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國
在以往的試題評講中,很多教師沒有考慮到大多數(shù)學生的實際需要,往往不做篩選,不分主次地從第一題講到最后一題。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則聽得昏昏欲睡,這樣的課堂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需求,浪費了大多數(shù)同學的學習時間,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不僅課堂效率差,而且扼殺了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能力,還會形成個別學生消化不了、部分學生吃不飽的局面,同時也不利于激發(fā)學生求知欲、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政治試題講評應以學生需要為本,根據(jù)學生需要,有針對性地挖掘?qū)W生的內(nèi)部潛能,調(diào)動學生思考、探究的積極性;講評內(nèi)容必須有針對性,這樣才能提高講評的時效性;教師必須轉(zhuǎn)變教學理念,轉(zhuǎn)換角色,改變教學行為,變自己表演為學生表演,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xiàn)教學目標。這樣的課堂教師輕松地“導”,營造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表演欲,使學生愉快地學。
一、自主解疑——自醒
自醒,就是自省或自糾。一套試題學生做完后,教師及時將參考答案公布于黑板,讓學生對照答案,將做錯的題重新審視,根據(jù)各種題型的解題方法、步驟重新分析。通過這一步,有很多同學會明白錯誤的原因(有恍然大悟之感),這叫作自醒。學生自醒的最佳時機是試題剛做完后或考試結(jié)束后不久。根據(jù)教育心理學研究,學生所學知識要及時復習,訂正和糾錯也是如此,因此教師要及時安排學生及時自醒,自醒的時間不一定是課堂上。
二、互助解疑——助醒
助醒,就是面向主體學生,充分發(fā)揮教學民主,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進來進行合作探究,就某個問題自由地發(fā)表意見和看法,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集體智慧獲得共識。通過自省后,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自醒后的信息,對仍不明白或認為參考答案有誤的同學,安排一定時間,要求他們將自己的問題提交自己所在的學習小組經(jīng)過小組討論、探究、爭論、辯駁等形式,形成共識,使之明白。通過這一步合作學習、互相討論、互相質(zhì)疑、互相辯駁和爭論使很多同學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三、講解辯論——喚醒
喚醒,就是在全班范圍就一個問題通過講解、辯論、爭論形成共識,使質(zhì)疑者明白。有些學習小組,通過助醒不能解決的問題,也就是一個小組同學共同的疑問。再由該小組的組長(或中心發(fā)言人)提出問題,在全班范圍內(nèi)質(zhì)疑;讓班上其他組的同學參與進來,讓知曉的小組組長代表本組,講解分析,闡明自己的觀點。其他小組長也可以發(fā)表意見,進行補充和完善。對有爭議的問題,或表述錯誤,或答題角度和視野錯誤的問題,老師要及時引導、點撥,激發(fā)學生自告奮勇地糾正別人的錯誤,完善別人的內(nèi)容,闡釋自己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同學們會認真聆聽,個個躍躍欲試,想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課堂,氣氛活躍,問題越爭越明,既糾正了同學在表述上的知識性錯誤,又鞏固、加深和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始終只是激勵、引導、渲染課堂氣氛,不時對學生的講解給予一定的提示或評價、肯定;對講得精彩的小組長教師應不吝惜自己的掌聲,也要求學生給予說得好的同學以掌聲。這樣的課堂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調(diào)動學生參與和思考的積極性;在習題講評中真正地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是充當了導演、裁判的角色,把演員和運動員的角色還給學生。
學生在自醒、助醒和喚醒的過程中,目的明確、針對性強,著眼于每位學生,又能突出重點,促使學生學會認真傾聽、獨立思考,通過討論、辯論、爭論等形式獲得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的試題評講,一改以前老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的講評方法,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