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琦
摘 要: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因此,學好這門課程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針對初中物理教學的一些教法進行相關的探討,希望為今后學生物理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物理學;多媒體;講座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提出,作為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改變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融入新的教學教法,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模式,便于教師創(chuàng)設好的教學情境,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fā)揮,使課堂氛圍變得更加輕松、愉快,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被調動起來,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促進學生的學習,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趣味。
一、課堂教學融入多媒體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融合了多媒體技術之后,改變了教師的主宰地位,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合作精神得到培養(yǎng)。所以,教師應提前設計出課件,讓學生走進通過多媒體模擬出來的場景,就像現實一樣,最終得到一種真實的體驗,接著,在小組之間進行交流與探討,解決所提出的問題,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
教師為了促進每位學生的成長,一直是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學的,所以,教師可提前設計出多種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訓練題,拷貝到多媒體教學網上,同時,老師給學生提出要求,即讓學生依據自己的學習進度來選擇對應的學習內容,從而發(fā)揮每位學生的潛能,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隨著現代技術快速發(fā)展,教師以多媒體為形式進行授課,這樣一來,積極推廣了制作課件、使用課件。而課件具有很多功能,包括放大、再現、模擬、分析和探索等。在課堂中,通過這些功能的應用,使語言、文字描述的不足之處得到彌補,同時,打破了教學的局限性;徹底改變了單一的教學模式,使教和學更加多元化;課堂效率提高了、課堂容量增加了;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大大激發(fā)出來,積極分析和理解所學知識。但是,課件不能取代一些原有的課堂環(huán)節(jié),因為在課件的運用過程中還出現了很多問題。
二、生活觀察、家庭小實驗、課堂演示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安排了不少家庭小實驗和小制作,這些內容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實驗的觀察能力以及自我探究能力。因此,這些實驗是不能忽視的,要在課堂中進行合理安排。讓學生通過這些小實驗對于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于探究實驗的過程進行親身體驗,這樣獲得的教學成效要遠遠超過以前的教學效果。
三、圖片與視頻材料
一直以來,在教育教學中堅持使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考,學生背”的教學方法,使教學的質量與效率難以保證,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批判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難以培養(yǎng),更不用考慮那些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的人才的培養(yǎng)。而現代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理念,這是大多數人們所接受的,但這并代表一味地使用多媒體課件,并違背了現代教學的本意。對于現代教學,學習者作為一個積極主動構建知識的人,而學習過程的展開,是在學習者與外部學習源之間完成的。隨著電腦技術的發(fā)展,動畫和視頻技術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充分應用,過去那些在課堂上無法展現的實物和情景可以通過多媒體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如超聲波、電流、磁場、航天等。更重要的是通過多媒體還能把物體的運動過程展現出來,如冰箱制冷、分子運動等,多媒體視頻的使用能使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生動、更深刻,教學效果非常好。
四、物理講座
作為物理教師,要不定期地給學生舉辦一次物理講座,將物理學的發(fā)展歷程進行講解,同時將一些物理學上的重要發(fā)明、成果以及一些物理學家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他們感受這些物理學家的動人事跡,這對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為物理學獻身的精神將起到巨大作用,使得他們對于物理這門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钡冈谖覀兊膶W生中有一位“愛因斯坦”。
綜上所述,有了好的教材、大量的家庭小實驗和小制作、先進的實驗設備、豐富的視頻教材,只要教師不懶惰,認真領會新課標的意圖,本著為學生負責、為科學負責、為國家負責的思想,與時俱進,做好“導演”,充分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就能使物理學變成每個學生都愛學、易學、能學好的學科,就能使每個學生都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有效避免學生只會考試不會動手操作、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的現象。在平時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在逐漸學習、實踐與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物理教學教法,從而構建一個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崇伶.物理生活化教學之我見[J].中學物理,2013(4).
[2]魏宏聚,李瑞.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與情感目標達成的分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1(4).
[3]徐華云.問渠哪得清如許:談物理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J].中學物理,2011(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