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雨田
盧浮宮的創(chuàng)想,萬國博物館成長記
文/圖:雨田
如果你是一位歷史文化愛好者,想必一定看過《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盧浮宮與紫禁城這兩座東西方的藝術(shù)圣殿,它們遙相對望,承載著人類文明精華讓無數(shù)人為之景仰。而此次,盧浮宮的館藏遠涉重洋,來到古老的中國展出,地點則選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自1月23日起開始展出,中國的觀眾此番也可以一睹其豐富多元的文化,感受盧浮宮八百年來不斷突破自我的成長歷程。
此次展覽 “盧浮宮的創(chuàng)想——盧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共同舉辦,這是兩個世界級大館的又一次重要合作。展覽以盧浮宮的博物館發(fā)展歷程為主線展開,以時間序列分 “宮殿與王室收藏”“盧浮宮與啟蒙運動”“拿破侖博物館”“從權(quán)力王宮到萬國博物館”“今日盧浮宮”五個部分,回顧了自12世紀末腓力二世在塞納河右岸建起軍事防御工事盧浮塔開始,盧浮宮逐步擴建成王室的宮殿,并吸引了各時期最優(yōu)秀的建筑師、雕塑家、畫家為之服務,賦予了這座建筑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魅力。路易十四統(tǒng)治時期,隨著王室中心轉(zhuǎn)移到凡爾賽宮,盧浮宮逐步成為藝術(shù)品的存放和展示之所。18世紀末,盧浮宮正式成為博物館,以“王室收藏”為基礎(chǔ)的國家收藏品對公眾開放,這也是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力帶來的巨大變化。
這次大展集合了盧浮宮八個部門和歐仁·德拉克魯瓦博物館(隸屬盧浮宮博物館)的126件套珍貴藏品,以審視自己的角度,發(fā)掘盧浮宮建筑群的變遷與王室以及各個時期權(quán)貴、藝術(shù)家、收藏家之間的關(guān)系,探討博物館發(fā)展與不斷充實藏品的方法。這次展覽不僅僅是一次珍藏和藝術(shù)品的展示,也是盧浮宮這個世界藝術(shù)殿堂誕生歷程的展示,是美與歷史的交融,同時也是兩大國家博物館運營管理工作的一次交流。
穿盔甲的法國國王弗郎索瓦一世青銅雕像路易-克勞德·瓦茲(1716-1772年)鑄造1756年高63cm,長81cm,厚42cm法國盧浮宮博物館雕塑部藏這件作品于1756年委托制作而成,1782-1796年置于盧浮宮古代藝術(shù)廳,1796年至1816年藏于法國歷史建筑博物館,1817年入藏盧浮宮。法國國王弗郎索瓦一世(1494-1547年)于1515年至1547年在位。雖然他的政治建樹寥寥無幾,但是他將意大利文藝復興帶到法國,是法國崇尚藝術(shù)的先驅(qū)者,更為法國后世藝術(shù)的發(fā)展及收藏事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作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頂尖博物館,盧浮宮自18世紀以來,由皇宮逐漸成為承載著啟蒙世紀“百科全書精神”的博物館,最終演化成當今的世界文明朝圣地。
據(jù)悉,展覽選取展品的原則是能夠展現(xiàn)盧浮宮的歷史與發(fā)展,所以有很多歷史印記比較強的藏品,比如路易十四、拿破侖時期的藏品;并且還要展現(xiàn)盧浮宮在發(fā)展中不斷豐富,成為“萬國博物館”的多樣性和持續(xù)性,這一點從新入藏的《馬頭》以及視頻展示的當代藝術(shù)收藏品中可以體現(xiàn)。
18世紀時,啟蒙思想在法國方興未艾,隨著中產(chǎn)階級和知識分子的崛起,原作為皇室私人珍藏的眾多藝術(shù)品被呼吁轉(zhuǎn)變?yōu)閲沂詹兀S著法國大革命的到來,促使了盧浮宮變?yōu)橥跏沂詹仄凡┪镳^。到了拿破侖一世統(tǒng)治時,不僅集成了大革命時期的查抄所得,還因拿破侖軍隊的東征西討掠奪了大量的海外藝術(shù)品,其時,眾多法國冒險家從埃及、兩河流域希臘等文明故地帶回了眾多的精美藝術(shù)品,而拿破侖的繼任者們也都十分熱心擴充盧浮宮的藏品,從路易十八(Louis XVIII)、查理十世(CharlesX)到路易·菲利普(Louis Philippe),從第二共和國、拿破侖三世(Napoléon III)的第二帝國到第三共和國,無不如此。到19世紀,盧浮宮完成了自我的更新重生,同時也造就了其獨一無二的特點:既是國家權(quán)力的象征、歷任國王的宮殿,又是藝術(shù)之城和一座永不完工的萬國博物館。那些無與倫比的繪畫、雕塑、工藝品筑成了盧浮宮最為堅實的收藏基石。
在此次展覽中,也有不少來自于這時期的珍品,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油畫杰作、古埃及的莎草繪畫、古羅馬的石刻雕塑,讓人目不暇接。
建筑構(gòu)件:弓箭手彩釉磚公元前522-前486年(阿契美尼德時代,大流士一世統(tǒng)治時期)彩釉硅磚高194cm,長82cm,厚41cm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東方文物部藏這幅弓箭手彩釉磚來自波斯帝國的君主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王宮內(nèi)以軍隊為主體的一組釉磚裝飾壁畫。壁畫中的人們手持長矛、弓箭和箭筒,可能是國王不死的衛(wèi)士或者代表理想中的波斯人的形象
大理石雕塑:獅子公元1世紀碧玄巖和黃色大理石高96cm,寬132cm,厚45cm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希臘、伊特魯里亞及羅馬文物部藏這尊公元1世紀的獅子石雕,由一整塊碧玄巖打造而成。這種石料在當時專供皇室訂制作品使用。石雕的原收藏者為亞歷山大·阿爾巴尼紅衣主教(1692–1779年),他是教皇克萊蒙特六世的侄子,為18世紀古羅馬文物收藏大家。1815年,盧浮宮買下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藏品。
馬頭“坎查”鋼匕首17世紀;印度制作長40cm法國盧浮宮博物館伊斯蘭藝術(shù)部藏這把匕首原由薩拉曼·德·羅斯柴爾德收藏,1922年捐贈給盧浮宮博物館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原有的博物館設(shè)施日益陳舊,原已是古建的盧浮宮已經(jīng)日益無法滿足新時期的收藏、展示需求。為此,自1981年起,法國政府啟動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計劃——當時密特朗總統(tǒng)支持的“大盧浮宮計劃”,盧浮宮被精心地重新翻修;原先的宮殿被全部騰出,作為展廳;還有那貝聿銘設(shè)計的著名玻璃金字塔……這一切都使古老的盧浮宮煥發(fā)出新的生命,這個龐大的建筑工程也為整個法國博物館界指引了方向,盧浮宮為法國乃至世界其他博物館的深刻轉(zhuǎn)型提供了靈感和動力。
當然,除了自身規(guī)模擴大和在全球舉辦各種展覽外,盧浮宮前進的步伐依舊沒有停止,館方不斷豐富學術(shù)和文化遺址保護活動,2012年,新的伊斯蘭藝術(shù)部展廳對外開放。此外,應阿聯(lián)酋政府的請求,盧浮宮投入到不同凡響而極具前瞻性的“阿布扎比盧浮宮”計劃中,在不久的未來,“沙漠盧浮宮”將與世人見面,這又是盧浮宮邁得更開放、更多元的一步。
而作為文明古國的中國,盧浮宮的成長歷程可以給予我們太多的啟示,回到文章的開頭,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我們也不妨在物質(zhì)條件飛躍的當下,擴大自己的收藏視野,締造屬于東方的博物館傳奇。
(編輯/雷煥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