“我”與“京漂者”保持了一定的距離。作品中“我”對于主人公的審視與思考,一方面是作家對小說中人物的審視與思考,另一方面,也蘊含了作家對于底層人物命運的審視與思考。作家筆下的人物總是有一種無法繞過的執(zhí)拗,小說的開頭寫道:“這世上的所有事情,咸明亮都可以用一句話打發(fā):輪子是圓的,所以別管了?!盵3]在咸明亮的身上所發(fā)生的一切事情,似乎都可以用“輪子是圓的”的這一匪夷所思的道理來化解,這是“京漂者”除了物質(zhì)領域之外精神領域里極其重要的執(zhí)念,是如宿命一般無法抗拒的精神世界。
《輪子是圓的》這一小說的另一大特點就是運用了“復調(diào)式”結構?!皬驼{(diào)”也稱為“多聲部”,原本為音樂術語。復調(diào)式理論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巴赫金認為,“獨白型”小說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在作者統(tǒng)一意志的支配下,挖掘出小說中人物多層次的性格和命運,并在整個客觀的世界中緩緩地展開。在此基礎上,巴赫金還提出了主人公意識的獨立性,他認為,在小說中,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對話是平等的,主要表現(xiàn)在主人公之間、主人公與作者之間。復調(diào)型小說與其他類型小說的不同之處在于,其主旨不僅僅關注故事情節(jié)、人物關系,還在于展現(xiàn)不同個體的“人”,他們擁有各自世界、有著不同于其他人的價值觀與獨立意識。復調(diào)型小說所追求的是打破不同層面的人物等級,用同等的眼光來審視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小說中,作者與人物之間、人物與人物之間是“嚴格實行和貫徹始終的對話性”關系,復調(diào)小說正是在各自獨立又彼此對立的聲音之中建立起互動共生的統(tǒng)一體。作者在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采用復調(diào)式理論,能更明晰地反映出人性在社會中最為樸素、真實的狀態(tài)。小說《輪子是圓的》主要體現(xiàn)出了“出走”與“尋求”兩種模式。
徐則臣用自己的筆,書寫著最為真實的現(xiàn)實社會,“出走”似乎是每一代人都逃脫不了的命運,魯迅先生最早點明了這一模式,即離鄉(xiāng)——歸鄉(xiāng)——離鄉(xiāng)模式。作家試圖在“出走”與“尋求”中尋找一種平衡,與陳舊時光的花街不同,北京城對于外地人來說有著不一樣的光彩,有著無法抗拒的吸引力。他在小說中寫道:“我們,四個年輕人,對繁華巨大的都市充滿了無限希望……這不妨礙所有沖進北京的年輕人都有一個美好的夢想。”[3]因此在“我”十七歲那年就義無反顧的跟著洪三萬來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在那里遇見了與“我”一樣,有夢想的寶來、行健、米蘿。小說中并沒有描寫京城的繁華與發(fā)達,描寫的是:抬頭就能看到北京的屋頂、并不擁擠的道路、濃煙從煙囪里鉆出來,一幅處于城市邊緣的現(xiàn)實生活狀態(tài),盡管夢想與現(xiàn)實隔著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但他們依然在堅持著。對于他們來說,精神上的追求似乎才是他們內(nèi)心中更為渴望的。
徐則臣通過描繪人的生存困境與苦難,揭示出人類精神世界在不斷地尋求時代的信仰,他賦予筆下人物“出走”的勇氣,以期實現(xiàn)對自我的追尋。人的一生似乎總要完成一些事情,它如命運一般,潛藏在你的體內(nèi),喧嘩著,升騰著,不斷地激勵著你、推動著你能夠不斷的前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尋求”,尋找內(nèi)心深處真正渴望的東西。徐則臣自己說:“也因為他們的相對本色和缺少修飾,其困境也許更能說明問題。不僅是物質(zhì)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們的欲望、絕望、抗爭,他們的愿意和不可能,他們的卑微、放曠、收斂和不自主,他們的深入、相信和質(zhì)疑,當然還有他們的理想主義和激情,以及他們與這個時代之間形成的那種隱秘、曖昧的張力?!盵4]
每個人都在“出走”與“尋求”中尋找屬于自己人生的意義。他們擁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獨立意識。小說總能給人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痛感,這是作家徐則臣對城市與人的關系的思考。“京漂者”在欲望的吸引下來到城市,但在城市中卻始終只是一個漂泊者,這似乎是“京漂者”共同的命運,繁華都市是別人的,與自己毫無關系。每一個“京漂者”需要面對的是種種的困境和生活的窘迫,夢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承受著來自異鄉(xiāng)的漂泊感和孤獨感。
“文學的意義在于永遠的批判精神。人類文明的進步就在于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問題,解決問題,修正現(xiàn)時文明中的陰暗部分,使之更人文化,更符合人們的需要,更能體現(xiàn)平等和人性……其中最基本的是我們要呼喚關于底層的‘真’表述?!盵5]徐則臣的小說就體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與城的“真”的表述。從花街到京城,這是鄉(xiāng)土農(nóng)村涌向城市的潮流,也是現(xiàn)代化進程的表征。在流動中人與城市的關系逐漸地開始發(fā)生變化,人們開始紛紛地涌入城市以期能尋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對于“京漂者”而言,北京這個城市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切的本能向往,這里是財富涌動的地方,是夢想開始的地方,從此人與城市的關系開始變得密不可分。
徐則臣“京漂”系列的小說近些年來之所以備受關注,其主要原因是當下人們越來越關注社會底層民眾生活?,F(xiàn)代社會中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得到極大豐富,但現(xiàn)代化所帶來的精神上的空虛、迷惘,人際關系的冷漠等問題慢慢地禁錮著每一個的內(nèi)心,城市與人的關系也悄無聲息地發(fā)生著變化?!斑吘壢恕笔乾F(xiàn)代化進程中的產(chǎn)物,他們雖然生活在大城市的邊緣,卻很難與大都市建立一種密切的聯(lián)系,只能陷入物質(zhì)與精神的雙重困境,漂泊之苦不言而喻,自身卻又難以改變現(xiàn)狀。
小說《輪子是圓的》中的人物處于城市的邊緣,他們就像是無根的植物,漂浮在城市的上空,找不到屬于自己的位置。但他們依然不愿離開,因為這座城市對于他們意味著無限的可能性,隱含著內(nèi)心的理想和信念。小說中咸明亮就是一個典型的人物,為了夢想,他默默地付出,相信總有一天他會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車,在自己的努力下他組裝成了一輛車,就這樣,他帶著“我”、米蘿和行健,自由地飛奔在路上。這一刻我們懷著驚喜、悸動的心情,在這個令人心動的城市道路上狂奔,仿佛觸摸到了這個城市,盡情地享受夢想所帶來的真實。這也正是現(xiàn)代化進程推動的結果,人與城市的關系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它帶動了人們精神上的流動,對于“京漂者”來說,這是目標,更是起點。這也印證了作家小說筆下的人物特點:無論是身處于何種環(huán)境,人物的精神內(nèi)核,一直在路上。
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們片面的追求物欲而造成了精神上的空虛、人際關系冷漠、精神禁錮等問題,給人們的精神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徐則臣的小說為我們展現(xiàn)出了當代中國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所遭遇的精神危機,通過對精神層面的關注,使讀者能夠看到中國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所遭遇的精神傷痛問題。
現(xiàn)代化進程中,城市化的發(fā)展必然首當其沖,鄉(xiāng)村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現(xiàn)代化進程的影響,靈魂的“失鄉(xiāng)”成為大多數(shù)人們急需要面對的困局,人們?yōu)榱藢で笈c現(xiàn)代化進程相一致的精神世界,尋求一種精神層面的依托,就不得不離開故鄉(xiāng),去追尋失落的精神信仰。在這篇小說中“我”、咸明亮、米蘿和行健都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中精神失落的一代,為了生活與信仰義無反顧地來到了北京,成為“京漂”中的一員,努力在這個城市的邊緣扮演者“邊緣人”的角色。無論是辦假證還是為了組裝一輛“車”,我們都默默地為自己的夢想奮斗著、拼搏著,即使明知前途渺茫,還是想努力扎根于此,探尋靈魂的安寧之地。在小說中北京似乎不僅僅是一個城市,它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高度符號化的代表,成為一種精神上的象征,于此同時也帶來了個體的身份焦慮和認同危機。在徐則臣的筆下,無論是“出走”還是“回歸”都是為了打破精神上的枷鎖,探尋更為廣闊的世界。這些理想主義者最后常常以失敗而告終,但是理想主義之光一直在閃爍。
徐則臣的小說為我們展現(xiàn)了兩大創(chuàng)作主題:漂泊生活和懷望故鄉(xiāng),這也是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的兩大譜系。這兩大譜系之間相輔相成,漂泊是懷鄉(xiāng)主題的外延,懷鄉(xiāng)是另一種漂泊。與其他作家不同,徐則臣更善于將京漂者的“身體的在場與精神上的迷惘”毫不避諱地為我們展現(xiàn)出來。無論是敘事模式還是對于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與城的闡釋,都表現(xiàn)出了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獨特的品格與魅力。徐則臣的創(chuàng)作不僅延伸到了世人向往的夢想之地北京,同時也關照著一成不變的故鄉(xiāng)花街,從不同的地方傳達出人類對命運的思考?!靶靹t臣的寫作始終關注著‘我們這一代’的現(xiàn)實生存和精神特質(zhì),通過對‘個體’生命的精神焦慮和靈魂爭鳴,展現(xiàn)出屬于他們這一代人的內(nèi)心世界,同時也給當代文學提供了具有時代精神氣質(zhì)的人物形象?!盵6]
[1]胡亞敏.敘事學[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4,27-28.
[2]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45.
[3]徐則臣.輪子是圓的[J].花城,2011.8,10,7,8,6,10.
[4]徐則臣.到世界去[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20.
[5]劉旭.底層敘述:現(xiàn)代性話語的裂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08-209.
[6]姜金麗.漂泊·懷鄉(xiāng)·救贖—徐則臣小說一個側(cè)面的解讀[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