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于澤
核心提示:不要把背詩理解得太膚淺,也不要把審美想象得太高深。
因為央視一檔《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古典詩詞再度火了。一個叫武亦姝、有著古典美的上海女中學生,能夠背誦古典詩詞2000多首,給“詩詞熱”又加了一把火。但有人開始嘲笑《中國詩詞大會》嘉賓只會死記硬背,說這是他們不懂詩甚至沒文化的表現(xiàn)。
按照一些批評者的意思,有文化的表現(xiàn)應當是自己能寫舊體詩,而且高于“老干體”,達到唐詩宋詞那樣的高度;其次是懂得古典詩詞從形式到意境的美。他們的論據(jù)是中國的香港、臺灣地區(qū)現(xiàn)在還有舊體詩創(chuàng)作大賽,甚至日本也有“全日本漢詩聯(lián)盟”組織,有“漢詩教室”教日本人研習漢詩。這就給我們確立了有深度、有內涵的標尺。
這樣的批評意見看似有理有據(jù),實則是求全責備。如果自己對古典詩詞提不起興趣,看見別人能背2000多首,卻要以最高標準衡量,并加以不屑或嘲笑,這恐怕有點“小人之心”。
要求今天的中國人寫古體詩本身就不切實際。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序言開篇即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边@都是內行人說的內行話。
古典詩詞是一種生活方式,寫古體詩詞是那種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清代八旗子弟游手好閑、沉溺于看戲,催生了京劇的誕生及其輝煌。現(xiàn)在想重現(xiàn)京劇輝煌,已不可能。傳統(tǒng)山水畫表達了古代士大夫的出世理想,一旦士大夫傳統(tǒng)成為歷史陳跡,傳統(tǒng)山水畫的輝煌也就成為過去。古典詩詞不僅體現(xiàn)了古人的生活趣味,還體現(xiàn)了古代社會認可的價值。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舉與文學》里講得很清楚,寫詩是古人揚名、進仕、升官的敲門磚。
李白的詩文寫得好,并非僅僅是才華外露,也不是單單個人興趣使然,還是因為寫詩作文有用。打開《李太白全集》,可以找出很多寫給公卿盼引薦、求提攜的詩文,最有名的一篇叫《上韓荊州書》,可見李白的才華是滿足相應的社會需求的。世易時移,當古代生活方式已經遠去,寫好舊體詩既無必要,亦無可能。
有些人不能準確理解“古典詩詞”概念的真正含義,以為古典詩詞就是1919年前的舊體詩詞,其實不然。古典詩詞固然是古代的詩詞,但所謂古典也指它的經典性、典范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載體。馮天瑜先生有一個“中華元典”理論,說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產生一批文化典籍,包括《老子》《論語》《孟子》等,構成中華文化的源頭。一旦傳統(tǒng)定型,再想寫出元典、經典就難了。
今天,唐詩宋詞就是用來背誦和欣賞的。背誦是一種審美活動,跟我們的生活方式也能契合。我們看電影、聽音樂,很少有人質疑大眾這方面的理解能力。難道我們非得自己拍電影、作曲,才有資格看電影、聽音樂嗎?
蔣勛說,“美”不是知識,“美”是一種存在的真實。不要把背詩理解得太膚淺,也不要把審美想象得太高深。背詩的人毋需懂得“詩三百”的古代吟誦之法,未必能夠窮盡古典詩詞的形式之妙,但背詩說明他們心有靈犀、心有戚戚,這就夠了??鬃诱磉^《詩經》,卻沒有寫過詩,但我們不能以此貶低孔子??鬃涌隙ǘ?。(支點雜志2017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