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善勇,王賀,趙國婷,李占軍,劉東旭,李英敏
(1.河北醫(yī)科大學(xué)法醫(yī)學(xué)系,河北石家莊 050017;2.唐山市公安局,河北唐山 063000)
氣槍鋼珠彈致心、肺損傷死亡1例
易善勇1,王賀1,趙國婷1,李占軍2,劉東旭2,李英敏1
(1.河北醫(yī)科大學(xué)法醫(yī)學(xué)系,河北石家莊 050017;2.唐山市公安局,河北唐山 063000)
法醫(yī)病理學(xué);法醫(yī)彈道學(xué);胸部損傷;創(chuàng)傷,貫通性;氣槍;創(chuàng)傷,槍擊
1.1 簡要案情
陸某,男,17歲,某日凌晨在某養(yǎng)牛廠宿舍內(nèi)休息時被高某用氣槍(子彈為直徑0.7cm鋼珠)打傷左胸部,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
1.2 尸體檢驗
尸表檢查:左胸部距前正中線12.0cm、左乳頭外下方5.0cm有一處0.5cm×0.4cm射入創(chuàng)口(圖1),周圍伴有挫傷帶。除此之外,體表無其他損傷。
圖1 體表射入口
尸體解剖:左側(cè)第6、7肋間距前正中線12.0cm處有一1.7cm×1.5cm創(chuàng)口。雙側(cè)胸腔積血2600mL。左肺下葉見貫通創(chuàng)口,肋骨面創(chuàng)口大小為0.8cm×0.3cm,臟面創(chuàng)口大小為0.6cm×0.5cm。心包左側(cè)見0.8cm× 0.8cm創(chuàng)口。左心室距心尖5.0cm處見0.9cm×0.9cm圓形創(chuàng)口,右心室近肺動脈根部見0.5 cm×0.5 cm創(chuàng)口(圖2)。右肺下葉臟面見1.0cm×0.6cm創(chuàng)口,肋骨面見0.4 cm×0.3 cm創(chuàng)口,創(chuàng)腔內(nèi)可見直徑0.7 cm的鋼珠彈。與右肺創(chuàng)口對應(yīng)部位第8肋間壁層胸膜可見0.6cm×0.5cm的彈痕印記,其肋骨無骨折。除此之外,無其他異常。
1.3 死亡原因
死者系槍擊傷貫穿心臟及雙肺致失血性休克死亡。
圖2 心臟內(nèi)創(chuàng)道
氣槍一般僅作為兒童玩具,也可作為獵鳥工具。在我國因氣槍彈導(dǎo)致死亡的案例極少,氣槍在較近距離射擊時同樣會造成人體的損傷,涉及重要生命器官時可導(dǎo)致死亡。
國外文獻[1,2]報道在槍擊致死案例中,手槍、步槍致死案例占93.3%,包括氣槍在內(nèi)的其他槍類僅占6.7%[3]。氣槍致死亡案例很少,大部分屬意外事故,以頭部損傷致死為主[4]。本案例鋼珠彈由左胸部射入胸腔,貫穿左肺下葉后經(jīng)距心尖5.0cm處射入心臟再經(jīng)肺動脈根部射出,繼而貫穿右肺下葉,最終鋼珠彈停留在右肺近胸壁側(cè),在胸壁第8肋處可見圓形彈痕印記,未見射出口,為典型的盲管槍彈傷。這與Stankov等[3]報道的1例氣槍彈損傷主動脈根部致急性心包填塞死亡有相似之處,兩者均為盲管槍彈傷,彈頭射入人體組織后在體內(nèi)運行逐漸減慢而最終留在體內(nèi),只有射入口、射創(chuàng)管兩部分組成,而沒有射出口,與貫通槍彈創(chuàng)相比,其發(fā)生機制在于彈頭具有的動能已不足以穿出機體[5]。
本案氣槍的鋼珠彈由左側(cè)第6、7肋間射入胸腔,從近心尖處射入心臟,可推斷鋼珠彈初始運行軌跡為第6、7肋間向右上運行至約第5肋水平的近心尖處,接近一條直線。終段鋼珠彈軌跡為鋼珠彈由肺動脈根部射出心臟,最終停留在右肺下葉第8肋水平,可推斷鋼珠彈終末運行軌跡為約從第4、5肋間水平至第8肋水平的右肺下葉,接近一條直線。兩條直線分別代表鋼珠彈在心臟外的運行軌跡,兩直線交叉形成一夾角,可以得知鋼珠彈在心臟內(nèi)運行方向明顯改變。運行方向改變的原因可能是:(1)心臟收縮和(或)舒張引起的高速血流和(或)心室壁本身作用使鋼珠彈變向;(2)鋼珠彈本身重力作用使其在心臟血液環(huán)境內(nèi)改變方向;(3)組織與鋼珠彈的擠壓碰撞使鋼珠彈改變方向,如鋼珠彈在撞擊心臟時可使心臟瞬間位移而改變運行方向;(4)不同組織的材料屬性使鋼珠彈在穿透組織時的作用力有差別從而使鋼珠彈改變方向。
通常人體在迅速失血超過全身總血量的20%時,即出現(xiàn)休克[6]。在本案例,死者因槍彈貫穿心臟及兩肺,短時間大量失血達2600mL,失血量超過50%。綜上可得知,死者系鋼珠彈貫穿雙肺及心臟引起雙肺及心臟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死亡。
盡管在我國有關(guān)氣槍的限制比其他國家嚴格,但是這個案例表明在氣動槍支的管理方面仍需加強,同時希望該案例為實際辦案提供一定的借鑒。
[1]Molina DK,DiMaio V,Cave R.Gunshot wounds:A review of firearm type,range,and location as pertaining to manner of death[J].Am J Forensic Med Pathol,2013,34(4):366-371.
[2]Nelson CL,Puskarich CL,Marks A.Gunshot wounds. Incidence,cost,and concepts of preven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7(222):114-121.
[3]Stankov A,Jakovski Z,Pavlovski G,et al.Air gun injury with deadly aftermath--case report[J].Leg Med(Tokyo),2013,15(1):35-37.
[4]Green GS,Good R.Homicide by use of a pellet gun[J]. Am J Forensic Med Pathol,1982,3(4):361-365.
[5]趙子琴.法醫(yī)病理學(xué)[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
[6]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xué)[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
DF795.4
B
10.3969/j.issn.1004-5619.2017.01.027
1004-5619(2017)01-0096-02
2016-01-26)
(本文編輯:鄒冬華)
易善勇(1989—),男,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法醫(yī)病理學(xué)研究;E-mail:1627894065@qq.com
李英敏,女,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法醫(yī)病理學(xué)研究;E-mail:liyingmin888@126.com