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婕
(長江師范學院 大學英語教學科研部,重慶 408100)
英語口譯教學中聽辨能力及聽力技能的培養(yǎng)
張婕
(長江師范學院 大學英語教學科研部,重慶 408100)
口譯通過聽取和解析源語來表達信息,聽取信息是口譯成功的第一步。聽辨能力重要的是在聽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加工,并建立起邏輯關系。擴充專業(yè)詞匯、強化跟讀訓練、借助認識語境分析以及捕捉源語的中心思想和話語的整體結構,都是提升聽辨能力的有效舉措。
口譯;聽力障礙;語篇分析;影子跟讀
隨著不同語言群體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口譯便應運而生??谧g作為翻譯的一種重要形式,是特殊而又復雜的心智活動?!翱谧g是一種通過口頭表達形式,將所有聽到的信息準確而快速地由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進而達到傳遞與交流活動中所依賴的一種基本的語言交際工具?!盵1]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的影響,社會對口譯人才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因此,成功培養(yǎng)出社會急需的口譯人才已成為目前口譯教學中一個令人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我國研究者對口譯教學感覺呈現(xiàn)出多樣化特征,如口譯模式、口譯筆記、短時記憶研究、聽辨能力研究、模因論在口譯教學中的應用;對口譯教學中聽辨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譯聽辨理解與傳統(tǒng)聽力理解的區(qū)別,借助丹尼爾·吉爾的精力分配模式說明聽辨在整個口譯過程中的重要性[2],以及認知語境在口譯聽力中的作用[3],等等。我們在眾多學者分析的基礎上,以口譯教學中學生聽辨能力障礙的分析為切入點,結合口譯教學實踐,從跨文化交際意識、影子跟讀訓練、語篇分析意識、模糊處理法等角度來探討英語聽辨技能的培養(yǎng)策略。
一般來說,口譯的交際過程包括原文理解和目的語表達兩個步驟。對原語的理解是譯員在口譯過程中邁出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俺晒Φ目谧g首先取決于能否快速準確地獲取原語講話的信息?!盵4]換言之,聽辨能力在口譯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口譯教學中的聽辨能力包括對原語信息的錄入,即聽懂原語所承載的信息,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倘若學生聽辨能力出現(xiàn)障礙,那么第二步驟目的語的表達就無從談起。由此可見,在口譯教學中,聽辨是表達的基礎。其次,口譯中的聽辨能力有利于學生對錄入的信息進行有機地梳理,建立起其中的邏輯關系,否則,學生在目的語輸出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信息組織凌亂、語言表達不連貫等現(xiàn)象,嚴重影響口譯的質量。最后,口譯中的聽辨能力的培養(yǎng)能幫助學生對信息進行加工,從而不拘泥于原語的遣詞造句,為信息的輸出作好準備。由此可見,聽辨能力是口譯能否順利完成的先決條件。因此,在口譯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聽辨能力的培養(yǎng),它是譯員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直接影響著目的語的輸出質量。
從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在口譯過程中遭遇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聽不懂或者無法完全準確地錄入原語信息。聽懂或者說準確錄入原語信息是順利口譯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一旦口譯過程中的第一步驟出現(xiàn)問題,勢必直接影響第二步驟目的語表達的準確性。造成學生的聽辨能力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業(yè)詞匯和百科知識的不足
口譯材料具有題材廣泛的特點,涉及到多學科,多領域,包羅萬象,除了要求學生能聽懂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詞匯和常用詞匯外,還應掌握一些專有術語和專業(yè)詞匯。學生專業(yè)詞匯的匱乏,直接導致其在聽辨過程中一旦遇到生詞,便會出現(xiàn)卡殼的現(xiàn)象,進而延誤了后續(xù)信息的獲取。學生往往更側重關注語言知識本身,對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典故、習語或固定搭配等知之甚少,因而在聽取信息的過程中,即便是錄入正確的詞匯,但也會因為缺乏百科知識,在對原語信息進行加工時,出現(xiàn)理解的偏差。例如,在口譯訓練材料中有這樣一句話:“A 400-pound black bear with a sweet tooth is on the wanted list in rural Ontario for stealing cakes and doughnuts.”部分學生咋一聽到,便會將文中的“with a sweet tooth”單純地從字面意思去理解為“長了一顆甜甜的牙”,卻殊不知,這個固定詞組表達的意思是“喜歡吃甜食的”。由此可見,專業(yè)知識和百科知識的缺乏,是學生在聽辨能力上出現(xiàn)問題的一大原因。
(二)多樣性的英語語音、語速和語調的干擾
(三)語篇分析意識的缺乏
口譯聽辨能力不是要求學生機械地錄入語音信息,而要對聽到的所有信息進行快速邏輯推理分析。但是學生通常會忽略了按照意群劃分聽取信息這一原則,缺乏語篇分析意識,將一些細枝末節(jié)大量地記錄下來,加之口譯時間的緊迫性,導致學生上一句話還未記完整,下一句錄音已經開始了,從而嚴重影響學生聽取源語后續(xù)信息,甚至是一些關鍵信息,破壞了口譯內容的完整性。
(四)心理素質的影響
眾所周知,在口譯過程中,譯員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是巨大的,可以說壓力與口譯形影不離,時刻相伴。在口譯的教學中,壓力對學生來說更是一道很難逾越的鴻溝。從一開始他們就擔心漏聽掉任何一個詞,造成精神上過度緊張,從而引起聽不懂、卡殼、漏譯、錯譯等現(xiàn)象。通常來講,口譯時的緊張,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缺乏自信、膽怯,在大庭廣眾面前很難控制緊張情緒,因而無法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去聽取信息。另一方面是學生心態(tài)上太過于追求完美,苛求自己,唯恐遺漏任何詞匯,反而越是擔心就越容易出現(xiàn)聽辨錯誤。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由于缺乏口譯的實戰(zhàn)經驗,一旦遇到沒聽懂的單詞或短語,便不知所措,不懂得采用相應的應對技巧來緩解壓力和緊張情緒。
根據上述在口譯教學中學生聽辨能力出現(xiàn)的問題剖析,不難看出,提高學生口譯聽力技能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它是口譯成功的先決條件。故而,結合口譯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口譯教學中聽力技能的培養(yǎng)策略。
(一)擴充專業(yè)詞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毋庸置疑,詞匯是一切語言的基礎。倘若缺少了詞匯量這一支撐,學生即便是在聽的過程中能夠識別出發(fā)出的聲音,但學生卻很難將它與所代表的詞匯聯(lián)系起來,也就無法得知詞匯所代表的內涵和意義。因而口譯教學當務之急是擴充學生的詞匯量,尤其是專業(yè)詞匯。結合口譯教學,可根據口譯教材各個單元的練習材料,補充圍繞相關主題的一些專業(yè)詞匯及術語,比如環(huán)保、經濟學、體育等各個領域都要有所涉及。
發(fā)言人在講話時往往喜歡引經據典以增強演說的效果。假使學生未能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詞組、短語、句子),就很可能會出現(xiàn)根本聽不懂的尷尬場面。比如:在口譯訓練材料中發(fā)言人說了這樣一句話:“It is better to start weaving your fishing nets than merely coveting fish at the water.”許多同學因對成語典故的翻譯知之甚少,故而聽辨不出,自然也就不知所云。其實,這句話的含義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補充習語的翻譯對學生而言是大有裨益。此外,一個民族的語言中必然會蘊含著一定的文化成份,儲存著民族心理、生活習俗、社會文化等信息。從一定程度上講,口譯可謂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以下列句子為例:“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t fish.”盡管大部分學生聽清了這一系列的聲音信號,但由于大腦里沒有存儲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無法在第一時間內將聲音與詞匯符號代表的含義相聯(lián)系,就會出現(xiàn)卡殼的現(xiàn)象。實際上,“to eat no fish”來源于宗教典故,故事可以追溯到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耶穌教徒為了表示對政府的忠誠,拒絕遵守反政府的羅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吃魚的習俗。因此,“to eat no fish”蘊含的是“忠誠”之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也是口譯聽力教學中的重點。
不過誰曾想,25年前,當時華西醫(yī)院各項指標比較落后,其床位使用率、手術量、門診量等數(shù)據,和成都市的一家市級醫(yī)院相比并無太大優(yōu)勢。
(二)強化影子跟讀訓練
影子跟讀(shadowing)又稱目的語或源語復述練習,它是一種節(jié)奏均勻的發(fā)聲跟蹤任務,要求練習者對以聲音形式呈現(xiàn)的刺激信號即時發(fā)聲[5]。換言之,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影子跟讀訓練時,需要學生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邊聽邊說,幾乎與錄音中發(fā)言人的說話同步。影子跟讀訓練并不是讓學生進行簡單機械地重復,而是一個訓練學生有意識地輸入輸出信息的過程,其中涉及到語音、詞匯、句法、語用等各個層面,需要耳聽、嘴說、腦記3者有機結合起來共同協(xié)作完成。教師可通過影子跟讀訓練,使學生學習標準的發(fā)音,掌握連讀、弱讀、爆破、同化等發(fā)音現(xiàn)象,感知重音、節(jié)奏、語調、停頓等超音段特征,這是一條提高學生口譯聽辨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借助認知語境,克服口音干擾
由于文化的差異性、所處地域的不同等因素,導致發(fā)音方式與發(fā)音習慣也隨之不同,因而形成了口音上的變異,這給學生在口譯時帶來不小的障礙,甚至會嚴重影響其聽力理解。譬如,印度人往往會受到母語的干擾,英語口音很重。在口音干擾的訓練材料中,帶有印度口音的說話人將“I am thirty”說成“I am dirty”。這使得學生在聽辨過程中很容易混淆。針對此現(xiàn)象,教師可適當補充印度人英語口音的特點,如,往往將/t/讀成/d/,/k/讀成/g/,/p/讀成/b/,/θ/讀成/d/。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交際場合的認知語境信息,更好地對語音信息進行識別。“在交際情況不確定的時候,聽話人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邏輯知識、百科知識以及語言知識等進行推導,而這種系統(tǒng)化的知識性推導主要依靠的就是認知語境假設。”[6]結合上述例子,教師可指導學生借助認知語境,仔細分析,“I am dirty”該句出現(xiàn)在說話人的自我介紹中,前面信息已經提及到了說話人的姓名、國籍等關鍵詞,因此可以推導出進一步介紹的更可能是說話人的年齡。由此可見,借助認知語境,可以極大地幫助學生克服口音的干擾,從而提高口譯的質量。
(四)強調意群,培養(yǎng)語篇分析意識
在口譯過程中,使用的聽力技巧被稱之為“專注聽力”(attentive listening skills)。這種技巧的實質是“借助認知知識和主題知識對語言進行闡釋和解釋,實際上是在進行邏輯推理和分析,這種推理和分析絕對不是對語言的簡單辨識,而是了解語言承載的信息意義”[7]。因此,口譯教學中的聽力技能的培養(yǎng)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原語所承載的信息的錄入,而更關鍵的是要對錄入的信息進行有機地梳理、加工,建立起其中的邏輯關系,為信息的輸出奠定基礎。第一,應關注意群的構建。就口譯而言,意群應具備以下3個特征:相對獨立的意義概念,在觸目可及的操作范圍之內,能夠通過連接語較靈活地與前后的口譯單位結合[8]。換句話說,教師要盡可能地培養(yǎng)學生要做到一邊接受源語,一邊通過大腦思維加工,捕捉源語所傳遞的中心思想和話語的整體結構,從而在聽辨的過程中,理清思路,理順句意。第二,還應結合語篇分析。教師可向學生詳細介紹各種語篇類型及特點,使學生建立起語篇分析的意識。以論述類講話為例,“論述類講話由若干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可能又由幾個部分構成,論點和論據、順序和邏輯關系、結論等都應該是聽和記憶的重點?!盵7]學生具有了語篇分析的意識之后,當學生聽到論述類講話時,便可以根據該語篇的上述特點,進行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錄入語言所承載的信息意義,追尋說話人的思路,從而提高聽取信息的效率和準確率。
(五)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講授應變技巧
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掃除口譯聽力理解的障礙??谧g時常與壓力相伴,懂得如何緩解壓力,控制緊張情緒,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因此,首先是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根據學生平時學習的實際情況,分階段地朝既定目標靠攏,切忌不可一蹴而就,應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取得一個個階段性的成績,讓學生在口譯學習中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自信心也會隨之悄然建立起來。教學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性格內向、害羞、不善言辭,因此怯場就無形之中就成為了他們在口譯道路上聽辨能力的攔路虎。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為其提供鍛煉的機會,使其逐漸變得從容鎮(zhèn)定,胸有成竹。比如,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即興演講,正所謂“一名優(yōu)秀的譯員必須同時是一位杰出的演講者”。學生通過演講,使自己處于大庭廣眾之下,逐漸做到不害羞、不膽怯,臨場不慌亂。
其次,口譯具有現(xiàn)場性強的特點。在口譯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因為講話人的語速太快或信息過于密集而沒聽清楚一個單詞或一句話。遇到這種突發(fā)狀況,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頭腦,抑制緊張的情緒。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向學生灌輸這樣一種意識:口譯的核心并不是尋求字詞和句法的一一對應,而強調的是信息的傳達,因而不要因為一些細枝末節(jié)而讓口譯無法進行下去。單個的詞或短語沒有聽懂,并不一定會影響對整體信息的把握,告知學生可以從上下文的語境中推測出關鍵信息,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省略。同時,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模糊處理的方法,如重復法、近似法、解釋法及概括法等?!罢Z言的模糊性源自于人類思維和認知的不確定性,包括人們認知的局限性,語言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口語本身的隨機性和松散性。”[9]模糊處理法集靈活、概括等特點于一身,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口譯應變技巧,可以緩解精力分配負擔,使學生能夠繼續(xù)集中精力,認真聽下去,從而不影響后續(xù)信息的采集。
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增加積極的心理暗示,堅信“書山有路勤為徑”,只要刻苦努力,方法得當,就能迎風破浪,駛向口譯成功的彼岸。若是臨場緊張,便可以為自己打氣,相信自己能夠按照平常訓練時掌握的方法、應變的技巧和積累的經驗來應對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只有臨場時鎮(zhèn)定自若,才能全神貫注地聆聽和辨識源語。
綜上所述,口譯的聽辨能力不僅僅局限于獲取語言層面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在聽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加工,建立起其中的邏輯關系,為語言的輸出做好準備。在口譯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聽辨技能,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意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語篇分析的意識,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克服口譯聽辨中的緊張情緒,從而使其不斷提高口譯聽力技能。
[1]梅德明.高級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6.
[2]魏雅莎.初探口譯聽力理解[J].學周刊,2015(26):225-227.
[3]鄺江紅.淺論認知語境與口譯聽力理解[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12):14、18.
[4]雷天放,陳菁.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0.
[5]Lambert S.,Shadowing[J].Meta:Translator’s Journal,1988(2):263-273.
[6]沈悅英.認知語境與交際中的話語理解[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160-163.
[7]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19.
[8]秦亞青,何群.英漢視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24.
[9]陳振東,黃櫻.口譯中的模糊信息處理[J].上??萍挤g,2004(1):36-39.
[責任編輯:慶 來]
G420
A
1674-3652(2017)02-0126-04
2016-12-21
張婕,女,重慶璧山人。主要從事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